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繡又稱絨線繡,是上海市新興的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即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繡制出的一種工藝美術結晶。產品色彩豐富、配色和諧,繡工精良、層次清晰、造型生動、形象逼真。
2011年5月23日,上海絨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絨繡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03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
歷史源流,藝術特點,製作工序,品種分類,傳承意義,名家作品,
歷史源流
絨繡原流行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它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繡已十分相似。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17~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國設計了一種在小方格紙上繪成的彩色圖案,製作者可按照圖稿數格在網眼布上繡制,技藝簡便。當時多用德國美利奴羊的羊毛製成絨線進行繡制,因此人們把絨繡稱為柏林絨繡。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臺開設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開設謙禮洋行、謙泰洋行,組織絨繡來料加工,絨繡由此傳入中國。當時的產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裝飾面料,用色比較簡單。20世紀30年代末,上海絨繡藝術家劉佩珍等劉氏五姐妹率先用絨繡製作人物肖像;50年代初,上海絨繡藝術家高婉玉對絨繡的配色等工藝進行了改革,豐富了絨繡藝術的表現力。
上海絨繡是在特製的網眼織物上用各色維絨線一格一針地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品。每一針就是一個小色塊,一個畫面用少則幾萬個,多則幾十萬個小色塊來表達。繡制時隨畫換線,因彩施色,因而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形象生動。善於表達不同景物的亂針繡,使絨繡的表現力更強,更富於質感。不但能繡制盤墊、書包等日用品,更善於把國畫、油畫的筆墨情趣和盤托出,把人像攝影的真切傳神再現屏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藝術特點
上海絨繡尤以創作外國領袖肖像見長,絨繡肖像形象逼真,感染力強,被贊為“東方的油畫”。
上海絨繡藝術品聞名海內外,特別是建國後在品種上由原來只能生產拖鞋面和手提包片,發展到能繡各種領袖像、人物風景等大型藝術品。它以其形象逼真,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海派”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其特點是:(1)借鑑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以多變的針法和拼接工藝,劈線,拼色工藝豐富了上海絨繡的藝術語言;(2)經過藝術再創作,巧妙地將形,色,神,光相融合,使絨繡作品達到了忠實原作,勝於原作的藝術效果;(3)經過特殊處理的絨繡藝術品防霉、防蛀,不僅延長了作品的壽命而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4)在色彩技法上,從原來簡單的色彩改進為自行染色,並吸收了刺繡技法的長處,由單色繡改進為拼色繡、彩錦繡、接色繡等技法,畫面無反光,風格莊重,非常適宜製成領袖名人肖像。並作為國家級的禮品,或紀念堂、展覽廳、賓館內的陳設品。如毛主席紀念堂正廳的巨幅絨繡“祖國大地”,莊重、肅穆、色彩和諧,生動地表現了偉大祖國錦繡河山的雄偉壯麗。
上海絨繡藝術作品反映的題材既有人物、風景,又有花鳥靜物。在藝術形式上,既可表現色彩繽紛、層次複雜的油畫;也可繡制形象逼真,對比強烈的藝術攝影;還可以移植講究筆法神韻的中國水墨畫。絨繡表現這些藝術作品,並不是簡單、機械地加以複製,而是要根據絨繡所使用的材料、性能和它的特殊工藝過程進行再創造。
上海絨繡奇葩——顧繡,是刺繡的一種,是以上海明代時官僚顧名世一家的刺繡技法和風格創作的刺繡品。特色是擘絲細過頭髮,一根絲線可分成40餘細支進行繡作,針如毫,行針密,配色精妙,色彩豐富,逼真活現,巧奪天工,因而也稱其為“畫繡”。
製作工序
絨繡製作主要有3道工序:
①放樣。用打格子的方法將原稿放大在麻布底子上。
絨繡基本針法是呈斜點形的打點繡。此外,根據畫面需要可採用亂針、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等針法。
品種分類
絨繡主要分為欣賞品和日用品兩大類。
①欣賞品:一般畫面較大,多數複製名畫、人物和風景照片。用線顏色往往達數百種,特彆強調色階、色相的過渡,並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作品常作為大型建築的室內裝飾。
②日用品:一般為小件物品如靠墊、沙發套、桌几套、眼鏡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繡制花卉圖案,用線顏色較簡單。由於絨線的質地比絲線、棉線厚實,有毛茸感,因而使絨繡的畫面具有沉著、莊重的風格和藝術表現力。
傳承意義
上海絨繡表現題材廣泛。上海絨繡的表現對象既有油畫、國畫,也有攝影作品,寫實繪畫、抽象繪畫,人物肖像、動物、風景、花草圖案都可以成為絨繡藍本。上海絨繡擅長表現名山大川、古典建築、文化古蹟、城市景觀、民俗風情,也可根據個性化創作圖稿,繡制別具一格的藝術欣賞品。
其遠觀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近賞色彩豐富有變化,層次複雜而分明。整個畫面由多種色彩交融匯合,通過人們視覺感官的反映,形成獨特的複色藝術效果。
其不反光,視覺效果柔和,質感厚實穩重、富麗高貴,無論觀賞者從正面還是側面觀賞作品,都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從畫稿到絨繡並非是被動地效仿和臨摹,而是一個再創作過程,它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表達出繡制者的理解和個性。不同題材、尺幅的絨繡作品可適用於各種類型樓、堂、館、廳、室的陳列布置,其藝術效果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
名家作品
著名的絨繡藝術家有上海的劉佩珍、高婉玉、張梅君等。劉佩珍用絨繡繡制人物肖像,開中國絨繡之先河。代表作有“高爾基”、“莫斯科大學”、“攻打冬宮”、“列寧宣布蘇維埃成立”等。高婉玉對絨繡工藝進行改革,首次進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絨繡用線顏色從固定的幾十種增加到近千種,並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解決了繡制人物肖像時色彩轉折過渡的難題。中國絨繡普遍採用該種繡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愛的周總理”、“孫中山與宋慶齡”等。張梅君的技藝特點是作品色彩層次豐富,人物形象刻畫逼真細膩。代表作有“周總理與尼赫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南湖紀念船”等。
上海絨繡中“萬里長城”,“百花爭艷”、“珠穆朗瑪峰遠眺”等都成為在國內外有定評的傑作。其中“萬里長城”一幅被送至聯合國大廈廳堂上陳列,使各國代表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