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小樓·隱居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任昱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呂】上小樓·隱居1
荊棘滿途2,蓬萊閒住3。諸葛茅蘆4,陶令松菊5,張翰蓴鱸6。不順俗,不妄圖7,清風高度8。任年年落花飛絮。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中呂: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上小樓:曲牌名。屬北曲中呂宮,亦入正宮。
- 荊棘滿途:喻仕途艱險。
- 蓬萊:傳說中的仙山,這裡比喻自己隱居的地方。
- 諸葛茅廬:三國時期諸葛亮年輕時隱居南陽,住茅屋,親自耕種。
- 陶令松菊:晉代陶潛,不滿官場諂媚,辭去縣令,隱居山林,與松菊為伍。
- 張翰蓴鱸:西晉張翰,因秋風起,遂思家鄉蓴菜、鱸魚,辭官歸鄉。
- 妄圖:妄想。
- 清高風度:清雅高潔的風度。
白話譯文
世道是布滿了荊棘的小路,我找到個蓬萊般的地方悠閒安住。我也像諸葛亮一般,築起個茅廬;我也像陶淵明一般,栽種些松菊;我也像張翰一般,喜食蓴菜和鱸魚。我不去順應流俗,也沒有狂妄的企圖,始終保持著清高的風度。任由它一年年地飄落紅花,飛起柳絮。
創作背景
歸隱,是古代社會的一個普遍話題,更是金元時代流布於士子文人間的時代訴求。元代的隱逸,除結緣於仕宦追求外,隱逸更是文人筆下理想化的生活符號,並非一定真正歸隱山林。其間或寄託著不與元蒙統治者同流,或蘊含著對漢民族傳統文化的追懷,或為士子文人張揚個性,抒發獨立人格精神之“隱居樂道”。梳理作者任昱的一生,於科場仕宦似不盡如人意,仕路風波之多艱,催發出作者嚮往隱逸之心情。因此,作者創作了此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曲子開篇,作者便直接抒發歸隱的緣由,及對隱逸生活的神往。“荊棘滿途”,道破了作者對仕路風波之險惡、人事繁複之多艱的無限感慨,人生旅途,苦惱已多,回首時路,荊棘密布,舉步維艱,時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李白《行路難三首》)的痛苦與無奈。現實生活已然險惡,如履薄冰,還是回歸田園山林,去到“蓬萊閒住”,尋求隱居生活的無限安靜與祥和,樂得逍遙。於此,作者對比了現實與隱居生活的兩種境界,既突出了現實生活的世逼事危,又彰顯了園田林下生活的安閒自得,作者的生活選擇已然不言自明。
由“蓬萊”一詞過渡而來,作者很自然地引出“諸葛茅廬,隱令松菊,張翰蓴鱸”三句。諸葛亮、陶淵明、張翰這三位歷史人物的隱居事跡是享譽士林的。作者借三位隱逸名士作比,緊扣這三位歷史人物的隱居生活狀況,具體描述了他們的品貌風格:諸葛所居草廬,陶潛之松菊做伴,張翰家鄉的土產蓴羹鱸魚。此處描寫亦虛亦實,既可視為虛寫前賢往事,亦可看做作者本人安貧樂道生活情趣的實敘。且為了這份久違的自在逍遙,心靈放逐,作者又直抒胸臆:“不順俗,不妄圖,清高風度”,表明心跡決不隨波逐流,追名逐利,永葆高潔清雅之隱逸風度。一任其花謝花飛,春來春去,作者誓將那份淡薄與閒適的隱逸生活進行到底。此處曲已盡,情未了。作者因現實之無情與冷漠,回歸隱逸,自適安然,看似平淡,亦滿含無奈與辛酸。
整首小令格調從容自然,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歸隱情懷相得益彰。尤其在使事用典上,妥帖自然,作者以淡雅的草堂廬舍,味美的蓴菜鱸魚,傲岸的青松,迎霜吐艷的黃菊,描述了隱士身之所居、口之所食、目之所及的生活畫面。同時,小令中用典,既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深情委婉的抒情方式,於此可謂將用典發揮到了極致。
名家點評
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宦書亮:此曲是一首讚美隱逸、清高避世的抒情小令。小令以“任年年落花飛絮”作結,抒寫了高蹈出世的決然態度。既已歸隱,時間就不再有什麼意義,任四季更迭,都與他無關,真是自由自在到了極致。這正與首句所隱含的人生不自由,形成了強烈對比。隱居生活的美妙全在於此。全曲語言流暢自然,明白如話,用典樸直。(《元曲名篇賞析》)
作者簡介
任昱(生卒年不詳),字則明,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少時好狎游,寫過不少小曲被歌妓傳唱。晚年發憤讀書,尤工七言詩。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數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