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

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

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傳統技藝,龍巖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捶圓又叫(波圓),通稱肉圓。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盛行的區域是在上杭縣城區及附城地區,肉圓製作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在上杭城區盛行。肉圓的共同特點是,味道純正,保持原肉味,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

2018年7月30日,“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5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8年7月30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
  • 項目序號:56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上杭客家肉圓製作技藝主要是在城區及臨城一帶,臨城地處縣城四周,屬上杭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過去臨江、臨城兩鎮經貿活動頻繁,境內有“杭川十景”及文物、古居等景觀。上杭又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發祥地,每年回上杭尋根祭祖觀光旅遊的人十餘萬人次,為飲食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肉圓製作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在上杭城區盛行。
上杭臨城鎮、臨江鎮民眾歷來有自製肉圓的習慣,城區有“沒有肉圓,不是過年”的說法。現代物質豐富、人民富裕,平時也照樣做肉圓,過春節更是每家每戶必備的食品。

工藝特徵

肉圓是總稱,具體有多種,並不斷有新的品種面市。主要有豬肉圓、牛肉圓、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肉圓的共同特點是:味道純正,保持原肉味,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意(團圓)(圓滿)。(圓)諧音(緣),尤其適合喜宴,如以魚、肉兩圓混合上席,更有成雙,有餘的吉兆。上杭客家肉圓不但營養豐富葷素搭配、且清香可口,嫩滑軟爽,肥而不膩。

工藝流程

一、備料:主要原材料是魚肉和豬肉,要精選新鮮的原材料,草魚6—7斤,肉質嫩又有彈性的為優,去頭去皮去骨頭,洗淨切塊瀝乾;豬肉要早上新上市的豬前腿肉,肥瘦適中,肉質嫩而有彈性,洗淨切塊瀝乾待用。1斤魚肉配8兩豬肉為宜。
二、調味:搭配好的兩種肉塊中調入適當的鹽和雞精入味約15分鐘,放入2兩蕉芋粉和5兩地瓜粉後,再將全部食材放入絞肉機絞拌均勻,同時往絞肉機里放上適當的冰塊(起到防止發熱和魚肉豬肉保鮮作用),絞肉時間2—-3分鐘,憑手感肉糜已有一定的粘度和細滑度即可。
三、蒸熟:待蒸鍋里的水燒沸後,將調好的肉糜倒入準備好的蒸籠里,鋪平厚薄均勻,蒸上一個小時,過20分鐘左右,又香又鬆脆的地道肉圓就可以出爐了,期間蒸鍋火勢要旺,火勢不能中斷的蒸熟。肉圓切成小塊,趁熱上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上杭客家肉圓是獨具上杭特色的客家小吃,逢年過節、喜慶婚喪、重要宴請都上肉圓這道菜,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
傳承人物
李冬連,女,上杭客家肉圓製作傳承者,臨城鎮西郊村人,手工製作肉圓十多年,經營有上杭城老字號肉圓店,其製作的肉圓常常是上杭城及周邊地區逢年過節、酒店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風味食譜。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8年中秋,上杭客家肉圓參加龍巖市風味小吃評比獲得一等獎,被人稱為“金牌小吃”。
衍生節目表演
2017年1月23日(農曆大年二十六)晚,上杭史上首屆春節聯歡晚會在上杭人民會堂亮相。春晚在大型舞蹈《杭川大地喜迎春》中拉開序幕。整台晚會包含了迎春鬧春、憶春惜春、爭春歌春和盛春頌春四個篇章,《歡天喜地拜大年》《請茶祝酒歌》《客家年味——肉圓》等歌舞、曲藝、器樂、小品、武術、詩歌朗誦等19個節目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