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為對聽力障礙學生進行公民品德和國情國策教育的基礎課程。設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標準的課程目標。總課時為238課時。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每學年為68課時;高四年級為34課時。對於部分有發展潛力的聾生,可以開設拓展型課程(校本選修課)。學習水平分為A級、B級、C級三個層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聾人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試行稿)
- 類別:課程標準
- 地點:上海市
- 適用範圍:高級中學思想政治課程
課程定位,課程理念,課程思路,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實施,教學建議,學習訓練,學習評價,課程設定,保障措施,
課程定位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對聽力障礙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公民品德和國情國策教育的基礎課程。
本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根據聾生的特點,以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為指導,由淺入深地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與分析現實問題,拓展國際視野,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他們將來在社會生活中自主、自立、自強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課程理念
(1)關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學生立足於社會、服務於社會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素質。思想政治課程要適應聾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遵循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通過有效的學習途徑對學生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加強思想品德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要讓學生在聯繫生活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領悟到思想道德素質是立足於現代社會,並在社會生活中發展自己所必需的。
(2)構建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的課程內容體系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高一至高三年級結合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國情國策教育,高四年級進行科學思想方法教育、就業指導和職業道德教育。各年級的學習內容各有所側重,前後貫通和相互滲透。課程根據聾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能力基礎,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體驗,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構建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的課程內容體系。
(3)重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的體驗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促進各項教學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設計形式多樣的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提高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4)實施促進學生協調發展的綜合評價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評價,要圍繞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綜合評價機制。既要考查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又要考察他們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要採取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展示學生在學科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成果,以及通過書面測試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作出綜合性的評價,使本課程的學習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方式,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成為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課程思路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設計力求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形勢的要求,根據聾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特點,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結構。課程的設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標準的課程目標;以課程目標為依據,確定課程設定、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並使其融為一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課程內容的設計充分考慮聾生身心發展特點、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以思想品德教育、國情國策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為中心內容,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高一至高三年級思想政治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國情國策教育;高四年級思想政治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方法教育、就業指導和職業道德教育。
課程實施部分根據落實課程目標的要求,對教學過程、學習訓練、學習評價和保障措施,分別提出實施的具體要求,為課程實施提供可操作的指導意見。
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聾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情景中,獲得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道德、法律、心理、職業發展和國情國策的基礎知識;學會通過網路、圖書、報刊等渠道收集資料和對周圍環境進行觀察或調查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使聾生通過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過程,嘗試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社會科學知識的生成過程;初步形成觀察、分析、說明社會生活現象的能力,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公共生活的能力,合理選擇職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聾生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的感悟、體驗,自覺遵守公民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弘揚民族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增強振興中華、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
課程實施
教學建議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以課堂教學為基本形式,以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學科實踐活動為輔助形式,要以學生髮展為本,根據聾生的特點,形成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情景體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l)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過程。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
(2)堅持啟發式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
教師應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獨立思考。要引導學生在情景體驗中探究社會現實生活和自身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正確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提高科學思維能力,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4)重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實踐活動
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觀察、社會服務等,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主體意識,提高綜合素質,發展健康個性。
學習訓練
本課程應依據聾人學生特點,從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三個層面的結合上設計學習訓練的內容和形式,以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最佳化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本課程的訓練形式主要有學生自學、網上檢索資料、書面練習、參加社會實踐、製作專題小報等。通過這些訓練形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本課程的基本道理,訓練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加強認知、培養能力、提高思想覺悟和指導行為實踐的目標。
學習評價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評價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依據,要有利於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改善學習方式,有利於促進教師改進教學,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1)學習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從學生的認知狀況和參與實踐活動狀況兩個方面進行。認知狀況的評價,主要採用定量評價方法,通過書面考查或考試,考查學生對本課程的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情況,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參與實踐活動狀況的評價,一般採用定性評價方法,主要考查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態度和能力,以及與課程知識的運用相關的實際行為表現。
(2)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
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業成績,應當結合他們的考試結果和平時的學習運用情況來判定。要在學生的認知狀況、參與實踐活動狀況兩方面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綜合評定。
本課程的書面測試以開卷為宜。書面測試的成績宜以等第制為主。考查、考試的次數要嚴格控制。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成績評定,一般採用評語形式,有條件的可評出等第。
課程設定
聾人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基礎型課程總課時為238課時。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每學年為68課時;高四年級為34課時。
對於部分有發展潛力的聾生,可以開設拓展型課程(校本選修課),適當學習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哲學常識。其具體的學習內容和課時,可以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內容與要求
學習要求
本課程的學習水平分為A級、B級、C級三個層次。
A級:了解本課程的基本知識,能在不同情景中予以再認和再現;對課程領域所涉及的一些社會現象能予以正確辨認,或能列舉課程領域所涉及的社會現象,用相關知識加以描述或簡述。
B級:理解、領悟本課程知識的內涵及其實質,知道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能夠在相關的社會現象中,歸納、比較、闡述有關的知識,或能夠收集和整理有關信息,用相關知識進行說明,作出正確解釋。
C級:套用本課程的知識,正確分析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社會現象進行具體分析,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和思路;能夠對不同的社會現象進行辨別分析,採取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態度。
本課程的學習,要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領悟,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的體驗中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保障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的師德修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提高本課程教育質量的基本保證。要採取有效措施加強思想政治教師特別是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
(2)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的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要重視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套用,重視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開發製作。
(3)開拓課程實踐活動渠道。加強課程實踐活動,是推動本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要發揮上海市已有的德育基地的作用,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參觀學習,到有關的紀念館、博物館和自然人文景觀接受德育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