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惡若水

上惡若水

上惡若水出自上古遺失古書《宇經》,楊光治作。指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惡若水
  • 典源:上古遺失古書《宇經》
  • 方式:比喻
  • 類型哲學思想
概論,出處,解讀,

概論

聖經》創世紀篇第六章和第七章記述的諾亞用方舟逃生和我國大禹治水的故事說明,自古以來,洪水大發淫威已不知多少次,所造成的災禍真是罄竹難書!如今,儘管人類已掌握了很高的科學技術,而且能夠調動大量人力物力,但它依然經常逞凶肆虐。遠的不說,就說前不久發生於長江流域多個地方的洪災,與大水有關的甘肅舟曲的土石流、雲南保山的山體滑坡等,就令人觸目驚心。面對發生這些災害的事實,單純歌唱“上善若水”的同時,同樣應該知道“上惡若水”的事實。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說到“上善若水”的一個方面,但是沒有說“上惡若水”的另一個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水”同樣具備兩個方面的特徵: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上古遺失古書《宇經》中記載:上惡若水,遇強則繞,遇弱則沁。非善物之所為也。

出處

作者:楊光治。文章名:上惡若水。

解讀

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黃帝內經》裡面的內容,闡明了世間萬物的兩面性。
老子的《道德經》只是說了“水”的弱性、柔性,並且把人為的善良比作水的善良性質,而且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故謂之:上善若水。
而事實上,水在自然界的表現是眾所周知的,確實存在柔弱的一面,柔弱的一面給人類和萬物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其柔弱的一面正是質量小、數量少,可以被人類所控制。
一旦數量多、質量大,就可能發生山洪暴發、土石流,水立刻失去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完全沒有了柔弱之性,而是變得兇惡殘暴,讓人感覺到水的可怕和剛性,所以,當有人視察到水的危害,或者真正體驗到水的兇猛時,就會得出“上惡若水”的結論。這就是水的兩面性。
《黃帝內經》謂:過之不及皆為病。這是說什麼呢?任何事物都不能太多或者太少了,不論太多還是太少都是問題,體現在人體就是病,水在人體內部太少了就會出現口渴甚至尿路感染,如果太多了就會出現水腫、肥胖、疼痛等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