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藥大學志(1956-1996)

上海中醫藥大學志(1956-1996)

《上海中醫藥大學志(1956-1996)》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1997年3月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中醫藥大學志(1956-1996)
  • 作者:上海中醫藥大學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7年3月
  • ISBN:7-81010-362-8/G·1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40年來,上海中醫藥大學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在各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關心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鬥,勵精圖治,各項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並成立了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與大學合署辦公。全校目前有教職員工4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567人,具有高級職稱的612人;學校設有9個系、部、院,11個研究所和8個研究中心,3所附屬醫院,1家出版社,2個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培訓中心;有11個博士學位授予權點和31個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建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全校70多個教研室,開設200多門課程。40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各級各類中醫藥專門人才8000餘人,為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留學生2500餘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已建設成為國內重要的中醫藥教學、臨床和科研基地。

作品目錄

大事記(1956.5~1996.6)
第一篇 總述
第一章 創建與發展(1956~1966)
第一節 籌備四月
第二節 起步與發展
第三節 走向正規
第二章 曲折與徘徊(1966~1976)
第一節 十年劫難
第二節 歷史徘徊
第三章 整頓與恢復(1977~1982)
第一節 撥亂反正
第二節 重點轉移
第三節 初見成效
第四章 改革與發展(1982~1994)
第一節 綜合改革
第二節 “兩個文明”建設
第三節 蓄勢更創輝煌
附錄:建國前上海三所中醫院校簡況
第二篇 行政
第一章 領導體制
第一節 隸屬關係
第二節 領導體制
第二章 管理體制
第一節 學院系統的管理體制
第二節 研究院系統的管理體制
第三節 教、研、醫相結合的體制
第三章 機構設定
第二節 教學機構
第三節 附屬單位
第四章 行政職能部門
第一節 校(院)長辦公室
第二節 人事處
第三節 財務處
第四節 教務處
第五節 學生處
第六節 科研處
第七節 醫院管理處
第八節 國際交流處
第九節 總務處
第十節 保衛處
第十一節 審計室
第十二節 人才開發調節中心
第五章 部分校級專門委員會
第三篇 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民眾團體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黨委會
第二節 監察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三節 黨員代表大會
第四節 黨委工作機構
第五節 基層組織
第六節 黨員和黨的建設
第二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中醫大委員會
第二節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醫大工作委員會
第三節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醫大委員會
第四節 九三學社中醫大支社
第五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醫大支部
第六節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醫大小組
第三章 工會、婦委會
第一節 工會概況
第二節 工會主要活動
第四節 婦女委員會
第四章 共青團、學牛會、研究生會
第二節 學生會
第三節 研究生會
第五章 校友會、聯誼會、紅十字會
第一節 校友會
第二節 各種聯誼會
第三節 紅十字會
第四篇 教育(一)——本、專科教育
第一章 培養目標與專業設定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二章 教學計畫和教材建設
第一節 教學計畫
第二節 教材建設
第三章 教育內容與課程設定
第一節 德育教育
第二節 智育教育
第三節 體育教育
第四章 教學改革過程與內容
第一節 教學改革的主要過程
第二節 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
第五章 部、系及教研室
第一節 基礎醫學部
第二節 中醫系一部
第三節 曙光臨床醫學院(中醫系二部)
第四節 中醫系三部、推拿系
第五節 針灸系
第六節 中藥系
第七節 社會科學部
第八節 醫學教育研究室
第九節 研究生、進修生部
第五篇 教育(二)——研究生、成人教育及分院、附校
第一章 研究生教育
第一節 培養目標
第二節 專業設定
第三節 專業介紹
第四節 培養計畫
第五節 培養過程
第六節 學位工作
第七節 管理工作
第二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
第二節 中醫進修班
第三節 夜大學
第四節 函授教育
第五節 進修教育
第六節 自學考試
第七節 各類培訓班
第三章 分院、附屬學校
第一節 奉城分院
第二節 推拿醫士學校
第三節 莘莊衛生學校
第四節 衛生學校
第六篇 科學研究
第一章 概況與發展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經費來源
第三節 科研成果
第二章 體制與管理
第一節 科研體制
第二節 管理機構
第三節 科研管理
第三章 重點課題與重大科技成果
第一節 重點課題
第二節 重大科技成果
第四章 學術活動與論著及期刊
第一節 學術活動
第二節 學術團體
第三節 學術著作與論文
第四節 學術刊物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黨派與團體
第三節 行政管理
第四節 科研工作
第五節 科研設施
第六節 人員結構和人才培養
第七節 科研成果
第八節 學術活動和對外交流
第一節 概況與沿革
第二節 黨派與團體
第三節 行政管理
第四節 科研工作
第五節 醫療與教學
第六節 學術活動、國際交流
第七節 主要設施與設備
第七章 中醫文獻研究所
第一節 概況與沿革
第二節 黨派與團體
第三節 行政管理
第四節 科研工作
第八章 老年醫學研究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機構與人員
第三節 科研與教學
第四節 經費、主要設施
第九章 骨傷科研究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機構與人員
第三節 科研與教學
第四節 經費、主要設施
第十章 其他研究所
第十一章 肝病研究中心和其他研究中心
第一節 肝病研究中心
第二節 其他研究中心
第十二章 上海市中醫研究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主要研究成果
第七篇 醫療
第一分篇 曙光醫院
第一章 概況與沿革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歷史沿革
第二章 醫院管理
第一節 領導體制與管理系統
第二節 院長辦公室
第三節 外事交往
第四節 醫務處
第五節 人事、保衛
第六節 財務與審計
第七節 總務處
第八節 綜合信息科
第九節 防保科、愛衛會
第十節 院級委員會
第三章 黨派與民眾團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曙光醫院委員會
第二節 民主黨派
第三節 職工代表大會與工會
第四節 共青團
第五節 婦女委員會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醫務管理
第二節 門(急)診辦公室
第三節 臨床科室
第四節 專科專病門診
第五節 外賓病房
第六節 醫療隊
第五章 醫技
第一節 醫技科室
第二節 藥荊科室
第六章 護理
第一節 組織體制和管理
第二節 護理質量
第三節 中醫護理科研與教學培訓
第七章 曙光臨床醫學院
第八章 科學研究
第一節 臨床科研發展與科研管理
第二節 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第二臨床研究所
第三節 各臨床研究室
第四節 科技開發
第九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制度與措施
第二節 醫德、醫風教育
第二分篇 龍華醫院
第一章 概況與沿革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發展沿革
第二章 醫院管理
第一節 領導體制與管理體系
第二節 院長辦公室
第三節 外事交往
第四節 醫務處
第五節 人事工作
第六節 保衛工作
第七節 基建工作
第八節 財務管理
第九節 後勤總務及醫療設施
第十節 院級委員會
第三章 黨派與民眾團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龍華醫院委員會
第二節 民主黨派
第三節 工會與職工代表大會
第四節 共青團、婦委會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臨床科室
第二節 門(急)診與病房
第三節 病案統計、預防保健、愛衛工作
第四節 醫療隊
第五章 醫技
第一節 醫技科室
第二節 藥劑科室
第六章 護理
第一節 護理人員結構與管理體制
第二節 中醫護理
第三節 教學培訓與學術交流
第七章 教學
第八章 科學研究
第一節 臨床科研發展與科研管理
第二節 各臨床研究室
第三節 科技開發
第九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三分篇 岳陽醫院
第一章 概況與沿革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歷史沿革
第二章 醫院管理
第一節 領導體制與管理系統
第二節 院長辦公室
第三節 外事交往
第四節 醫務處
第五節 綜合信息科
第六節 人事、保衛
第七節 預防保健、愛衛工作
第八節 財務管理
第九節 後勤管理
第十節 各類院級工作機構、委員會
第三章 黨派與民眾團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岳陽醫院委員會
第二節 工會與職工代表大會
第三節 共青團
第四節 民主黨派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門(急)診與病房
第二節 臨床科室
第三節 專病專科門診
第四節 醫療隊
第五章 醫技
第一節 醫技科室
第二節 藥荊科室
第六章 護理
第一節 護理隊伍建設與發展
第二節 護理管理
第三節 中醫護理
第七章 教學
第八章 科學研究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全國推拿專科醫療中心
第三節 上海市專科醫療中心
第四節 推拿研究所
第九章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規劃與措施
第二節 服務質量
第三節 思想政治工作與職業道德教育
第四節 監督檢查評比制度
第八篇 教職工
第一章 一般人事管理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編制管理
第二節 人員任用
第三節 人才引進
第四節 考核與獎懲
第二章 教職工人數和結構
第一節 教職工人數
第二節 教職工結構
第三節 高級專業職稱人員
第三章 晉升與聘任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專業技術崗位設定
第三節 專業技術職務評審
第四章 教職工來源、流動與離退休
第一節 來源
第二節 人員流動
第三節 離體、退休
第五章 職工培養與考核
第一節 中醫藥人員培養措施
第二節 專業人員的考核
第三節 出國留學、進修
第四節 一般職工的培養
第六章 工資、獎金、福利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獎金
第三節 福利
第九篇 學 生
第一章 招生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招生途徑與規模
第二章 學生行為準則和管理
第一節 學生行為準則
第二節 學生管理
第三章 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節 政治理論教育
第二節 思想道德教育
第四章 學籍管理
第一節 入學和註冊
第二節 升級和留級
第三節 休學、復學和轉學、退學
第五章 畢業分配和學位授予
第一節 畢業分配
第二節 學位授予
第六章 學生人數和學生結構
第一節 學生人數
第二節 學生結構
第七章 助學金、獎學金和貸學金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獎學金組織領導和評審程式
第八章 獎勵與處分
第一節 獎勵
第二節 評優制度
第三節 處分
第十篇 教學科研設施與校產
第一章 教室與實驗室
第一節 教室
第二節 實驗室
第二章 圖書信息中心
第一節 基本情況
第二節 機構、人員、管理
第三節 經費、藏書
第四節 設施與設備
第五節 為讀者服務
第三章 醫史博物館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文物徵集
第三節 文物收藏、分類與管理
第四節 文物展出與對外服務
第四章 解剖室、標本室
第一節 解剖室
第二節 中藥標本室
第五章 電化教育中心
第一節 基本情況
第二節 機構、人員與管理
第三節 電教業務
第四節 設施與設備
第五節 獲獎情況
第六章 分析測試中心
第一節 機構與管理
第二節 科技服務
第三節 科研活動
第四節 設施與設備
第七章 實驗動物中心
第八章 出版社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編輯與經營管理
第九章 體育設施
第十章 校辦產業概況
第一節 發展過程
第二節 體制與管理
第十一章 校辦工廠
第一節 製藥廠
第二節 印刷廠
第十二章 科技發展公司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所屬企業
第十三章 科技服務
第一節 科技服務部
第二節 上海中醫進修學院
第三節 徐匯區聯合中醫門診部
第十一篇 後 勤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管理與改革
第二章 財務管理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經費來源
第三節 經費管理
第四節 獨立財會單位的管理
第三章 基本建設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
第二節 基本建設發展
第三節 基本建設情況統計
第四節 施工管理
第五節 基建維修
第六節 基礎設施
第七節 修繕機構、人員、制度和經費
第八節 節 能
第四章 設備物資管理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體制、機構與人員
第三節 物資管理
第五章 總務
第一節 總務管理
第二節 房產管理
第三節 愛國衛生
第四節 綠化與環保
第五節 交通、通訊
第六節 衛生保健
第七節 膳食
第八節 幼稚園、招待所、商店、書店
第十二篇 國際交往
第一章 外事管理
第一節 概況與沿革
第二節 外事管理機構及其職能
第二章 交流與合作
第一節 人員交往
第二節 科技合作與技術輸出
第三章 附屬單位外事交往
第一節 曙光醫院
第二節 龍華醫院
第三節 岳陽醫院
第四章 外國進修醫生和外國留學生
第一節 對外教育概況
第二節 教學要求和教學設施
第三節 管理制度
第十三篇 校園文化
第一章 校風、校歌
第二章 校慶及學術文娛活動
第三章 文化藝術社團
第四章 校園詩鈔
第五章 運動隊及民眾體育
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傳略
程門雪
林其英
黃文東
魏明
王玉潤
許德良
乾仲儒
章錦香
劉濤
金壽山
張伯訥
欒長明
丁濟民
王吉民
王百川
王紀松
石幼山
石筱山
朱小南
朱孔陽
朱錫祺
劉樹農
劉鶴一
楊永璇
嚴二陵
吳涵秋
余志鼎
陳大年
陳濤
陸瘦燕
張伯史
張贊臣
金舒白
范新孚
顧伯華
夏德馨
徐長生
徐仲才
黨渡平
錢福卿
殷品之
章巨膺
第二章 先進名錄
附錄:歷屆畢業生名錄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