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研究

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研究

《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鄭時齡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鄭時齡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核心在於近代建築和城市風貌。在近30年間,上海的建築文化遺產經歷了起始保護、實驗性保護和目前的深化保護三個主要階段,但對其特殊的保護機制和技術問題研究滯後,導致很多歷史建築的價值未被充分認識,眾多遺產在大規模建設和舊城改造中被拆毀或隨意更改,因此亟需對上海近代歷史建築和風貌區進行全面系統研究,以提供決策和保護修繕的依據。本課題以前期相關研究為起點,以文獻分析與實地調研為依據,以歷史演變和保護現實並重為主線,以跨文化、跨學科的史學和保護理論為視野,對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展開科學綜合的研究:一方面,深入探究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築發展演變的狀況,近代建築各種風格的興起原因、主要特徵和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對上海近代歷史建築和風貌區保護中的經驗和問題進行反思,整理相關的技術、法規和機制,為第五批上海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名單提供依據,並為保護工作的深化發展提供對策。

結題摘要

上海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核心在於近代建築和城市風貌。經過30餘年發展,上海的建築文化遺產已經進入深化保護階段。本課題以文獻分析與實地調研為依據,以歷史演變和保護現實並重為主線,以跨文化、跨學科的史學和保護理論為視野,對上海近代建築與歷史風貌區保護展開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以期為保護修繕和更新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從起源和特徵來看,近代上海獨特的城市化發展歷程,包括西方文化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國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衝撞與適應、移植與轉化,使上海成為中國現代城市文化和現代建築文化的策源地。在106年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中,通過與社會的現代化和商業化相結合,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築發展的特徵是突變性多於延續性,變異甚於進化,多元融合是根本。 近代上海是中外建築師共同的創作舞台,在相互的競爭與合作中,結合開放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現代的生活方式,上海近代建築呈現國際化的趨向,在類型、風格、材料、技術和建造各方面都兼有創新和轉化。 上海近代建築風格是一個時代和地域的概念,一種總體建築風格的表述,不僅包含了各種建築風格和體系的演變,也表現出走向現代建築的發展,具有多元共生的特點。其變革的深度和廣度屬於上海建築文化的一場革命,涉及現代性、現代主義和現代轉型。 上海的歷史建築保護包括歷史城區和建築遺產的保護,從2002年起進入深化保護階段,現已初步建立了分類分級保護制度和保護管理機制,承認歷史的變遷,根據建築的類型和質量,在使用中保護並採取多元的保護方式。2015年確立了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名單。《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2017-2035年)》提出 “歷史城區”的概念,旨在整合各類歷史文化要素,嚴格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及其周邊環境,保護和延續整體空間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然而,經濟利益與遺產價值的矛盾,缺乏歷史檔案和圖紙,以及對大面積里弄建築有效的保護與更新模式仍是上海歷史建築和風貌區保護亟待解決的難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