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專志系列叢刊 (共108冊), 這套叢書還有 《上海民防志》,《上海科學技術志》,《上海新聞志》,《上海輕工業志》,《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志》 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作者:上海內河航運志編纂委員會編
- ISBN:7-80618-597-6
- 頁數:426
- 出版時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叢書:上海市專志系列叢刊
目錄,航道,
目錄
序 凡例
總述 大事記
第一章航道
第二章港口
第三章船舶
第四章貨運
第五章客運
第六章渡運
第七章排筏運輸
第八章內河裝卸
第九章船舶修造
第十章行業管理
第十一章行業團體
第十二章人物
附錄典章輯錄
上海內河航運志編纂審定人員名錄
著作權頁
航道
上海內河航道屬太湖水系,泄太湖之水入海。古吳淞江、東江、婁江及其支流構成上海古航道網路。其因瀕臨東海,極具感潮河特色,每逢漲潮水流減緩,所攜泥沙逐漸沉淤,日積月累,致使航道淤淺、流水不暢,船行不利、水患頻甚。據史載自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就有浚治吳淞江的活動。此後,歷經唐、宋至民國年間,上海地區整治疏浚航道不下百餘次,其中明永樂二年(1404年)夏原吉、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李充嗣等人整治吳淞江,形成黃浦江、蘇州河航道新格局以及民國18年(1929)起實施的內河航道疏浚計畫較為著名。但因歷代政府均以治理水患為主,難以顧及航運,且水道旋浚旋塞。至上海解放時,全市100餘條水道中(不包括1958年劃管的市郊10縣),歸屬內河航道的通航里程僅為54.8公里。
上海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即指示工務局會同公用局、公安局、浚浦局、航政局等迅速浚治蘇州河。1950~1954年,又對虹口港、彭越浦、橫浜河、楊樹浦港、走馬塘等市區29條小港進行疏浚整治,內河航道適航狀況大為改善。1958年,江蘇省轄松江等10縣先後劃歸上海市管轄,上海內河航道驟增,通航里程達1951.5公里。
1963年,上海內河航道建設和管理職能隸屬市地方交通管理部門後,航道建設出現新的局面。1963~1966年,重建新建航標17座、崇明島港口燈標15座以及三島丁壩燈樁29座,助航設施大為改善。1965年起,市航道管理部門先後兩次對澱山湖南航道進行基建性疏浚,共投資155萬元,使蘇申外港線省市幹線航道的咽喉航段達到四季晝夜均可通航100噸級船隊的標準。1978~1982年,結合水利建設,先後開通了川楊河、淀浦河、浦東運河、華田涇、通波塘、西大盈等100噸級幹線航道。期間,航標開始套用矽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作能源,鹵化物高壓汞燈作發光器,並配之自動充電、自動發光等自動控制設備,實現航標的電氣化、自動化。
1987年,在交通部的支持下,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續建油墩港,概算總投資4811萬元和整治薀藻浜總投資8000萬元兩項重大工程。工程均於1988年開工。至1990年,上述工程均完成50%以上。整治後薀藻浜,全線通航300噸級船隊,並與吳淞江連線,成為新的蘇申內港線主幹道,形成黃浦江——油墩港——薀藻浜——黃浦江的300噸級航道環線。它與浦東的黃浦江——川楊河——浦東運河——趙家溝——黃浦江100噸級航道環線一起,構築成上海內河航道網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