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馬貞等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

《上司馬貞等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司馬貞等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
  • 作者:闕名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上司馬貞等議孝經老子注易傳奏
臣等議稱:今文孝經,是漢河間王所得顏芝本。劉向以本參較古文,省煩除惑,定為此一十八章。其注相承雲是鄭元所作,而鄭志及目錄等不載,故往賢共疑焉。惟荀昶、范煜以為鄭注。故昶集解《孝經》,具載此注。而其序云:以鄭為主,是先達博選,以此注為優。且其注縱非鄭氏所作,而義亦敷暢,頗將為得。雖數處小有隱實,亦朱爽經通。其古文二十二章,元出孔壁。先是安國作傳,後遭巫蠱,代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時,尚有孔傳,中國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學,妄作此傳,假稱孔氏,輒穿鑿改更,偽作《閨門》一章。劉炫詭隨,妄稱其善。且“閨門”之義,近俗之語,必非仲尼正說。按其章云:“閨門之內具體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繇百姓徒役”之句,凡鄙不合經典。又分《庶人》章從“故自天子”以下別為章,乃加“子曰”二字。然“故”者連上之詞,既為章首,不合言故。是古文既亡,後人妄開此等數章,以應二十二章之數。非但經文不真,抑亦傳文淺偽。又注云:“因天之時,就地之利。暴其肌體,朝暮從事。露發塗足,少而習之,其心安焉。”此語雖旁出諸子,引之為注,何言之鄙俚乎?與鄭元所云:“分別五土,視其高下。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優劣懸殊,曾何等級?今議者欲取近儒詭說,殘經缺傳,而廢鄭注,理實未可。望請準令式,《孝經》鄭注與孔傳依舊俱行。
又得議稱,《老子道德》者,是謂元言,注家雖多,罕窮厥旨。“河上”蓋愚虛之號,漢史實無其人。然其注以養神為宗,以無為體。其詞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潔誠,大可以寧人安國。故顧歡曰:“河上公雖曰注書,即史立教,皆沒略遠體,指明近用。”斯可謂知言矣!王輔嗣雅善元談頗采道要。窮神明乎橐龠,寧靜默於元牝。其理暢,其旨微,在於元學,頗謂所長。至若近人立教,修身宏道,則河上為得。今望請王、河二注,令學者俱行。
又得議稱:謹按劉向《七略》,有《子夏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者,多失真本。又荀勖《中經簿子夏傳》四卷,或雲“丁寬所作”,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云:“《子夏傳》殘缺。”梁氏六卷,今兩卷。是其書錯謬多矣!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而“載薛虞記”又今秘庫有《子夏傳》“薛虞記”。其傳文質略,指輒非遠,無益後學,不可將帖正經。伏奉今年三月十日敕曰:《孝經》者德教所先,自則天以來,獨宗鄭氏遺旨,今則無文。又《子夏易》傳,近無習者。輔嗣注者,亦甚甄明。諸家所傳,元有得失。獨據人說,能無短長?令儒官詳定所長,令明經者依習。若將理等,亦可兼行。其作《易》者兼帖《子夏易傳》詳其可否奏聞者。又奉四月九日敕曰:“太子左庶子劉子元奏《孝經》注請廢鄭依孔,《老子》注請停河上公行王輔嗣:《易傳》非子夏所造者,付臣所司,令諸儒與子元對質定詳。必須理勝義成,不得飾詞爭辨者,”臣等與國子博士司馬貞、太學博士郤嘗通等十人對如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