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志》曾於1985年和1995年出版過兩卷。值此復旦大學百年華誕之際,我們重編校志,以報盛世,這是復旦人的心愿。
百年史料浩如煙海,富如寶藏,我們要及時整理,深入發掘,珍惜歷史,懷念先賢;百年奮鬥熔鑄了復旦的理想和精神,這是凝聚復旦人,激勵師生員工建校報國的力量之源,我們要弘揚傳統,教育後代;百年發展得益於民,奉獻於國,社會需要復旦之智慧,復旦需要社會之舞台,我們要彰顯成就,報答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醫科大學志(1927——2000)
- 作者:《上海醫科大學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2005年8月
- 頁數:1080 頁
- ISBN:7309044800
- 定價:150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 錄,
作者簡介
《上海醫科大學志》編纂委員會
主任 王生洪 秦紹德
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刁承湘 王衛平 王樂三 王增藩 石美鑫 石 磊
華中一 湯釗猷 楊玉良 楊福家 李大潛 吳立昌
張一華 張鏡如 張薰華 陸谷孫 陳立民 林 克
金乃堅 金重遠 周魯衛 鄭祖康 胡辛人 俞順章
施榮范 聞玉梅 姚 泰 夏征農 錢冬生 徐 忠
蕭 俊 蕭輔玢 龔向群 鄂基瑞 彭裕文 程天權
蔡達峰 燕爽
內容提要
前 言
今日之復旦,匯聚著原復旦大學與原上海醫科大學兩所名校的歷史基業和共同財富。復旦大學是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私立大學,上海醫科大學是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公立高等醫學院校。在舊中國,兩校篳路藍縷,屢處絕境。抗戰時期,同遷重慶,坎坷飄搖,艱難辦學,堅持不懈。在新中國,兩校迅速發展,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復旦壯大崛起,坐鎮東南,成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1959年兩校同時成為全國重點大學,貢獻卓著。新時期,兩校強強聯合,復旦實力驟增,享譽海內外。為了保護和繼承兩校的歷史財富,學校同時編纂《復旦大學百年志》、《上海醫科大學志》與《復旦大學百年紀事》、《上海醫科大學紀事》(以下簡稱“四書”),其中,《復旦大學百年志》和《復旦大學百年紀事》記載著兩校合併以來的歷史。
“四書”採用“志”和“紀事”的體裁,以整理和保存歷史資料為基本任務,為今後編寫校史奠定基礎。此次編纂工作堅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力求客觀辯證地反映史實,體現學校不斷積累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全面再現的原則,儘可能完整地展現學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儘可能全面地反映學校教學、科研、醫療、管理與服務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堅持突出重點的原則,充分關注師生,關注教學、科研,著重反映重大歷史變遷、重要事件與人物、重要辦學思想與決策、重大成果等;堅持團結向前的原則,充分尊重各種意見,求同存異,放眼未來。
編纂計畫醞釀於2002年6月。學校組建了《復旦大學百年志》、《復旦大學百年紀事》、《上海醫科大學志》、《上海醫科大學紀事》四個編寫組,由鄂基瑞、王增藩、刁承湘、蕭輔玢分別負責各編寫組工作。《復旦大學百年紀事》同年10月開始編寫。2003年1月《復旦大學百年志》啟動編寫,7月以後《上海醫科大學志》與《上海醫科大學紀事》也相繼啟動編寫。全校各單位成立了“四書”有關篇章的編寫小組。此後,學校成立了三個審閱小組,負責“四書”的初審。成立了編纂委員會,負責“四書”的終審。2005年4月,“四書”付印,5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四書”600餘萬字,堪稱巨著,它們凝聚著集體的勞動和智慧,體現了廣大復旦人的愛校深情。編纂工作涉及全校近400多個部門,參與者數千人。許多老領導和校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熱情的幫助。審閱小組與編纂委員會成員對送審稿作了大量的修改,提出許多重要的意見和建議。編寫小組成員悉心投入,查閱了萬餘卷檔案,收集了大量資料。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放棄休假探親,默默耕耘,反覆修改,精益求精。出版社同志參與編纂工作。在此,我們對參與“四書”編寫、定稿、編排和校印工作的所有同志,表示誠摯謝意!
編纂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在有限時間內,尤難周全縝密,對於其中的不足或差錯,希望大家指正和諒解。編修校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此次編纂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再接再厲,繼續修改完善,儘可能減少遺憾。
“躋身世界爭先進,笑傲同儕與日新”,我們希冀校志必將會激勵全體復旦人,努力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譜寫復旦第二個百年的新篇章!
《復旦大學百年志》 《復旦大學百年紀事》
《上海醫科大學志》 《上海醫科大學紀事》
編纂委員會
2005年4月
目 錄
前言
凡例
總述
第一編 領導體制與行政管理機構
第一章 領導體制
第一節 隸屬關係
第二節 行政領導制度
[歷任正、副院(校)長名單]
第三節 教職工代表大會
第二章 行政管理機構
第一節 校長辦公室
第二節 教務處
第三節 科學研究處
第四節 醫院管理處
第五節 人事處
第六節 財務處
第七節 校務處
第八節 基本建設處
第九節 條件裝備處
第十節 國際交流處
第十一節 外國留學生工作處
第十二節 校辦產業管理處
第十三節 保衛處
第十四節 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第十五節 “211工程”辦公室
第十六節 審計室
第十七節 退休教職工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第十八節 校級各專門委員會
第二編 中國共產黨上海醫科大學組織
第一章 建國前黨在上海醫學院的秘密組織
第一節 抗日戰爭時期的學生黨支部
第二節 抗戰勝利後初期的學生黨支部
第三節 解放戰爭時期的黨支部
第四節 教職醫護人員黨支部
第二章 校黨委會及其工作部門、紀委會
第一節 歷次黨員(代表)大會與黨委會
[歷任院(校)黨委會正、副書記名單]
第二節 黨委會工作部門
第三節 紀律檢查委員會(含監察室)
第三章 校本部各單位的黨委會、總支部
第一節 基礎醫學院委員會
第二節 公共衛生學院委員會
第三節 藥學院委員會
第四節 護理學院總支部
第五節 人文社會科學部總支部
第六節 離休幹部總支部(含老幹部工作處)
第七節 機關委員會
第八節 直屬部門總支部
第九節 校務處總支部
第十節 校辦產業總支部
第四章 附屬單位的黨委會、總支部
第一節 中山醫院委員會
第二節 華山醫院委員會
第三節 婦產科醫院委員會
第四節 兒科醫院委員會
第五節 眼耳鼻喉科醫院委員會
第六節 腫瘤醫院委員會
第七節 放射醫學研究所總支部
第八節 金山醫院委員會
第九節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委員會
第三編 民主黨派、民眾團體
第一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醫科大學支部委員會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上海醫科大學委員會
第三節 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醫科大學支部委員會
第四節 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醫科大學委員會
第五節 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醫科大學工作委員會
第六節 中國致公黨上海醫科大學支部委員會
第七節 九三學社上海醫科大學委員會
第二章 工會、共青團、婦委會
第一節 中國教育工會上海醫科大學委員會
第二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上海醫科大學委員會
第三節 婦女委員會
第三章 學生會、研究生會
第一節 學生會
第二節 研究生會
第四章 僑聯、台聯、民族聯
第一節 歸國華僑聯合會
第二節 台胞台屬聯誼組
第三節 少數民族教職工聯誼會
第五章 校友會、退休教師協會
第一節 校友會
第二節 退休教師協會
第四編 教 職 工
第一章 師資隊伍
第一節 隊伍結構
第二節 師資培養
第三節 職稱評聘
第四節 專業技術人員職責
第二章 職工隊伍
第一節 隊伍構成
第二節 教育與培訓
第三章 工資和福利
第一節 工資待遇
第二節 福利
第四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定編
第二節 考核
第三節 人才流動與引進
第四節 離、退休
第五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五章 博士後流動站
第一節 設定
第二節 管理
(歷年獲表彰、獎勵及榮譽稱號人員名錄)
第五編 本、專科教育
第一章 專業設定與學制
第一節 本科專業設定與學制
第二節 專科專業設定與學制
第三節 輔修專業設定
第二章 教學計畫與課程設定
第一節 教學計畫
第二節 課程設定
第三章 教學過程和教學改革
第一節 教學狀況和教學改革
第二節 實驗教學與改革
第三節 臨床教學與畢業實踐
第四節 考核
第五節 教材建設
第四章 教學管理體系
第一節 教學管理機構
第二節 管理制度
第三節 教學質量控制
第五章 德育
第一節 德育機構
第二節 德育內容
第三節 德育途徑
第四節 幫困助學、獎學金、助學貸款及勤工助學
第六章 招生與就業
第一節 招生
第二節 就業
第六編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第一章 學科專業設定
第一節 學科專業授權點
第二節 學科專業的調整
第三節 博士、碩士授權一級學科及專業學位學科專業
第二章 招生與就業
第一節 招生計畫與制度
第二節 招生改革
第三節 就業
第三章 研究生培養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培養方案及培養計畫
第三節 非學歷教育研究生培養
第四節 課程與教材建設
第五節 辦學思想與教學改革
第四章 學位工作
第一節 導師遴選與隊伍建設
第二節 學位授予
第三節 質量監控
第五章 德育與學籍管理
第一節 德育機構、隊伍與體制
第二節 德育內容、途徑與方法
第三節 獎學金
第四節 學籍管理
第六章 教育管理與研究
第一節 研究生院院務委員會
第二節 教育管理規章制度
第三節 教育教學研究
第七編 外國留學生與港澳台學生教育
第一章 機構與人員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隊伍建設
第二章 規模、結構與培養
第一節 規模與結構
第二節 培養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
第二節 學籍管理
第三節 涉外管理
第四節 生活管理
第八編 學院設定
第一章 研究生院
第一節 組織機構與管理體制
第二節 工作職責
第二章 基礎醫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節 對外交流
第三章 公共衛生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四章 藥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科學研究
第五章 中山臨床醫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專業設定與教學
第三節 學生工作
第六章 華山臨床醫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臨床教學
第三節 學生工作
第七章 市一臨床醫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醫學教學與科研
第八章 護理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研
第四節 對外交流與合作
第九章 成人教育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進修教育
第三節 專業證書教育
第四節 成人高等學歷教育
第五節 繼續醫學教育與臨床住院醫師培養
第六節 護理本、專科自學考試
第十章 人文社會科學部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教學
第三節 科研
第四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十一章 體育部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體育教學與科研
第三節 體育活動與競賽
第四節 學生運動隊
第五節 體育設施
第十二章 醫藥技術學院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九編 臨床醫療與附屬醫院
第一章 中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二章 華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三章 腫瘤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四章 婦產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五章 兒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六章 眼耳鼻喉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主要業務科室
第七章 金山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特色業務科室
第八章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
第一節 沿革
第二節 特色業務科室
第十編 學科建設
第一章 國家重點學科
第一節 申報與評審
第二節 管理與建設
第三節 建設經費
第四節 建設成效
第二章 “211工程”重點學科
第一節 項目與經費
第二節 制度與管理
第三節 建設成效
第三章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
第一節 遴選與申報
第二節 審核與批准
第三節 管理與建設
第四章 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
第一節 遴選與申報
第二節 管理與建設
第三節 建設成效
第五章 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和校重點學科
第一節 衛生部臨床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第二節 校重點學科
第三節 建設成效
第十一編 科學研究
第一章 科研機構
第一節 國家部委批准建立的研究所(室)
第二節 國家部委批准建立的研究中心
第三節 國家部委批准建立的重點實驗室
第四節 上海市批准建立的研究機構
第五節 學校批准建立的研究機構
第二章 研究課題與經費
第一節 建國前和建國初期的研究課題
第二節 計畫經濟時期的研究課題
第三節 多渠道競爭立項研究課題
第四節 優秀人才培養基金研究課題
第五節 研究課題經費
第三章 優勢和特色
第一節 防病治病的重大衛生問題研究
第二節 嚴重疾病的診治難題研究
第三節 傳統醫學的科學原理研究
第四節 基礎醫學前沿研究
第五節 高新技術開發與社會醫學研究
第四章 科研成果
第一節 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
第二節 國家級科技成果獎
第三節 部委級科技成果獎
第四節 上海市級科技成果獎
第五節 其他科技成果獎勵和榮譽
第六節 專利
第七節 論文
第八節 著作
第五章 科研管理
第一節 管理體系與規章制度
第二節 管理研究與獲獎
第十二編 對外交流與合作
第一章 友好往來
第一節 主要來訪
第二節 主要出訪
第二章 對外交流
第一節 校際交流
第二節 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交流
第三節 參與中美政府間的合作交流
第四節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資助
第五節 世界銀行貸款項目
第六節 捐贈
第三章 外籍專家
第一節 講學
第二節 榮譽
第四章 出國留學和參加、主辦國際會議
第一節 出國留學
第二節 參加國際會議
第三節 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第四節 國際組織、學術機構任職
第十三編 科技開發與校辦產業
第一章 科技服務與科技成果轉化
第一節 科技開發與對外科技服務
第二節 重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第二章 科技開發與校辦產業管理
第一節 科技開發與“四技”服務管理
第二節 校辦產業管理
第三節 學校基金管理
第三章 社會合作與交流
第一節 社會合作
第二節 工作交流
第四章 校辦企業
第一節 企業概況
第二節 主要企業
第十四編 財 務
第一章 解放前財務
第一節 艱苦創建的10年
第二節 艱辛維持的12年
第二章 教育經費管理
第一節 資金來源與預算管理
第二節 經費使用與管理
第三章 衛生事業經費管理
第一節 附屬單位預算經費分配與改革
第二節 藥品資金管理與改革
第三節 修購基金管理與改革
第四章 科研經費管理
第一節 經費來源
第二節 支出管理
第五章 學校基金管理
第一節 基金來源
第二節 支出管理
第六章 世界銀行貸款與捐款管理
第一節 世界銀行貸款管理
第二節 捐款管理
第七章 學校資產管理
第一節 日常管理
第二節 清產核資
第八章 財務規章制度
第一節 制度建設
第二節 健全內部監督
第九章 財會隊伍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人才培養
第十五編 公共服務體系
第一章 圖書館
第一節 組織體制、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館藏建設與現代化建設
第三節 管理與服務
第四節 科研項目與成果
第五節 國內外交流
第二章 檔案館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館藏檔案、資料
第三節 建設管理與開發利用
第四節 編輯與研究
第五節 上等達標與獲獎
第三章 出版社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編輯印刷
第三節 出版圖書
第四節 市場行銷
第四章 學報編輯部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編輯管理與出版發行
第三節 業績與地位
第五章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電化教育中心
第一節 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第二節 電化教育中心
第六章 實驗動物部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設施建設與實驗動物標準化
第三節 生產供應與對外服務
第四節 教學
第五節 科學研究
第六節 學術活動與對外交流
第十六編 後勤、保衛
第一章 基本建設
第一節 基本建設項目
第二節 基本建設投資
第三節 基本建設管理
第二章 總務
第一節 教室與宿舍管理
第二節 房屋修繕與水電管理
第三節 膳食與供氣管理
第四節 通訊管理
第五節 房產管理
第六節 綠化與校園管理
第七節 車輛管理
第八節 接待服務
第九節 托幼管理
第十節 師生保健
第十一節 後勤社會化改革
第三章 物資供應與管理
第一節 材料供應與管理
第二節 固定資產與管理
第三節 世界銀行貸款設備與管理
第四節 “九五”“211工程”設備引進與管理
第四章 安全保衛
第一節 規章制度
第二節 治安管理
第三節 消防管理
第四節 戶籍管理
第五節 保密管理與國內安全保衛管理
第六節 理論研究和工作獲獎
第十七編 附設學校、直屬研究所與教學基地
第一章 附設學校、直屬研究所
第一節 護士學校
第二節 附設學校
第三節 上海第一醫學院子弟國小
第四節 放射醫學研究所
第二章 教學基地
第一節 上海華東醫院
第二節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第三節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第四節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第五節 上海市計畫生育科學研究所
第六節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第七節 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
第十八編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傳
第二章 人物簡介
第三章 人物名錄
附錄
一、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給顏福慶的任命書(1927年7月12日)
二、第四中山大學關於指定吳淞前國立政治大學為醫學院院址的公函(1927年7月 21日)
三、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同意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的電文(1932年7月26日)
四、國民政府教育部關於同意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的訓令(1932年8月13日)
五、中共中央關於在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決定(1959年3月22日)
六、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1978年2月 17日)
七、教育部關於在北京大學等22所高等院校試辦研究生院的通知(1984年8月8日)
八、衛生部關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等5所院校更改校名”的批覆(1985年5月14日)
九、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下達高等學校醫學重點學科點名單的通知(1989年11月22日)
十、關於申請上海市與衛生部共建上海醫科大學的報告(1994年3月21日)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建上海醫科大學的意見(1995年9月23日)
十二、衛生部“211工程”專家組對上海醫科大學可行性研究報告論證及立項審核的意見(1997年5月8日)
十三、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關於上海醫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1998年5月5日)
十四、教育部關於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復旦大學的決定(2000年4月21日)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