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鋼鐵工業志》是2012年機械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鋼鐵工業志
- 第一篇:高爐煉鐵
- 第二篇:平爐煉鋼
- 第三篇:轉爐煉鋼
目錄,高爐煉鐵,
目錄
序言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四篇電爐轉鋼
第五篇開坯
第六篇線材
第七篇熱軋型鋼
第八篇冷加工型材
第九篇鋼板
第十篇無縫鋼管
第十一篇接禁懂說縫鋼管
第十二篇鋼帶
第十三篇鋼絲和鋼絲製品
第十四篇特鋼生產
第十五重希篇鐵合金
第十六篇碳素材料
第十七篇耐火材料
第十八篇軋輥生產
第十九篇管理
第二十篇科技
第二十一篇環境保護
第二十二篇教育
第二十三篇生活福利 人物
附錄 專記
圖表
上海鋼鐵工業志編纂審定人員名錄
編後記
著作權頁
高爐煉鐵
概述
上海的高爐煉鐵始於陸伯鴻創建的和興化鐵廠。該廠於民國7年(1918年)進1座10噸煉鐵爐(小高爐),民國9年又向德國訂購1座25噸煉鐵爐,投產後的第一年煉鐵千餘噸。至抗日戰爭勝利時止,累計煉鐵5萬噸左右。後因長期停產不用,設備被拆除。日本侵華期間,日商村川善美於民國32年3月在上海浦東歇浦路8號,建中華制鐵株式會社浦東煉鐵工場,1座20噸熔鐵爐累計煉鐵5000餘噸。抗戰勝利後,煉鐵爐即被拆除,使上海的煉鐵生產重新成為一個空白。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由於沒有煉鐵高爐,1957年前,煉鋼所需生鐵靠全國老鋼鐵基地調撥支連鍵海援。
進入“二五”時期,為求上海鋼鐵工業的全面發展,並減輕東北和華北地區供上海煉鋼生鐵的壓力,在國家冶金工業部和上海市的統籌規劃下,從1958年開始,國家投資2360萬元,在上海第一鋼鐵廠建設一個擁有2座255立方米高爐、年產25萬噸生鐵的高爐車間。2座高爐分別於1959年3月和9月建成投產,當年即產鐵10.94萬噸。投產時,勞動條件相當艱苦。境蘭戲鐵礦石由國家統一調撥,來自蘇、浙、皖、魯等華東地區的二三十處礦點,來料雜、品位低、成分複雜、硫、磷等有害雜質含量高。由於資金不足,未配備燒結機,冶煉時全用生礦,因此鐵礦石與礦粉、大塊與小塊混雜一起,破碎、篩分、運輸全靠人工進行。車間的2000多名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是來自於各行各業缺乏專業技能,生產難度很大,但由於領導幹部帶頭勞動,每天上班在16小時以上,勞動強度很高,但廣大工人精神振奮,雖苦猶榮。1959~1961年間,由於裝備簡陋,技術不熟練,雖然煉鐵38.25萬噸,不合格產品卻有14.95萬噸。
1962年後,上鋼一廠高爐生產用部分土燒結熟礦和海南島礦石(含鐵量52%~55%)。礦石的破碎、篩分,從手工操作轉變為機械加工,並不斷完善,使料場中破碎、篩分、運輸連成點和線;礦石的堆放,通過平鋪切取而達到中和混勻的目的。
上鋼一廠高爐車間的技術人員,格元微通過大膽實踐,學習國內的先進技術,並與工人相結合,在高爐冶煉工藝方面有很多創新之舉。原以傳統使用的石灰石作為熔劑,用量大(每噸鐵用550公斤左右),渣量大,焦耗高(每噸鐵800公斤左右),從1964年起,車間技術人員通過不斷摸索,改進操作,用石灰代替石灰石作為熔劑,獲得很好的效果,熔劑的用量由每煉噸鐵初用300公斤左右,降為100多公斤,焦比降至500多公斤,渣量大大減少。1965年首次突破年產25萬噸求囑辣協的設計能力。70年代中期,採用噴煤粉工藝,從年均每煉噸鐵用幾公斤煤粉開始,增至50~60公斤、直至上百公斤,收到了增產節焦的效果。經技術人員的長期摸索,在高設潤囑戒爐冶煉中,對不同礦點的進口礦石與國產礦石,有選擇地搭配使用(海南島礦石與柯橋漓渚礦石、進口的澳大利亞礦石與國產的海南島礦石等),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這些新工藝的採用,以及對高爐裝備的不斷改進完善,促進了煉鐵生產的發展,使2座255立方米高爐成為全國冶金工業同類型高爐中的紅旗爐。
改革開放後,為了減少二次化鐵煉鋼,節約能源,減少金屬材料消耗,改善環境,經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鋼一廠新建1座750立方米高爐。1987年5月21日破土動工。經過近4年努力,1991年3月750立方米高爐建成投產。這座高爐的風機、開口機、計算機等一些關鍵設備,分別從聯邦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引進,總投資2.93億元,年設計能力為54萬噸,建成投產的當年,使煉鐵分廠的產量增至64萬噸。1992和1993年又分別增到78萬噸和85萬噸。經比較,上鋼一廠用自煉生鐵煉鋼比外購生鐵煉鋼的噸鋼成本降低160多元。750立方米高爐投入生產後,每年可為上鋼一廠增加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為解決梅山公司新建煉鋼廠投產後,無法繼續向上鋼供應生鐵的矛盾,並儘快淘汰二次化鐵的落後工藝,1993年上海市計委批覆同意上鋼一廠擴建一座2500立方米高爐。該項目於1995年12月26日動工興建,工程總投資34.54億元(其中燒結工程投資5.6億元),年設計能力175萬噸。該項目採用的裝備和新技術主要有:小粒度燒結礦和小塊焦回收技術;串罐無料鐘裝料設備並設有爐頂布料模型;單燒高爐煤氣的四座新型內燃式熱風爐;濃相輸送的噴煤裝置;新型冷卻壁和冷卻板結合的爐體冷卻結構和爐體純水密閉循環冷卻系統;100%水渣製備能力的轉鼓滾筒過濾裝置;先進、可靠、功能完善的電氣儀表自動控制一體化系統等。該項目於1999年10月8日點火投產。
改革開放後,為了減少二次化鐵煉鋼,節約能源,減少金屬材料消耗,改善環境,經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鋼一廠新建1座750立方米高爐。1987年5月21日破土動工。經過近4年努力,1991年3月750立方米高爐建成投產。這座高爐的風機、開口機、計算機等一些關鍵設備,分別從聯邦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引進,總投資2.93億元,年設計能力為54萬噸,建成投產的當年,使煉鐵分廠的產量增至64萬噸。1992和1993年又分別增到78萬噸和85萬噸。經比較,上鋼一廠用自煉生鐵煉鋼比外購生鐵煉鋼的噸鋼成本降低160多元。750立方米高爐投入生產後,每年可為上鋼一廠增加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為解決梅山公司新建煉鋼廠投產後,無法繼續向上鋼供應生鐵的矛盾,並儘快淘汰二次化鐵的落後工藝,1993年上海市計委批覆同意上鋼一廠擴建一座2500立方米高爐。該項目於1995年12月26日動工興建,工程總投資34.54億元(其中燒結工程投資5.6億元),年設計能力175萬噸。該項目採用的裝備和新技術主要有:小粒度燒結礦和小塊焦回收技術;串罐無料鐘裝料設備並設有爐頂布料模型;單燒高爐煤氣的四座新型內燃式熱風爐;濃相輸送的噴煤裝置;新型冷卻壁和冷卻板結合的爐體冷卻結構和爐體純水密閉循環冷卻系統;100%水渣製備能力的轉鼓滾筒過濾裝置;先進、可靠、功能完善的電氣儀表自動控制一體化系統等。該項目於1999年10月8日點火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