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是2005年5月1日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白吉爾。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
- 作者:(法)白吉爾
- 譯者:王菊,趙念國
- ISBN:9787806816905
- 頁數:頁432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5月1日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的記敘涉及到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它力圖在短短几百頁中匯集概括上海社會科學院和其他中外大專院校持續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目的是要強調在城市演變過程中,導致這種持續性和統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在當地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多方面研究的綜合目標集中於這個或那個領域——經濟、社會、文化或政治——上海史顯得極其複雜。它經歷了激烈的和對立的歷史插曲和片斷:被迫開埠、太平天國起義、資本主義的突飛猛進,以及革命運動、國民黨獨裁、日本占領,最後過渡到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然而,從遠處觀察,在異地遙望,這部劇烈動盪的歷史似乎由一種定式操縱著,一種超越一切的尋覓,即追求現代性。
本書第一部分梳理了上海如何在開埠後成為中國近代化的活動中心,第二部分集中闡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上海發展的歷史,第三部分以“一個時代的結束”為主題,主要講抗戰時期上海的痛苦發展,最後一部分以“共產黨領導下的上海”作結。
作者簡介
瑪麗格萊爾白吉爾教授,法國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和資料中心主任,巴黎東方語言文明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專著有:《舊政權結束時上海的金融危機》;《中國資產階段的黃金時代,1911-1937》;《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到今天》;《孫山中》;《清朝官員與買辦:東亞危機的關鍵》等。
目錄
序
中文版序
前言:上海與中國現代化
第一部分 開埠
第一章 上海城裡的外國人(1843-1853)
“蠻夷”的到來
從納貢制到條約制
雙重誤角
為什麼是上海?
外國人特定居住區
雙重面貌的城市
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國家政治(1853-1864)
小刀會占領中國城(1853-1855)
太平軍的進攻(1860-1862)
中國人定居租界
上海模式與條約制度
第三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誕生(1860~1911)
對外貿易,增長的動力
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
銀行和投機
早期工業化(1860~1895)
工業的新崛起(1895~1911)
洋行與會館公所
買辦
中外資本主義
外國領事—經濟舞台上搖擺不定的角色
沒有結果的官方現代化運動
第四章 上海社會萬花筒
早期上海灘的居民
租界裡的日常生活
中國人社會
第五章 租界模式
公共租界
例外的法國人
中國士紳緩慢的動員
城市現代化與思想轉變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殺呀!殺呀!萬眾直前”
沒有未來的資產階級革命
對未來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會(1912~1937)
第七章 上海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1912~1937)
1920年代的經濟奇蹟
上海的新企業家
商業資產階級的初創時期
國民黨與經濟制度現代化(1927~1937)
國家資本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
第八章 革命的熔爐(1919~1937)
革命力量的高漲
上海的革命政黨
1925年五卅運動
國民黨鎮壓共產黨
外國人的恐慌
蔣介石與 1927年“四一二”事變
從起義罷工到城市恐怖:共產黨影響在上海的衰弱
救亡運動和民眾運動的新高潮
第九章 秩序與犯罪(1927~1937)
大上海市政府
道德秩序與社會控制:新生活運動
國家與社會的相互交織
不相稱的結果
犯罪盛行
鴉片與“犯罪肆虐”
青幫與“法國親戚”(1927~1932)
掌控華界
第十章 海派文化與現代性理念
城市新貌
消費的狂熱
對外國影響的開放
時空轉換
崇尚體魄和外表
“摩登女郎”
新式娛樂活動
上海的文學與文學在上海
上海和新藝術
早期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
第三部分 一個時代的結束(1937~1952)
第十一章 戰爭,淪陷和國際地位的終止
淞滬之戰和中國城被占領(1937年)
孤島(1938~1941)
慕尼黑和維希對租界的影響
上海精神到哪去了?
黑暗世界(1941~1945)
淪陷的上海
抵抗
合作分子
生存
第十二章 返回革命潮流中(1945~1952)
從夢想到幻滅(1945~1949)
上海資產階級的最後一把火
中國自由主義的尾聲
共產黨攻克上海前夕
1949~1952年的上海
統一戰線的戰略
社會進入新秩序
第四部分 共產黨領導下的上海
第十三章 上海地位的變化
計畫經濟的支柱
規模宏大的工業基地
城市建設被迫停止
嚴格控制下的社會
新的不平等
“文化大革命”和上海“激進主義思潮”
第十四章 重振雄姿(1990~2000)
改革列車的尾燈
龍頭
浦東與再現輝煌的城市
新上海人
娛樂、金錢與自由
海派的幽靈
尾聲:邁向21世紀的上海
大事記
參考書目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