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鐵路志

上海鐵路志

上海鐵路局成立於1949年,是中國鐵路總公司下屬的特大型運輸企業,管轄範圍跨江浙滬皖三省一市,有主要運輸單位71家、非運輸企業20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鐵路志
  • 類別:地方志
志書序言,目錄,鐵路建設,

志書序言

目前,上海鐵路局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黨組和地方黨委、政府推進科學發展的戰略部署,圍繞“十二五”改革發展目標,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苦幹實幹,奮勇爭先,推進東部鐵路率先發展,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篇鐵路建設
第二篇運輸生產
第三篇安全
第四篇鐵路工業生產
第五篇企業管理
第六篇科技、教育
第七篇衛生、房地產、生活服務
第八篇多種經營集體事業
第九篇政法、武裝
第十篇黨群
第十一篇機構設定
第十二篇人物
專記 附錄
編後記 《上海鐵路志》編纂審定驗收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鐵路建設

概述
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國第一條營業鐵路——吳淞鐵路建成運營。到解放前夕,上海市境內鐵路只有滬寧、滬杭兩段幹線及淞滬、新日、真西三條支線,總延長僅120多公里,且站場設施簡陋,技術裝備落後,設備型號雜亂,運輸效率低下。
解放後,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鐵道部的關懷下,鐵路迅速發展,面貌日新月異。首先為恢復生產,保障軍事和人民生活需要,重點對遭受破壞的滬寧、滬杭鐵路進行搶修、補強。接著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從加強運輸生產薄弱環節入手,延長徐家匯、真如、南翔、安亭等站股道,將上海東站和新龍華站分別改造成滬寧、滬杭線的編組站,將何家灣站擴建為淞滬支線的編組作業站,加強上海東站、上海北站、江灣、日暉港、吳淞等貨場建設並新建太平橋貨場。1956年在張華浜建起全國第一個機械保溫車輛段(後遷北京豐臺),擔負易腐貨物運輸。
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配合上海近郊工業區的開闢,上海鐵路結合路網規划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58年新建南何、何楊、南新、新閔、吳涇等支線、真南小運轉線和21條專用線。1960年新建南翔編組站、南翔機務段、南翔機車車輛配件廠、上海車輪工廠、殷行洗罐站和相繼開設楊浦、桃浦、彭浦、新龍華等貨運站。這些項目的建成,使上海鐵路相連成網,初步形成上海鐵路樞紐框架。但在實施過程中,吳(涇)周(家渡)支線建成後即拆除,新橋輔助編組站停建下馬,部分工程質量低劣,浪費很大。1963~1965年間,根據國家調整方針,對“大躍進”期間大量上馬的鐵路線路和設施進行整治補強,並擴建運輸危險品貨物的桃浦站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鐵路建設受到干擾,但重點工程仍在進行中,1966年南翔設定機械化駝峰,1970年10月建成下行系統二級二場,南新環線同時引入啟用。1972年,擴建桃浦、真如、楊浦等貨場,新建江灣機械保溫車輛段,擴建上海裝卸機械廠。1973年,為配合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建設,新建金山支線和黃浦江公鐵兩用大橋鐵路設施。1975年為配合上港九區、十區建設,疏運港口物資,修建鐵路專用線並擴建何家灣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鐵路圍繞提高樞紐綜合運輸能力加快建設。1978年何家灣站擴建成二級三場的地區編組站,南翔編組站下行場進行駝峰自動化試驗,並於1985年建成中國第一座計算機控制的溜放自動化設備。70年代起開始滬寧雙線建設,1972年底南翔至安亭雙線竣工,1976年滬寧雙線自南翔編組站至南京站的291.5公里全部接通,1983年結合上海鐵路樞紐改造的推進,除南翔編組站至上海北站一段外,滬寧雙線全線通車。1979年1月南何雙線開工。1984年建成寶鋼支線,張廟、楊行開站。
1975年起開始在上海東站站址籌建上海新客站。為配合新客站建設,改建彭浦車站及新建相關的共和新路立交橋,遷建工務工廠及潘家灣路煤場。1985年將真如站改建成主要輔助客站——上海西站(原上海西站改稱長寧站),1986年上海東車輛段遷建南翔,1987年建成上海新客站至上海西站第三線。1987年12月,上海新客站建成通車。
滬杭線於1981年起採取擴能措施,陸續增建梅隴等7個會讓站。1986年建成上海西站(原真如站)聯結南新環線的滬杭外環線,減輕了鐵路與市區交通的相互干擾。1987年起滬杭雙線工程在上海境內加快建設,1991年12月全部雙線工程竣工投入運營。
至此,上海境內兩條主要幹線均已基本建成雙線,並與9條支線和81條專用線相銜接;擁有一個自動化的南翔路網性編組站和新龍華、何家灣兩個輔助編組站以及6個主要貨運站和兩個主要客運站,使上海鐵路樞紐成為全國十大樞紐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