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曾太子般殷鼎是國家一級文物,1981年出土於臨朐縣嵩山鄉泉頭寸古墓,經鑑定年代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曾太子般殷鼎
- 館藏地點:山東省臨朐縣博物館
- 所屬年代: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基本信息,銘文全文,
基本信息
上曾太子般殷鼎,1982年,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山東省臨朐縣博物館,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銅禮器。1981年出土於臨朐縣嵩山鄉泉頭村的古墓。鼎口徑30.5、通高26.5厘米,重6.65公斤。平折沿,附耳,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線口沿,半球形腹,平緩底,蹄形三足,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凡五行三十八字:“上曾太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作鼎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孝用享,既和無測,父母嘉寺,多用旨食”。
銘文全文
上曾太子般殷鼎器壁內側鑄有銘文凡五行三十八字:“上曾太子般殷,乃擇吉金,自作鼎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孝用享,既和無測,父母嘉寺,多用旨食”。
銘文大意為:上曾太子般殷,選擇“吉金”親自主持製作鼎彝。心靈相通啊,又思謀遠慮。哀哀淒淒啊,才思敏捷的人。用孝用享,調和祭祀父母的酒食無有休止。父母以之為美,多多享用甘美的酒食。
該鼎銘文中的“上曾”非常重要。關於曾國的歷史、分布及其族姓,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傳世銘文的曾國銅器,由於缺乏明確的出土地點,殊難與典籍相互印證。而臨朐出土的鑄有“上曾”銘文的銅器,為湖北隨州市的“曾國”之“曾”問題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山東古國史研究專家孫敬明教授認為“‘上曾’即山東之曾”。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先生認為“‘上曾’一名在金文中創建,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古代常以上、下區別國邑……上曾冠以‘上’字,也是為了與同時的另一個曾國相區分。眾所周知,金文中確有兩個曾國,一在山東,姒姓,即古書中的鄫、繒衍;一在湖北,姬姓,我們認為即文獻中的隨國。近年由於姬姓曾國的器物不斷出現,有的學者把著錄中的曾國青銅器都斷歸湖北的曾,不免是一種偏向。現有上曾太子鼎發現,不僅證明春秋時有兩曾並存,而且為姒姓的曾器定下了一件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