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該場由
春陽社首次公演話劇(時稱新劇)《黑奴籲天錄》,民國19年(1930年)遷建現址,民國20年2月開幕,稱蘭心大戲院,觀眾廳二層,設寬敞皮椅749座。民國31年7月被侵華日軍封閉,後歸偽中華電影公司管理,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9月復歸A.D.C.。上海解放後,1949年10月英僑劇社將戲院轉售上海市劇影工作者協會,首任經理
呂復。1952年歸上海市文化局,更名上海藝術劇場,1953年劃歸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1958年9月交
盧灣區管理,1959年5月復歸市文化局。1985年歸市演出公司管理,1989年歸蘭馨藝術經營公司,於1991年恢復蘭心大戲院原名。
具有典雅歐式建築風格的
上海蘭心大戲院,位於賓館林立的上海市盧灣區
茂名南路57號,與花園飯店、
錦江飯店、新錦江大酒家相毗鄰,交通十分方便, 是中國最早的歐洲式劇場。1866年建於上海,木結構,供上海英國僑民劇團使用。1871年毀於火災,1874年重建。20世紀20年代進行改建,使之可以放映電影。前、後台設備較當時國內一般劇場考究豪華。1949年後改名上海藝術劇場 ,今已恢復原名。
茂名南路長樂路 蘭心大戲院重要演出
解放前除愛美劇社少量演出外,自民國23年起,
工部局樂隊定期在此舉行音樂會。民國34年10月,
梅蘭芳抗戰輟演八年,首次復出,在
蘭心大戲院演出崑曲《
刺虎》等劇目。民國34~35年,中國歌舞劇社三度進場演出音樂歌舞劇《
孟姜女》,
宋慶齡前來觀看。解放後,長期為全市話劇演出主要場所,
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排演許多劇目在此首演,也常有音樂舞蹈演出。該場還承擔接待中央領導和各國貴賓的重要演出任務。1960年1月11日
毛澤東、
劉少奇、
周恩來等在此觀看上海實驗歌劇院民族舞劇《
小刀會》,1964年7月22日劉少奇、
陳毅等觀看上海人民
淮劇團現代戲《
海港的早晨》(即
八個樣板戲京劇《海港》即由淮劇《
海港的早晨》改編)。1983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局、旅遊局的支持下開闢外事專場業務,接待外賓和港、澳、台同胞,演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節目。各國中、小藝術團體亦常來此演出。
蘭心大戲院是上海開埠至今歷史最久的劇場之一。當時作為各國駐滬領事、各界名流的聚會場所,在上海灘獨領風騷。解放後,中國主要領導人和外國元首多次蒞臨劇場並欣賞演出,這裡接待過的各國友人、海外華人不計其數,蘭心以名副其實的演出精品劇場享譽全國。
最新演出:
09-12-19
| 《貓和老鼠的遊戲》—新版聖誕音樂歌舞童話劇
|
10-01-21
| 英國原版推理話劇《捕鼠器》
|
10-4-8
| 《我愛周立波》
|
蘭心今天
今天,投入巨資修建後的蘭心大戲院,場內設有觀眾席466座,其中樓下250座配茶几,樓上216座(含9對貴賓包廂座);鏡框式舞台台口寬8.8米、高7.6米,舞台總寬19米、高17米(到葡萄架)、深 13米(含台唇3米);舞台上配有25道自由定位的電動吊桿;1200迴路手控
調光器、美國PRESTIGE1000型電腦調光台及120迴路可控矽調光系統;包括面光、外側光、內側光和頂光的整套
舞台照明系統;A&HGL3-424進口調音音響一套;以及新增的區域舞台升降、速凍、大型瀑布等功能,適合各種演出形式的需要。
座點陣圖
其他
建於:1931,隨後在2003年重新開張
設計師:Davies Brooke & Gran
蘭心大劇院英文: Lyceum theatre 本是英僑愛美劇社 (the Amateur Dramatic Club, A british drama society founded in the 1866)
建築風格: Beaux-Art sty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