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巷浜,形成聚落後,約定俗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巷浜
- 所在區域:江蘇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Shàngxiàngbāng
上巷浜,形成聚落後,約定俗成。
上巷浜,形成聚落後,約定俗成。地名含義以上巷浜而得名。歷史沿革1852年自然村形成後,於2008年5月建新村拆遷而消亡。1...
巷浜 巷浜,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地名含義 該浜邊有項姓人家居住,故名項浜,後逐漸形成一條巷,後人誤寫成巷浜。歷史沿革 自啟用該名起,沿用至1958年,後成立大隊,為沙北大隊12隊,1983年為沙北村12組,2004年併入印北村,為印北村25組,2008年拆遷,自然村消亡。
張家浜街道位於上海市浦東區西南部。東起浦東南路,西濱黃浦江,南起張家浜,北至陸家渡路。陸地面積1.25平方公里,居民1.74萬餘戶,5.21萬餘人,設16個居民委員會。辦事處在浦東南路東南新村31號。原境內河浜縱橫,有張家浜、俞家浜(即俚濂涇),草泥塘浜、丁行浜(即楊家浜)、垃圾塘浜、高巷浜、謝家...
西巷浜 西巷浜,該村位於姚巷浜西,故稱西巷浜。地名含義 以河流名字命名,故稱西巷浜。歷史沿革 2009年因蘇州繞城高速公路建設徵用土地,房屋拆遷,村莊消失。
塘巷浜 塘巷浜,約定俗成。地名含義 根據自然村屬性多而且河道資料終稱塘巷浜。歷史沿革 已有400多年歷史,2010年拆遷。
江巷浜,1983年設立,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有條河浜名為江巷浜,兩岸村落為江巷浜村之意。歷史沿革 清屬長洲縣彭華鄉功成里第二都。1931年為吳縣第一區公所(滸關區)滸觀鄉。解放后土地改革時為永安村,合作社時為衛星21社,屬滸關鄉。1958年為真山大隊第七生產隊,屬保全公社。1979年改稱真山村委會...
顧巷浜 顧巷浜,200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兩側村莊稱顧巷,河以村名,故名顧巷浜。歷史沿革 2003年,黃橋街道建方浜工業園,河浜被填埋,從此,消亡。
唐巷大隊,1954年設立,196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有一條河叫唐巷浜,村民靠河聚落而成,得名唐巷,“大隊”為民眾自治組織,故名。歷史沿革 原唐巷村於1954年解放初期成立。1956年與原唐巷村合併,名為紅星二大隊。1962年與原西宿村拆分,名為唐巷村。唐巷地區為西宿二支部。改革開放初,更名為唐巷村。
鄧巷浜 鄧巷浜,清代設立,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村內有一河流,俗稱“鄧巷浜”,村以河名。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得名,原名為“藤巷浜”。解放後歸跨塘公社板涇村管轄,1961年劃歸婁葑。2004年動遷,撤銷自然村,居民搬遷至涇園新村,屬涇園北社區管轄。
直通黃浦江的有威塘浜、馬駝浜、小漾浜、三里汀浜、蔣家浜、東洋涇浜、高巷浜等,對農田灌溉,水利交通和居民點形成與發展起很大作用。明清期間,居民陸續增多,至清末已形成梅園宅、沈家弄、小石橋等20餘個自然村落。歷史人文 清光緒十年(1884年),英商泰同在江邊建碼頭和泰同棧。民國3年(1914年)國民...
陸家渡路 陸家渡路是以道路旁的河流名稱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陸家渡”系道路旁的河流名稱,故名陸家渡路。歷史沿革 原是高巷浜(習稱陸家渡浜)北側的一條泥路。傍浜築成片彈街路,後在1990年路面開直,築成兩側人行道和機動車道的瀝青路面。
河埒街道主要河道有京杭大運河、梁溪河、吳大成浜、大成浜、河埒浜、錢家橋浜、唐巷浜、華巷浜、東新河、廟東浜10條。境內河道總長約1萬餘米。人口 截至2010年末,河埒街道總人口為125510人。截至2011年末,河埒街道轄區總人口14.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8萬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1.4萬人。總...
戈巷村相鄰,西與雙涇村、馬灣村相接,北連施家村,312國道、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通過該村。轄小唯亭、宋家浜、奚家浜、邱家浜、徐巷浪、小江里6個自然村,有14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村內有河浜10條,即束橋港、小港、深港潭、徐巷浜、邱家浜、新日河浜、上郎頭浜、宋家浜、奚家浜、小唯亭港。
直湖港主要支流東岸連線張典浜、豐收河、胡巷浜、洋溪河張舍段、狀元浜、馬鞍河、短溝浜;西岸連線立新河、貓瀆浜、花村浜、龍延河、沙灘浜,構成全鎮水系網路。自然資源 2011年,胡埭鎮有耕地面積2824.57畝。人口 截至2011年末,胡埭鎮轄區總人口56443人,其中常住人口34443人,城鎮常住人口23067人,城市化率67%。
秦巷頭浜 北安橋 大墳頭 仁巷牆裡 田缽頭港與賭神廟 烏鵲渡與寺東橋 施公橋與水公橋 蔣家橋、火燒場與楊家沿 雙白橋 青石皮橋 無錫墩 羊尖浜、造弓浜與羊小橋 窯燒人浜 船舫浜、大車浜與上潘浜 陸巷浜 螞蟥潭 網船浜 牡丹港與牡丹橋 長房村與長房浜 下冊 牛龍浜 杭橋頭 游龍木橋 董巷浜 田都里...
明永樂(公元1403-1424年)年間,黃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與吳淞江相匯後,折向東流,東岸形成一塊嘴狀的沖積沙灘。明代翰林院學士陸深,生卒於此,故稱這塊灘地叫陸家嘴。 [3]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高巷浜、謝家浜、東洋涇浜、陸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內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漁民,後來形成彭家宅。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