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坊孫吳墓

上坊孫吳墓

上坊孫吳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上坊,又稱上坊東吳大墓,是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複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大型東吳磚式墓葬,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坊孫吳墓於2005年12月22日出土,墓坑長21.5米,寬14.4米,為土坑豎穴磚室墓,由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溝和磚室等組成。前室頂部置巨型覆頂石、前後室四隅嵌獸首形石燈台、後室有大型虎首狀石棺座等墓葬設施。墓主身份不明,但確定為帝、王級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坊孫吳墓
  • 出土地點: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上坊
  • 館藏地點南京市江寧區
  • 所屬年代東吳
  • 出土時間:2005年12月22日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背景,陵墓規模,建築結構,出土文物,墓主身份,

出土背景

2005年12月22日,南京江寧科學園在道路施工中發現了一座大型六朝磚室墓,隨後在南京市文物局和南京市江寧區文化局的組織下,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於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編號2006NJSM1,簡稱M1)。
震驚國內考古界的南京上坊孫吳墓發掘工作歷時8個多月後,一連創下了幾個“國內之最”,儘管墓主身份還未揭開,但上坊孫吳墓是建國以來六朝大墓考古發現之最。2013年,南京上坊孫吳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是孫吳都城建業所在地,考古人員至少已經發現了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六朝墓,但是該墓規格大,陪葬品豐富,將成為首座獲就地保護的大型墓葬,原規劃中的道路已經改線,墓上已搭建保護建築,並將建為專題古墓博物館,原址保護。

陵墓規模

陵墓平面圖陵墓平面圖
上坊孫吳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上坊鎮(已併入東山街道)中下村一個名為“孫家墳”的小土崗南麓,前對青龍山、背依黃龍山。六朝時期的墓葬特別講究,要“後有靠,前有照,左右環抱”,這座墓也不例外。它的東北方有兩組群山,可謂“背山”,寓意“前有遠瞻之力,後無後顧之憂”;同時山呈現八字形,形成一個風口,寓意“順順噹噹”,古墓就坐擁在兩山環抱之間。而且在墓地前方不遠原來有一處水塘,可謂“面水”,寓意“聚財、有生氣”,風水這么好的墓,決不是一般身份的人能安葬在這裡的。
上坊孫吳墓由墓前建築遺蹟、封土、墓坑、斜坡墓道、排水溝和磚室等組成,發掘前大部分封土、前室頂部及墓坑、墓道、排水溝上部填土已經遭到施工破壞。
上坊孫吳墓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孫吳墓葬,其規模(磚室長20.16米,寬10.71米)超過了湖北鄂州孫將軍墓(長9.03米)、孫鄰墓(長14.5米)、朱然墓(長8.7米)、馬鞍山宋山大墓(17.68米),出土瓷器100餘件。

建築結構

上坊孫吳墓墓室磚長達20.16米,這個長度創下了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六朝早期大型墓葬磚室長之最。這座孫吳墓規模龐大,排水系統也非常發達。在已知六朝墓葬中,只有東晉南朝帝陵的排水溝達到100米左右,而這座孫吳墓排水溝長達106米。
墓葬的結構之精巧也是本次墓葬的重大發現之一。前後室均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結構,從中央向兩側斜砌成倒“人”字形,穹隆頂是由一層層帶花紋的青磚壘砌而成,磚和磚之間嚴絲合縫。上下兩層之間抹著的一層粘合物竟是黃土,這么大的穹頂今天不用水泥是絕對砌不起來的。這些墓磚相互擠壓,受力平衡,因此得以在地下支撐穹隆頂達千年之久,現在這種技術早已失傳。
墓葬內後室相對橫臥著石棺座,共有三組六件。從這些出土的文物,專家們推斷該墓應該下葬三人,但因為這個墓在古代被盜墓者擾動過,現只能肯定埋葬有兩人。每個石棺座兩端分別雕刻著虎頭形狀。一般六朝墓葬棺床都是採用磚質,而上坊孫吳墓出土的虎首狀石棺座是國內罕見。前後室四周鑲嵌的石質獸首形圓雕,也引起了業內極大的關注。更有學術價值的地方在於他們是中國出土的六朝文物中首次發現。

出土文物

東吳大墓先後出土了六朝考古中前所未見的青瓷器新器形,還有近年來建康都城遺址外六朝墓葬考古首次發現的26枚圖案精美的人面紋瓦當。儘管孫吳墓發現之際,有明顯被盜掘的跡象。但還是發現了金、銀、銅、鐵、漆木、瓷、陶等不同質地的文物170多件及銅錢600餘枚。孫吳墓葬是南京地區六朝墓葬中出土瓷器數量最多、器類最全的一座。該墓為研究孫吳時期墓葬等級制度、大型墓葬結構以及孫吳時期社會禮俗、繪畫、制瓷工藝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本次出土的文物比如像近期在南京市博物館內展出的人物青瓷俑,從外形上看,有的梳高髻,分明表現出了當時女性的特徵;而穿半袖短衫、佩帶腰帶的青瓷俑則代表了當時男性時髦的穿著打扮。各類伎樂俑們或撫琴、或擊鼓、或吹奏,緊緊地圍繞在中間一名正襟危坐在榻上的人物俑周圍。看他雙手攏於胸前,面容慈祥和善的樣子,顯示出他比周圍人身份特殊。

墓主身份

上坊孫吳墓歷史上曾多次被盜,因此考古發掘中,並沒有找到與墓主身份直接相關的文字信息,專家學者只能通過從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出土瓦當等方面入手,考探墓主身份。許多考古專家和史學家為此展開了激烈爭論。有的專家根據這座大墓的形制和結構,斷定它是一座東吳晚期的大墓,有可能是貴族墓葬;還有的專家表示,這座大墓的主人有可能是東吳皇室成員。
觀點一:孫皓
經數月考古發掘,南京江寧上坊大墓出土了數百件精美瓷器和石刻,考古人員對這座大墓的排水溝進行清理時,意外發現兩塊墓磚上分別刻著“孫”和“浩”,專家由此推斷,墓主極有可能是東吳大帝孫權的孫子———孫皓皇帝。據史料記載,孫皓是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比較奢侈,曾建過好幾座大墓,所以在他在位時期,出現這樣的大墓,完全有可能。
考古人員為了探尋到這座大墓的墓主身份,他們從河南、陝西、山西等地調來了幾名富有考古經驗的技工,打開這座大墓長達200多米長的排水系統,在第25米左右的位置上,考古人員取出排水溝上的青磚,竟發現青磚上刻有“孫”字。隨後,考古人員又在另外一塊青磚上,看到一個“浩”字。兩個字加在一起成了“孫浩”。於是,考古人員把“孫浩”與“孫皓”聯繫起來。翻開史料,“孫皓”在《三國吳書孫皓傳》中是這樣記載,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國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孫權被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280年,晉武帝滅了蜀國後,順流而下大舉伐吳,兵臨石頭城下,孫皓開門迎降,被俘至洛陽,幾年後死在他鄉。
從秦漢到明清,帝王在登基時,就為自己修建陵墓。孫皓在稱帝後,被晉武帝滅掉,被俘虜到洛陽,最終沒能葬在上坊大墓里。而“孫浩”在史書里,根本沒有任何記載。考古人員說,早在1500年前,同音字互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特別在一些六朝墓葬里,擺放一兩塊銘文磚,或放一塊墓誌,這是六朝一種葬俗。
觀點二:孫峻
考古報告根據規模、遺物且所在地為“孫家墳”等證據推測該墓屬於孫吳晚期的某位宗室乃至帝王。根據羅宗真先生考證,孫吳諸陵中,大帝孫堅高陵位於丹陽孫陵崗,孫權及太子孫登葬南京鐘山蔣陵,廢帝會稽王孫亮葬丹陽賴鄉,景帝孫休定陵在安徽馬鞍山,末帝孫皓葬洛陽邙山,孫皓父孫和明陵在烏程縣西陵山,各陵皆有較明確的地理位置,那么上坊孫吳墓墓主有可能是一位宗室之王。賀雲翱先生根據文獻以及該墓被人為破壞的程度推斷墓主可能是吳少帝孫亮時期的權臣孫峻
觀點三:孫堅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王寧邦,花了大量業餘時間查閱史料,並展開相應的田野調查。最近,他在《南京曉莊學院學報》上撰文《孫堅高陵考》,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上坊東吳大墓的主人是孫權的父親孫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