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大學城入駐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學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知名高校,另有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上海理工大學附中等上海市名牌高中雲集周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楊浦大學城
- 類別:大學城
- 地點:上海楊浦
- 國家:中國
基本概況,大學科技園區,集聚效應,大張江,
基本概況
根據規劃,楊浦區參照外灘、陸家嘴中央商務區的發展思路,將該大學城營造成上海的中央智力區(CID),並參照美國矽谷模式,推進校區、園區、社區聯動,形成“城市的大學、大學的城市”發展理念。
作為極少數建在市中心的大學城,上海楊浦大學城正從“中央智力區”向上海都市中的“矽谷”邁進。這塊60.6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上海東北部從工業經濟區向知識經濟區轉型的一個縮影.上海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構築以復旦大學為核心的楊浦大學城"。
開發建設楊浦大學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打贏"智取華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上海新一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開發建設楊浦大學城事關楊浦今後的發展方向,是楊浦面臨的重大歷史性機遇,對於全面提升楊浦城區功能,打造"知識楊浦",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推動楊浦乃至上海東北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科技教育區域之一,楊浦集聚了17所高校、150餘家科研院所、14萬在校師生,有38位兩院院士、500餘名博士生導師、5000餘名教授及副教授。
大學科技園區
國家大學科技園區——楊浦區部分
上海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National Science Park of Fudan University)成立於2000年4月。同年9月,其運營主體上海復旦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金1億元。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認定為首批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校區”資源優勢,構築“園區”服務體系,融入“社區”經濟建設,堅持孵化和催化兩個中心,實施知識服務、資源整合、國際化三大戰略,以社會化的運作模式開展源頭創新服務,探索出一條具有復旦特色的大學科技園建設之路,成為學校、政府和企業三方聯手,實踐“三區聯動”理念的重要基地,在釋放知識帶動力、提升區域發展能級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
園區現有:邯鄲路創業孵化基地、國泰路總部基地、國泰路國家數字媒體產業化基地、輝河路科技創新基地等若干個基地,總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重點引進具有智慧財產權和一定稅收效益的科技企業入駐。入駐企業400餘家,50%以上是電子信息企業,生物醫藥企業占10%,環保企業約占10%。
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復旦大學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層出不窮的科研成果,以創新的理念積極開展高新技術孵化和產業化工作,集聚和培育了一批如上海復旦復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復旦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復旦天臣新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復旦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復旦水務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業界矚目的企業,造就一批企業精英,探索一條具有復旦特色的大學科技園建設發展之路,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示範基地、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上海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Tongji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成立於2002年6月24日。
2003年,其運作主體上海同濟科技園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0月16日,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依託百年名校——同濟大學建立。同濟大學是擁有理、工、醫、文、法、經濟和管理學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大學,擁有獨特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豐碩的科研成果和強大的科技實力。科技園依託同濟大學土木工程、機電與汽車等六大學科群的優勢,先後建立了國康路創業基地、赤峰路孵化基地、邯鄲路基地和蘇州基地等,形成了產、學、研結合,有步驟、有重點發展的良好態勢。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國家大學優秀園區,建築面積20多萬平方米,園區入駐企業達1000餘家,研發機構8家。園區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打造出同濟科技、同濟環保、同濟同捷、科投同濟、芯豪微電子、燃料電池、同濟啟明星等一大批高科技骨幹企業。
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是以同濟大學知識外溢形成的產業及由此衍生的產業集群化的經濟活動圈,集合了百年同濟品牌,重點發展創意和設計產業,國際工程諮詢服務業,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科技產業三大集群,預計到2015年,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產出能達到300億元。
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在今後的征途中,仍將發揮同濟優勢,依靠當地政府,構建創新體制,同舟共濟,定能共創科技園的美好未來,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上海同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National Science Park of Shanghai Universty of Electric Power)成立於2006年,在楊浦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戰略推動與電力行業的大力支持下,園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9年2月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是華東唯一一家電力概念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園區在新能源、智慧型電網等領域的企業聚集和項目孵化,塑造了園區的鮮明電力行業特色和電力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
作為運營和管理園區的上海電力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市電力公司、上海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楊浦科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電力學院聯合發起成立,其中電力概念擁有80%的股份。藉此背景,園區緊密跟蹤電廠、電網的技術、設備、管理、電力人才及日常運行的各種需求,緊緊圍繞電力領域的產、學、研合作,高效推動園區企業科技成果及各種能力向電力行業轉化和供應。
自成立以來,園區積極構築產學研特色研發平台支持企業的產品研究、開發,構築電力行業供需對接平台支持企業的市場交流、開拓,構築電力產業前沿專業培訓平台支持企業的技術升級、提高,構築新能源特色投資平台支持企業的新能源項目孵化、發展。
在電力行業大力發展智慧型電網與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建設的大背景下,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緊緊圍繞電力和能源特色,以現代電力服務業和新能源產業的覆蓋面支持“特色學科群對電力鏈”戰略;以電力行業需求與發展拉動高校學科發展,直接推動產學研合作;以校企聯動的產學研合作成果推進電力不斷向綠色和環保方向發展。
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以電力特色產學研合作為抓手,通過準確把握電力行業、能源領域高新技術需求,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式,推動大學學科和科研發展,培育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匯聚創新型企業,在電力高校與電力行業特殊的親緣關係作用下,使園區成為行業科技資源與需求對接學校科研體系的平台,成為科技成果向電力行業轉化套用的橋樑,成為交融企業、研究機構、人才等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綠洲!
上海電力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USST National Science Park)是由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投資組建。強強聯手的戰略投資者的合作,使科技園積聚了社會優質資源,具備了專業、人才、區域、政策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按“一園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創辦的。總部坐落於上海楊浦區翔殷路128號,位於黃浦江畔翔殷路隧道與中環線交界處,總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科技產業用房建築面積約45000平方米,是一個低容積率生態型的高科技園區。2009年4月,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先後成立了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10萬平方米的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位於上海市水豐路180號,總面積2500平方米的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堅持依託上海理工大學強勢學科,堅持“先進制造業的科技引擎”這一總體定位,運用上海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平台,深化產學研一體化戰略,大力鼓勵生產型服務業發展,致力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通過綜合服務實現對企業、區域的增值體系,打造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品牌。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自建園以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發揚上海理工大學“信義勤愛,思學志遠”的精神內涵,緊密依託大學學科優勢,合作共贏謀發展。努力建設“先進制造業的行業技術轉移平台”,致力於推動高校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產業結合,不斷加強科研品牌隊伍建設,將先進實用技術向企業轉移,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致力於推動產、學、研聯合向縱深發展,建立包括蘇州市等在內的技術轉移工作站,輻射和服務於長三角。同時科技園在創業孵化、研發服務、項目拓展等方面創建特色,面向企業及產業鏈,構築以科技為核心的綜合服務提供商,拓展公共服務平台的綜合服務效應。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將竭誠培育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扶持更多的創業者實現夢想,幫助更多的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持續發展!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海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海洋科技園(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Shanghai Fisheries)成立於2003年6月18日,原名為上海水產科技園,由上海海洋大學(原上海水產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楊浦區政府、上海水
產(集團)總公司等共同投資組建。園區的成立,對上海鞏固在水產學科方面領先地位、進一步加大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水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海洋科技園地處軍工路中環及崇明越江隧道沿線,周邊雲集大量科研院所,不僅有一批水產學科門類齊全、科研力量雄厚的教學科研單位,而且有一批國有水產骨幹企業。教學科研單位包括上海海洋大學(原上海水產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水產技術推廣站等,而水產骨幹企業則包括上海遠洋漁業公司、上海東海製藥廠等。
上海海洋科技園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導向、多元投資、企業運作”的模式,緊緊依託楊浦區科委、上海海洋大學、東海所及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等科技力量,致力於以下四個方面的發展方向:一是水產高新企業的創業和孵化基地;二是水產高科技企業的研發基地;三是高新技術創業企業的人才培訓基地;四是水產信息交流中心。這個定位既有利於促進產學研的結合,又可加快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此外,園區還配備優良的服務環境和優惠的財稅政策,建立了包括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學生實習基地、青年見習基地在內的一系列公共服務平台,同時,積極招商,吸引不少具有水產科技特色的優質企業入駐園區。
在越來越強調水產業科技含量的背景下,上海海洋科技園憑藉具有水產特色的人才、技術和信息密集型的優勢,有能力對水產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上海海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of SHUFE)成立於2006年4月,由上海財經大學、楊浦區政府、上海市科委聯合創設的一所兼有科技園,又突出以財經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產業園,也是全國第一個以財經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
建園以來,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立足上海財經大學優勢學科, 整合最優的資源、配備最優人才梯隊,已形成了從一般的財經現代服務業到投資諮詢管理機構、高端金融服務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集聚,逐
步凸顯出了其金融服務特色。園區集國內最具實力的財經智庫,致力於財經、高科技企業孵化培育、金融服務業企業專業化發展及規模型、總部型企業集聚發展服務,打造上海乃至全國一流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平台,打造上海金融副中心。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擁有五角場萬達商業廣場、武東路上海財大學術交流中心兩個基地,基地緊鄰上海城市副中心楊浦五角場商圈,學術商務氛圍濃厚,五星級標準酒店、甲級寫字樓可提供高規格和規模型學術和商務會務服務。以上海財大科技園為主發起人成立的上海楊浦科創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國家大學科技園為發起人的小貸公司,可直接對大學生、中小企業進行貸款,為中小企業服務,積極發揮園區的企業孵化功能,創造性地探索並實踐“矽谷銀行”的“投資聯動”模式,積極開創扶持無固定資產擔保類科技企業融資的新模式和新渠道。
對於做好準備的創業者來說,在這片創業沃土上隨時可以放飛您的夢想,對於各領域內具有國際和國內知名度、具有行業領導力量的企業,這裡是蓄勢待發的港灣。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願與您一路同行,共同擁有,與夢共翔!
上海財經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
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成立於2009年,坐落於楊浦區恆仁路350號,占地面積5661平方米,建築面積5300平方米,位處上海楊浦知識創新區內,毗鄰五角場商業中心,緊靠上海體育學院教學區。
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作為目前我國首家體育產業科技園區,憑藉上海區位優勢,依託學院社會影響和科研、人才等資源,尤其是國家級健康實驗室平台,聚集同類優勢品牌企業,高起點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在提供入駐企業所需辦公商務空間、協助辦理相關手續、爭取優惠政策、物業管理服務的同時,逐步完善新產品(技術)研發和轉化、創意策劃、諮詢評估與推廣等方面的功能。
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依託上海體育學院強勢學科,著力建設健康新技術研發中心、創意中心、服務中心、新產品發布及推廣中心、培訓中心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平台,為入駐企業提供共享服務空間、經營場地、政策指導、基金申請、技術鑑定、諮詢策劃、項目顧問、人才培訓等多類創新創業服務,促進企業健康成長,持續推進園區又好又快發展。
上海體育學院科技園
集聚效應
楊浦大學城已產生加速發展的集聚效應。攤開楊浦區的區域版圖,17所高校周邊已誕生了10多個科技園區,一批以大學科技園為核心的科技產業園區初步勾勒出楊浦大學城“都市矽谷”的輪廓。
在該大學城17所高校的周圍,特別是在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周邊,以著名高校為核心的科技園區呈發散狀布局。這裡有復旦科技園和同濟科技園兩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有上海市科委和楊浦區共同創建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楊浦孵化基地,還有五角場高新技術園區、復旦科技園國權分園、新材料科技園、水產科技園、大學生科技創業園、環保孵化器等,形成了“沿大學城產業群”。
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黃虹指出,楊浦區五角場地區本身就是發展歷史悠久的老社區,土地成本和生產成本都不高,但基礎設施卻不差。隨著楊浦大學城的建立,當地誕生了服務於大學城和周邊企業的知識型創意中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空間支撐。
位於邯鄲路、國定路之間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楊浦孵化基地,以其低廉的租金吸引了數百家新辦企業落戶,其中有一半企業由復旦大學師生創建。同濟大學旁有一條僻靜的赤峰路,只有800米長,卻雲集著500多家與建築設計有關的企業。在這條“同濟現代建築設計街”上,從老闆到打工者幾乎全都與同濟大學有關。在楊浦大學城科技園區,如果大學生打算創辦科技企業的話,連註冊資本也能申請專項貸款。
與國內許多大學城不同的是,楊浦大學城的建設並不僅僅帶動了住宅市場的熱度,更催生了一大批商業地產項目的興起,大批智力創新企業和智力創業者競相湧入,且對商務辦公樓的需求量明顯增加。2005年前後,以瑞安集團、寶鋼集團、上海實業、上海城投、大連萬達等為代表的地產企業率先“圈地”,帶動了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的快速崛起。
大張江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以政府主導構建的楊浦大學城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給上海帶來的實際收益僅限於教育資源和產業園區的聚集,而產學研一體化的擴散外溢效應並不明顯。”一位上海產業經濟學專家指出,由於上海市將自主創新產業的重點放在了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這與楊浦區計畫以大學城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定位產生了衝突。
2011年1月19日,科技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獲得國務院批覆,同意支持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宣布舉全市之力推進張江的建設,開展自主創新人才特區建設試點、股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財稅政策改革試點等,推廣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改革。“一個區級的科技園和國家級的科技園相比,在金融、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具有可比性。”付琦指出,楊浦大學城知識創新區的發展背景明顯弱於張江高新區。
對此,楊浦區區長金興明曾指出,作為上海的知識特區,楊浦具有成為中國“矽谷”的潛質。“矽谷”的成功離不開“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氛圍,以及高校資源和優秀人才,而這些都是楊浦知識創新區所特有的。
如今,在上海市政府的規劃中,楊浦的知識創新基地已成為“大張江”建設中的一部分,並被命名為張江高新區楊浦分園。但大學和科研院所當中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轉化成生產力的尚不足5% ,即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在“睡大覺”。如何把這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又成為了一道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