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和水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水體生態修復與水污染治理的企業。
基本介紹
- 成立時間:2010-12-07
-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內合資)
- 所在地:中國上海
- 註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
- 法定代表人:張美瓊
- 組織機構代碼:566529966
公司現狀,公司標識,企業理念,企業文化,企業修為,公司榮譽(精簡),業務範疇,1、城市景觀水,2、污染河道水,3、地產景觀水,4、中水深度淨化,5、飲用水源地,核心技術,技術創新,技術優勢,
公司現狀
公司在全國設有上海太和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源清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太和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和辦事處。在上海金山區設有面積上千畝的生產、科研基地。擁有一批由教授、博士帶領的強大科研團隊和具備多年實踐經驗的項目管理、工程施工團隊,其中教授4名,博士4名,碩士20多名。在全國擁有員工350人。
公司的多項專利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普通水體治理治標不治本的問題,通過重建水下森林生態修復系統,能夠使水體達到自行循環、自我淨化的生態效果。
公司標識
企業理念
惟德動天,道法自然
企業文化
佛在心、道在身、儒為表
企業修為
為人、克己、理財、修身、真理
公司榮譽(精簡)
2002
原國務院副總理、副委員長鄒家華接見食藻蟲技術發明人何文輝教授
2009
富營養化水域生態修復與控藻工程技術研究與套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
上海世博園後灘濕地生態修復獲得美國年度最高設計獎——綜合景觀設計傑出獎
圓明園九州景區水環境治理工程方案設計獲得上海市工程諮詢成果二等獎
2011
用於水下生態修復的水草培養模組獲得國家重大發明專利
用於水下生態修復的水草培養模組懸床裝置獲得國家重大發明專利
2012
馴化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複方法獲得美國發明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5項
公司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
2013
廣州太和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成都萬科2012-2013年度最佳創新獎
業務範疇
1、城市景觀水
案例節選:上海聞道園
【項目簡介】面積15000m2,平均水深1.8m。
【淨化效果】水體清澈見底,主要富營養指標(溶解氧、氨氮、總氮、
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等)達到或優於地表Ⅲ類水標準(GB3838-2002),效果保 持至今。
【竣工日期】2012年5月。
2、污染河道水
案例節選:杭州拱墅區後橫港河
【項目簡介】面積20900m2,平均水深1-1.5m。,修復前有大量污水排入,
常爆發藍綠藻,水質為劣Ⅴ類。
【淨化效果】水體清澈見底,有效容納了少量直排污水和雨污,主要富營
養指標(溶解氧、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等)達到或優於地表Ⅲ類水
標準(GB3838-2002),效果保持至今。
【竣工日期】2012年5月。
3、地產景觀水
案例節選:萬科成都五龍山公園
【項目簡介】面積67000m2,平均水深2.5m,自然軟底,
補給水為雨水、河道水。
【淨化效果】水體清澈見底,主要富營養指標(溶解氧、氨氮、總氮、總磷、
高錳酸鹽指數等)達到或優於地表Ⅲ類水標準(GB3838-2002),效果保持至今。
【竣工日期】2013年7月。
4、中水深度淨化
案例節選:圓明園方河
【項目簡介】面積6000m2,平均水深1.6m,缺少補給水源,長期採用
中水作為補給水源,修復前水質為劣Ⅴ類水,透明度僅0.3m。
【淨化效果】水體主要富營養指標(溶解氧、氨氮、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 等)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GB3838-2002),透明度1.4m以上,水體清澈見底。
【竣工日期】2007年5月。
5、飲用水源地
案例節選:上海青草沙水源地中試
【項目簡介】面積26500m2,平均水深2.5m,修復前水質為劣Ⅴ類水,
透明度為0.4m,以長江水為補水水源。
【淨化效果】水體主要富營養指標(溶解氧、氨氮、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 等)達到地表Ⅲ類水標準(GB3838-2002),透明度2m以上,效果保持至今。
【竣工日期】2013年5月。
核心技術
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利用食藻蟲攝食富營養化水體中的藍綠藻、有機碎屑等,迅速提高水體透明度,構建或者恢復健康的水生態系統,恢復水體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水體的生態自淨功能,從而保持水體長期清澈。
技術創新
(1)食藻蟲的馴化改良技術創新
a.對其鹹水種種群穩定性淡水改良;
b.對其消化吸收藍藻的腸道改良;
c.對其攝食藍藻團塊口徑改良。
(2)水底植物培養和改良技術
構建耐寒型、耐污型、耐鹽型、耐溫型、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為主的水下森林,適用於各種水體和氣候。構建水下森林裡的沉水植物種類,在光合作用下,能夠產生大量原生氧,可長久保持水體高溶解氧狀態;促進氮的消化/反硝化作用及磷的沉降,抑制底泥再懸浮及氮磷營養鹽釋放,徹底改變富營養化水體氮、磷營養鹽循環模式,從而達到根除藍藻水華之目的。
(3)藍綠藻轉化成為水產品的生物鏈技術創新
食藻蟲是一種經長期改良馴化的可控制藻類污染的低等甲殼浮遊動物。食藻蟲能夠大量攝食藍綠藻、腐屑、懸浮物與有害菌類,同時,其本身又是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所喜愛的食物。這樣,藍綠藻轉化成為水產品的生物鏈有效地打通了,從而使水體的藻類污染得以根治。
技術優勢
(1)、採用生態法,見效快,且無生物副作用,不產生二次污染。
(2)、形成水下生態景觀。通過改良的四季常綠型沉水植物可在各種水域存活,具有耐污染、耐衝擊、耐缺氧狀態、耐高溫、耐低溫等特性,徹底解決了沉水植物難以存活的世界性難題。
(3)、治理效果好。可直接將劣Ⅴ類水通過生態治理達到Ⅲ類草型穩態清水。
(4)、整體施工方便。無需淨水設備,無需設備間,解決了傳統設備間鋪設各種管道之難題。
(5)、後期維護方便,且維護成本低。後期維護無需大量用電,無設備維修,無需持續投入藥劑或微生物,只需要簡單地收割水草,捕撈魚類即可。
(6)、綜合成本低。此法完全依靠生物與生物之間食物連結關係,形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能源主要靠太陽能和少量電能增氧維持。
(7)、水質的長期維持。套用食藻蟲引導的水下生態修復技術處理後的景觀水體,一旦建立“食藻蟲——水下森林”共生生態,將形成一年四季水質穩定、水生植物四季常綠、自我穩定的水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