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

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是為機電行業培養中等套用型技術人才的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受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雙重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 學校屬性: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 所屬行業:機電行業
  • 所屬:上海電氣
  • 地址:軍工路1100號
  • 前身:上海第二機械藝徒學校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學校榮譽,

背景介紹

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是為機電行業培養中等套用型技術人才的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受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雙重領導。

發展歷史

初創階段
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校址在。前身為上海第二機械藝徒學校。1951年9 月,由華東工業部和上海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聯合籌建,以失業工人轉業訓練為主,同年9月開始招生,上海市勞動局局長馬純古參加了開學典禮。1952年7月,學校更名為華東工業部第二機械藝徒學校。第二期除招失業工人外,尚有部分軍幹校學生。年底有329名學生畢業。
技工學校階段
1953年4月,學校規模定位1000名的正規化技工學校,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改名為上海第二機器技工學校。1953年7月,部委託虬江機器廠代管,改名為虬江機器技工學校;1953年9月,虬江機器廠更名為上海工具機廠,將學校改名為上海工具機廠技工學校。招收國中畢業生,學制二年,以培養四級工為目標。1956年起,先後改名為上海第二工人學校、上海機器技工學校。
1958年3月,勞動部馬文瑞部長在全國技工學校工作會議作了《勤儉辦學,為培養思想好、技術好、身體好的新工人而努力》的報告,號召全國技工學校回響西安第一航空技工學校執行勤儉辦學方針,實行半工半讀,達到自給自足的倡議。學校以實際行動回響倡議,自力更生、勤儉辦學,堅持教學生產緊密結合,狠抓教學質量,促進產品質量的提高。
1958年共生產6種工具機352台,平口鉗1660隻,產值131萬元,實現了學校經費自給自足,並完成了上海工具機廠移交學校生產的M5M萬能工具磨床的試製任務。
1959年,勞動部在北京舉辦全國技工學校培訓展覽會,我校生產的M5M萬能工具磨床獲得好評。
1962年起,M5M萬能工具磨床列為出口產品,先後有37台出口到朝鮮、越南、古巴、阿爾巴尼亞等國家。
1964年M5M萬能磨床參加全國磨床質量廠際抽查,被評為合格品。
1962年3月一機部教育局決定:將光學儀器廠技工學校特殊工種(光學、裝配併入上海工具機廠技工學校。
在此七年中,共培養國中生1810名、藝徒758名,生產18種工具機1627台,年平均232台、平均年產值184萬元,學校經費自給自足並有結餘。
半工半讀階段
1964年學校規模900名,教職員工247名,在校學生715名,其中一年級281名,二年級256名,三年級17名。9月18日,《文匯報》刊登了《既是教育基地、又是生產基地;既出人才,又出產品――上海機器技工學校堅持半共半讀》的報導,介紹建校以來,培養出畢業生3980多名,1955年畢業生分配在南京工具機廠的車工學生陸景春,已做了工段長,還寫過一本《高速切削技術研究》,得到有關部門的好評。學校由於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從1958年以來,不僅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迅速做到全部經費自給自足,並向國家上繳了169萬9千元利潤。七年來,學校通過學生生產實習生產出的各種工具機產品有1400多台,其中主要產品M5M萬能工具磨床,達到第一機械工業部規定的質量標準,銷售全國各地。9月 ,一機部批覆,學校更名為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器技術學校,實行半工半讀的中專學校,學制四年。學校自1951年年建校至1968年止,共培養學生5340名,他們根據國家需要,奔赴全國各地,為國家建設起了一定作用。“文革‘浩劫,校址被上海工具機廠七二一大學占用,教育、實習設備移作他用,實習場地成了倉庫,學校停辦,教職工到廠各車間勞動。
復辦中專階段
1978年恢復為中等專業學校,定名為上海市機電工業學校。招收初、高中畢業生兼技工班,學制分別為二年、四年,設機、電、財三個專業,每年招生300名,代培技工班100名。1984年3月,機電工業學校與機電一局職工大學領導體制合併,實現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專業設定發展為:機器製造、金屬熱加工、工業企業電氣化、工業企業管理、工業企業財務管理等五個專業,招收中專生623名,在校學生數達1310人。1986年,兩校分開,1987年5月劃歸上海機電工業職工大學所屬四分校。1988年11月,四分校建制撤銷,併入機電工業學校。1989年在校學生數1400多名,教職工560餘名,其中教師210名,至1989年,共畢業中專學生3700餘名,技工學生6400餘名,中專自學考試畢業和專業證書15600餘名,培訓師資200餘名。有教學大樓、專業實驗室、附屬實習工廠、圖書館 。1982年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1987年通過上海市教育局辦學水平評估驗收,被評為“B等”級。
發展提高階段
復辦中專以來,在上級的領導下,經過全校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得到了發展壯大,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學校的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等到了擴充,教育設施不斷完備,以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中等專業學校。1993年被上海市教育局評為上海市重點中專。2002年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重點中專。
1978年復辦中專,在上級的領導下,經過全校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規模得到了發展壯大,隨著國名經濟的迅速發展,實現的經驗體制不斷完善,建議質量不提高,師資隊伍得到了擴充,教育設施不斷完備,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中等專業學校。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及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企業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來適應企業經營發展。針對市場動態,迫使學校轉變辦學思路,1986年,機械工業部批准我校為教育改革試點單位,學校對管理專業的教學作了探索性的改革。
1、增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中專的培養目標是中級管理人才,畢業生必須具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實踐經驗,並具備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學校對管理專業壓縮理論課時,增加實踐性環節。在校期間,安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下廠專業實習等,學生的機械加工技能一般要達到三級水平,使之成為既能動手操作,又具有專業理論的管理人才。此外,還採用模擬工廠實驗室的方式,使之成為學生從課堂到崗位的橋樑。88級學生石風發明的“同心軸往復運動機構及套用”改變了旋轉變為直線運動的傳統方法,獲得了全國第五屆發明展金獎。
2、大膽提出並實施“大專業小專門化方向”的構想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往往呈多變性,即使對同一專業,不同時期也會提出不同的要求。學校實施了“大專業小專門化方向”的改革方案,即大專業不變,小專門化方向根據企業需求狀況而隨時相應變動,簡稱“3+1”方案,即指用三年左右時間打好專業基礎,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主攻專業方向。專業基礎是穩定的,專門化方向是變動的。
3、設計並推行“模組式”教學結構
“模組式”教學結構是學校在推出“3+1”教學構想之後設計並實施的與之配套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課程改革的有益嘗試。所謂模組,就是指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或技能按一定原則分成若干個獨立單元,即教學單元。它具有下列特徵:
一是系統性,模組都是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的結構和功能,學完一個模組,就能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意的的能力。
二是層次性,每門課程都可按一定的標準分為若干層次,這若干層次就構成不同的模組。模組與模組之間是相互銜接,低層次的是中間層次的基礎,中間層次的又是高層次的基礎。
三是通用狀,這是模組的關鍵。每一個模組不只適用於某一專業,而儘可能在不同專業適用;不只適用某一學制,而儘可能在不同學制適用;不只適用某一地區某一學校,而儘可能適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
“模組式”教學結構,旨在改善課程設定,較好地處理知識增長的無限性與課程門數,教學時數和內容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以建立起對於社會經濟發展自我適用機制。
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學校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實行“以‘銷’定‘產’,適需對路”和“三多四強”的辦學方針,“三多”就是多層次(在立足辦好中專教育的同時,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辦學,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和學生對進一步學習的願望),多元化(在堅持抓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進一步開展社會職業培訓,發展校辦產業,產教結合,走多種經營、多元化發展之路),多條腿(調動全校各方面的積極性,完善兩級管理,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推薦工作);“四強”就是強素質。強質量、強管理、強兩個文明建設,使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具有機械製造、數控工具機加工技術、機電技術套用、企業財務會計、電算會計、現代娛樂管理、現代企業經營與管理、物業管理、計算機維護與套用、工業電氣自動化等16個專業,1998年在校學生數達3851名。1994年開始,利用辦學資源的優勢,在上海市郊設辦學點,先後在浦東、金山、松江、奉賢、青浦、崇明等地進行聯合辦學,為郊縣培養急需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學校根據社會發展的形勢和對中等技術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了培養目標――培養中等智慧型技術型第一線操作人員和中等智慧型型管理人員,制定了“知識+技能+為人”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操作等方向培養,以實用、頂用、夠用為基準,培養學生畢業後“早上崗、上手快、頂好崗”。提高學生技能素質的社會認同程度和上崗適應能力。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更為實際和全面,使學生的素質更為高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992年,上海市中專評估組對我校在全市率先提出的“雙證書”、“3+1”的教學模式、模組教學等教改給予充分肯定,學校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四年制“3+1”複合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制。即:三年的基礎教育和專業知識;加上一年的社會急需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多掌握一些有效的知識,在畢業擇業時,能面對更多的選擇就業的機遇。
隨著改革開發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急需的人才素質和能力在不斷提高,專業的需求不斷變化。學校一方面將傳統專業辦成特色專業,另一方面開設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新專業。根據社會對數控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急劇變化,開設數控專業;並將它作為重點、特色專加以建設,進行投資。學校數控工具機設備重點裝備投資達350萬,建立設備較先進的實驗室及CAD/CAM實驗室。
自1978年復校以來,學校已培養了大專畢業生448名、高職畢業生306名、中專畢業生17148名。

學校榮譽

多年來,學校在加強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開拓進取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1982年 被評為全國勤工儉學先進單位
1986年 通過上海市教育局體育衛生驗收
1987年 通過上海市教育局辦學水平評估驗收,被評為“B等”級
1989年 獲上海市中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集體
1990年 獲全國自學考試先進先進單位
1993年 通過上海市中等專業學校辦學評估達到優秀標準
1993年 被上海市教育確定為上海市重點中專學
1998年 被評為1997――1998年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0年 被評為1999――2000年上海市文明單位
2000年 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2001年 獲上海市A類財務會計單位
2002年 數控技術套用專業為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
2003年 獲上海市會計基礎工作合格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