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試水國資改革

上海試水國資改革推行時間2013年12月17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試水國資改革
  • 推行時間:2013年12月17日
  • 改革重點:分類監管的改革
  • 作用:激發國企活力
背景,簡介,步驟,定位,作用,

背景

新一輪國資改革,蓄勢而發,潮湧浦江!
2013年12月17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正式頒布,整整20條意見,從多個層面明確了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實現路徑。
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率先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座中國地方國資最為集中,地方國企實力最強的城市,正吹響新的改革號角,承前啟後,再上征途!

簡介

“國資重鎮”改革一脈相承
上海經濟,“國”字分量一直很重,國資國企改革也從未止步。
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大體經歷4個階段:從1978年到1992年,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為核心,探索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從1993年到2002年,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從2003年到2007年,上海國資大規模戰略重組,奠定了企業做強做大的基礎;從2008年至今,上海以企業市場化改革為核心,推動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
新世紀以來,上海不斷從產業布局、治理結構、資產整合、主業定位等多方面舉措,促進國資國企的健康發展:
聯合重組——錦江、百聯、光明等一系列強強聯姻,在各自行業實現國資最佳化集聚,樹立和保持全國同行龍頭地位;
整體上市——上汽、港務、建工等大集團紛紛實現資本市場全流通,最佳化公司治理結構,增強市場一線競爭力和適應力,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抓大放小——輕工、紡織等通過“放小搞活”、“戰略轉移”等等,在“上海製造”傳統領域,逐步營造新環境、打開新空間。
據統計,到2012年底,本市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到9.64萬億元。2012年,本市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8萬億元,利潤總額1987億元,上交稅費總額1462億元。
一系列數字彰顯,上海作為“國資重鎮”,“國資深水區”的地位作用!
正因如此,在新的時期,上海國資國企進一步深化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畢竟,經歷4輪改革,前行路上依然有不少制度和觀念障礙束縛著上海國資國企發展:
記者採訪中,一些問題常常縈繞耳畔:
“在國企經營中,市場與政府的角色如何定位,功能如何劃分?”
“國企,到底是為了經濟效益,還是為了社會效益,若要兩者兼顧,比例又該如何?”
“國企帶頭人,是該講奉獻多,還是該講激勵多?”
“國企大步走出去,如何讓風險和效益達到平衡點?如何激活海外發展因子,對接全球市場?”
應該說,這些問題在過去幾輪改革中也有所涉及,提出了一些適應當時情況的解決辦法。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如何給予上海國資改革國企發展更為合理的制度安排,顯得越發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時代需要,激發企業活力。
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坦言,當前階段,“不深化改革創新,就難以繼續前進!”

步驟

謀定而後動實現“對症下藥”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步驟,全國關注,牽一髮而動全身!
只有謀定而動,才能真正實現“對症下藥”。
2013年初開始,市委將“深化本市國資國企改革專題調研”作為市委常委會6個重點課題之一。由分管副市長牽頭,市國資委負責,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商務委等17個委辦局共同參與。
2013年3月7日,調研工作正式啟動。一開始,調研就以問題為導向,不空談,不面面俱到,圍繞“完善監管體制、最佳化布局結構、加強分類監管、完善公司治理、培育跨國企業、深化企業改革、改進國企黨建、探索政策創新”等8個專題開展調研;調研中,又對於各方反映較多的4個專題“完善分類監管、法人治理結構、長效激勵約束、國資流動平台”等進行深入研究,聽取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以及人大政協、企業集團、委辦區縣和專家學者共600餘人次的意見基礎上,從而形成了《意見》草案。
在《意見》形成過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韓正,市長楊雄兩次專題聽取匯報,明確了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工作重點。最後審定過程中,韓正同志逐字逐句進行了審讀,並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出台之後,調研組成員又進行對照完善,“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意見”完全符合《決定》精神,僅對相關條款進行了補充完善。
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對於上海國資國企改革而言,三個關鍵點尤為重要: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走公眾公司的道路。這意味著上海國企需要進一步敞開大門,加快公司股份制改革,堅定不移走公眾公司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混合所有制形式,取長補短,戒除“國”字頭上影響效率和發展的弊端。
——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動國資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從過去管人管資產,過渡到管資本,從過去較多關注國有企業轉變為更加關注國有資本,從關注企業經營管理轉變為更加關注資本價值管理。在“管”字上做文章,才能界定政府監管職能,讓出資人真正行使好自己應該行駛的權利和義務。
——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真正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深化企業人事、用工、分配等制度改革,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和暢銷激勵約束機制,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解決國企領軍人的“心頭之慮”。
一步步調研,一場場討論,一字字斟酌。作為全國新一輪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先行者,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20條意見逐步成熟,具備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

定位

推分類監管企業定位更明確
“對我們觸動最大的,首先是分類監管的改革。”昨天世博中心的國資改革大會會場,多位接受採訪的企業家表達了相似的第一感受。
將國有控股企業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在監管模式改革上的一大亮點。
“你們願意進入競爭類,還是公共服務類?”面對幾個月前國資改革調研小組拋來的問題,水產集團董事長湯期慶思考良久,給出答覆:“壓力再大,也想進入競爭類”。
不少上海國企“一把手”和湯期慶一樣倍感壓力,進入競爭類,意味著不再有政府托底,要在市場中“真刀真槍”地參與競爭;與壓力相伴的是機遇,改革根據不同分類,從企業的功能定位、治理結構、選人用人和激勵約束各個方面切入,旨在激發企業的內在活力。
企業分類首先明確每家企業的功能定位。競爭類企業,就是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功能類企業以完成戰略任務或重大專項為主要目標;公共服務類企業以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汽、電氣等多數集團將劃入競爭類企業,國盛、臨港等屬於功能類,城投、久事等屬於公共服務類。在市國資委系統市管企業中,競爭類企業戶數占67%,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91.5%和84.9%。
不同的目標帶來不一樣的改革方向。首當其衝的是管理班子:競爭類企業,市委將僅管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三個崗位,有的企業總裁也將嘗試放手市場化,經理層副職以及相應黨群幹部不再“市管”,管理層以市場化配置為主。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領導人員則以組織配置為主。
監管考核體系同樣隨著產生變化。對競爭類企業,業績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政府以出資人身份監管,對企業的利潤、淨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水平等核心指標嚴格考核,不干涉企業的日常經營。對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考核以是否完成任務目標、是否實現社會效益為主,同時也按照市場規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務能力。
此次“三大分類”標準,銳意改革過去“一刀切”監管模式,並將避免帶來新的“一刀切”,既有“進大院、跨小門”的跨類別分類,也將形成可動態調整的靈活機制。

作用

激勵多樣化激發國企新活力
怎么把國企的活力徹底激發出來,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目標。
例如,在不少國有企業,從管理層到骨幹人才,收入水平還沒有真正實現市場化,與民企、外企存在一定差距。
再例如,企業實行各種激勵還有不少障礙。沒有足夠的利益捆綁,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容易發生偏差,人們容易產生“無過即是功”的心態,從而失去闖勁幹勁,企業競爭力裹足不前。
本輪改革中,收入與激勵改革成為搞活國企的重要突破口,將完善注重長效的激勵約束分配機制。
收入分配上,被納入競爭類的企業集團將發生最大變化。競爭類企業中的領導人員,薪酬體系在現有“基薪+績效薪”的基礎上,實施股權、現金兩種類型的中長期激勵。這一激勵改革又被稱為“金手銬”與“降落傘”,激勵收益的10%—20%,要在正常離職或退休後兌現,既作為退休保障機制的一部分,又可作為可以追索扣回的“抵押金”。
企業其他高管、骨幹人才的薪酬激勵,企業將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市場化薪酬與勞動者利益捆綁同樣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改革方案提出,符合法定條件、目標明確、具備再融資能力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可實施股權激勵或基金激勵計畫。這兩天,上海梅林的股權激勵計畫新鮮出爐,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截至目前,上海已有光明乳業、上汽集團、上海建工等國有控股企業集團試水不同形式的股權激勵,個別較早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的企業,如綠地集團等已實行大範圍的職工持股。
建立激勵機制的國企,從管理層到員工普遍有更高的動力與幹勁。一名參與股權激勵的國企年輕中層幹部告知,為了認購股權,甚至抵押了個人住房進行貸款,企業業績好壞與個人“身家”緊緊綁定在一起,事業奮鬥必然充滿幹勁與激情。
然而激勵並非股權激勵一種。不少企業家認為,哪種形式的激勵,還是要看企業的現實需求,股權激勵可以在一些企業發揮巨大作用;但另一些企業多元化的激勵形式效果會更明顯。本輪改革根據調研實踐,給出多元化激勵的方案:人力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和創新型企業,可實施科技成果入股、專利獎勵等激勵方案。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投資公司,探索市場化項目收益提成獎勵。國有創投企業鼓勵採用項目團隊參股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的方式,探索建立跟投機制……
國資新布局“管資本”謀做強
在新一輪國資改革方案中,管理的抓手在於“資本”,而不再是“資產”或者“企業”。
國資的布局目標已然明確:未來3—5年內,上海80%以上國資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與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
“我國經濟最主要的問題是‘散、亂、差’,在國際市場上到處受到西方跨國壟斷企業的排擠,甚至出現了全中國500多家鋼鐵企業為幾家跨國鐵礦石壟斷企業打工的怪現象。”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認為,要改變現狀,就必須通過深化國資改革,探索國有資本合理布局,最佳化經濟結構,培育國家經濟競爭新優勢功能。
一座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樣如此,國資國企顯然也必須成為上海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主力軍。未來,上海國資國企將重點聚焦在新能源車、高端設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企業的模式創新和業態轉型也將在新一輪改革的推動下加速,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發展要求的產業和行業將加快退出。
作為人口密集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管理、民生保障成本日益上升。除了產業發展,國資同樣需要向民生傾斜,向城市基礎設施布局。讓廣大老百姓受益、滿意,是國有經濟天然肩負的使命。
如何實現規劃中的布局?如果是單純的國企改革,很難形成布局和結構調整的合力。新一輪改革中,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轉變,由國資改革帶動企業改革,將成為最佳化國資布局的實現路徑。
從資產到資本的轉換,將是路徑中的第一步。改革中將利用國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企業整體上市、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或引入戰略投資者,成為公眾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機制市場化的前提下,國資監管和運作的重心將不再是企業,而將聚焦在可以靈活進退的國有資本上。
在記者採訪中,一些大集團負責人表示:“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變化,也將使企業運營更為科學。過去管資產,更強調的是營業額,是做大;現在管資本,更強調的是利潤、是資本收益率,是做強。”
與此同時,建立一個可供國資流動、靈活運作的市場化平台勢在必行。據了解,上海將逐步形成2—3家符合國際規則、有效運營的資本管理公司,對於具備條件的上市公司股權和部分非上市公司股權進行運營管理。
這項具有創新特色的制度設計中,核心是對企業國有資本統一管理,公開運作,實現資本到資金的轉換,從而在更大範圍、更高層面統籌配置資源和盤活存量,為上海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服務民生提供有力支撐。
“集約化運作分布在各大集團的國有資本和股權,不是一件易事,畢竟,這裡面涉及到各大企業集團的利益。但經過近幾年的思想溝通和預熱,越來越多的大集團負責人已經開始接受,這一步必將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市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小組負責人如此表示。
提升國際化國企“出海搏擊”
未來的上海國企,必定在全球經濟大潮中搏擊,才能真正做大做強。
在新一輪國資改革的主要目標中,提升國際化水平成為重要方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形成2—3家符合國際規則、有效運營的資本管理公司,5—8家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跨國集團,8—10家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整體實力領先的企業集團。
近幾年來,上汽、綠地、太保、浦發、百聯等集團進入《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上港集團、上海電氣、錦江國際、上海機場等在全球同行中都建立了良好聲譽。然而,在全球日益競爭激烈,國內市場國際化趨勢明顯的前提下,國企“出海搏擊”還需要更多保障。
人才,是海外經營的關鍵。海外併購或承包項目是否能成功,關鍵看是否有既懂得經營管理,又熟悉海外當地的社會文化法律環境,能很好融入當地社會的領軍人。為此,上海將加大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鼓勵企業結合實際,探索實施符合國際慣例的外派跨國經營慣例人才薪酬制度,讓國企海外經營“高薪留人”不再有顧慮。
收購,是全球布局的重要手段。“上海國資國企改革20條”鼓勵跨國併購,併購的重點,將放在收購創新資源和境外研發中心上。資源和技術,是上海國企進一步發展的兩大障礙。為了鼓勵國企的收購,20條意見在考核上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對於國企“收購國外資源和技術項目”的費用,在考核時可視同於利潤。這一點,與國企“主動承接重大專項、科技計畫、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項目”;“服務業企業加快模式創新和業態轉型”一起,並稱為“三個視同於”,從而給國企海外收購和創新發展已更寬鬆的環境。
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國資改革國企發展過程中,任何創新都會有風險,上海將建立鼓勵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改革創新工作未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關單位和個人依照法律法規實施,且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負面評價,依法免除相關責任。
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銳意創新,兼容並蓄,為提升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而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