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

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原名武術水上系,始建於1958年,1988年成立武術系,2007年更名為武術學院。

學院先後匯聚了朱國祥、周士彬、張立德、王菊蓉、蔡龍雲、王培錕、邱丕相等全國著名武術家,為國家培養了諸多高層武術人才。經過歷任領導的持續關懷和幾代上體武術人的不懈努力,形成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辦學體系,建有2個本科專業、1個碩士點、1個博士點,並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

學院下設黨委辦公室,學院辦公室,武術信息中心,武術套路、武術技擊、非遺體育與健康養生、學校武術、武術表演教學團隊,建有中國體育歷史研究院、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蔡龍雲大師工作室、中國武術博物館、上海市大學生武術藝術實踐基地、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基地、中國龍獅運動科研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秘書處、教育部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秘書處、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 院訓:德技兼修 文武並進
基本概括,教師隊伍,專業方向,

基本概括

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
上體武術學院學生
上海體育大學武術學院
上體武術學院武術課程
武術學院現有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和武術表演專業兩個本科專業,建有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點和博士點。
1979年始招收武術理論與方法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年在全國率先獲武術專業碩士悼棄試學位授予權,1985年列入國家體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996年國務院學位辦批准我院設立全國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博士學位授權點,1997年拓展為“民族傳統體育學”,2004年成為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學博士後流動站研究方向,2005年、2008年成為上海市第二、三期重點學科,2007年遷套仔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12年成為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的建設內容。
2005年至2020年,主持14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含1項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府轎淚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等58項省部級及以上課題研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獎(人文社會科學)、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技術獎、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獎、國家體育總局奧運攻關獎、全國優秀全民健身項目獎、國家體育總局編創健身氣功新功法貢獻獎等。3篇博士論文獲評上海市優秀博士論文,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先後主編全國體育院校武術通用教材、專業教材多部。作為教育部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召集單位,組織專業規範會議,編寫7部主幹課程教材,其中《民族傳統體育概論》成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先後獲1992年國家教委全國教材特等獎、1995年國家體委教材一等獎、2007與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09年3項國家體育總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9年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014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7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獲尋組蜜評“國家級特色專業”,《武術》課程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年武術教學團隊獲評“國家級教學團隊”。2013年成影霉剃為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牽頭單位,2015年成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掛靠單位。2019年主編全國運動員文化教育統編教材、普通高等學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材《中國武術史》。2019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獲批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武術),《中華武術勸囑懂臭通史研究與編纂》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武術》課程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教師隊伍

截至2020年共有教職工4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講師6人,助教7人,教輔人員9人。主要承擔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國際視野的武術繼承者、傳播者、研槓糠究者的工作。

專業方向

武術學院現開設的項目有武術套路、武術散打、民族民間體育(如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空手道等。

教師隊伍

截至2020年共有教職工4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講師6人,助教7人,教輔人員9人。主要承擔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國際視野的武術繼承者、傳播者、研究者的工作。

專業方向

武術學院現開設的項目有武術套路、武術散打、民族民間體育(如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養生功法、空手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