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二等有[r]介音說,音韻學學說。認為上古的二等字具有[r]介音的學說。蘇聯雅洪托夫(Серг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 Яхонтов,1926— )《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聲母》認為上古二等字有[l]介音,其主要根據有:在同一諧聲字族中,以[l]起首的字與以其他輔音起首的二等字互為聲符,如“錄∶剝”“監∶藍”;同一個二等字有[l]和其他聲母的異讀,如“鬲”[liek]、[kek];在親屬語言中,二等字有[l]或[r]介音,如“馬”,緬甸語mraŋ,“江”,泰語khloŋ,“甲”,藏語khrab。因此,“聲母為[l]的字最初在寫法上只跟二等字有聯繫,而跟一等字無關”,顯然這個[l]是二等字的介音。以後其他學者繼續指出,根據親屬語言的比較和早期漢語借詞和譯音,中古來母[l]在上古是[r],例如“藍”(靛青),藏文rams,泰文graam,“立”,緬文rap(地位,所在),嘉戎語karjap;中古喻四聲母[j]在上古是[l],例如“易”(交換),緬文lee,泰文lek,“烏弋山離”(地名,今譯亞歷山大),原文是Alexandria,喻四字“弋”對譯lex。因此跟來母關係密切的二等介音應該是[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古二等有[r]介音說
- 性質:音韻學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