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刀山

上刀山

松桃苗族絕技項目,是集心靈、咒語、施行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亦稱神功藝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這種藝術形式只在苗族舉行祭祀活動時出現,平常是很難看到的。改革開放後,隨著山門的不斷敞開,苗族神功藝術慢慢走出山寨,亮相神州大地,進而漂洋過海,成為世界絕技藝術的一朵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刀山
  • 又叫上刀梯
  • 民族:苗族
  • 性質:祭拜儀式
名詞解釋,名詞,形容詞,上刀山的由來,上刀山下火海,瑤族,僳僳族,廣東民間絕技,河北雜技,雜技簡介,發展,社會價值,

名詞解釋

名詞

“ 上刀山 ” 也稱 “ 上刀梯 ” ,刀梯由一根高1 2米 的鐵柱,72把鋒利無比的鋼刀和頂端上邊3把寒光逼人的鋼叉組成。在貴州紅楓湖民族村的表演者,如今已是龍氏家族的第五和第六代傳人了。在整個上刀山的表演中,表演者要赤腳而上,並在刀梯上表演 “ 金雞獨立 ” 、 “ 頂天立地 ” 、 “ 單臂吊刀 ” 、 “ 倒掛金勾 ” 、 “ 百猿出洞 ” 等各種高難度,驚險刺激的空中動作。

形容詞

形容困難的意思
例句: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幫你把這件事辦成。

上刀山的由來

關於“上刀山”的由來,還有一個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苗山出現了一個妖怪,它興風作浪,弄得民不聊生。一位名叫石巴貴的苗族青年身懷武功,自告奮勇為民除害。百姓們手提公雞、肩扛供桌,擁著身帶三十六把鋼刀的巴貴來到一座高山上。巴貴將鋼刀作橫檔釘在一株參天古樹上,一步步攀上樹頂,站在樹尖上朝天高呼,舞動手中降妖鞭,吹響大海螺。與此同時,樹下的人群點燃鞭炮,敲起所有響具,把妖怪嚇跑了。從此人民過上了好日子。為紀念石巴貴為民除害的精神,上刀梯活動便世代流傳下來。

上刀山下火海

苗族
“上刀山”也稱“上刀梯”,是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也是苗族眾多的傳統體育中最為驚心動魄,最令人不可思議,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感的活動。每當趕年場、或是重大的節日,都有勇士表演。表演者身著民族服裝,赤腳、光膀,雙手抓住銀光閃閃、寒氣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
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鐵柱,三十六組鋒利無比的鋼刀和頂端上邊3把寒光逼人的鋼叉組成。在整個上刀山的表演中,表演者要赤腳而上,並在刀梯上表演“金雞獨立”、“頂天立地”、“單臂吊刀”、“倒掛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種高難度,驚險刺激的空中動作。觀眾驚呼聲不斷,一個個勇士卻神態自然,若走平梯。
壯族
上刀山是壯族人祭祀、祈福、驅邪的一種儀式,也是祭拜龍母的內容之一,這一古老絕技在承傳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正在不斷得到發揚光大,如今已經成為當地民眾開發旅遊產業、推介特色旅遊的重要內容。

瑤族

瑤族是民風較為強悍的民族,他們在祭祀、祈福、驅邪的儀式中,往往要進行一系列的絕技神功,以顯示所向無敵的氣概。赤足爬刀梯、過火海就是其中兩項驚險的絕技。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在木梯上安裝鋒利的刀子作為梯級,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腳底的肌膚竟絲毫無損。過火海有幾種形式:一是將若干個鐵犁頭燒得通紅,赤足一步一步踏在上面疾行而過;一是走過燃燒木炭的“火海”;再有就是“走足燈”,即用竹筒做成的燈排成行,一步踏一燈地走過,燈火依然熊熊,真是神了!

僳僳族

“上刀山、下火海”是僳僳族民間傳統藝術的結晶,是僳僳族節慶活動中最隆重的活動之一,也是一部雄偉的僳僳族愛國主義史詩。“上刀山”時,用鋒利無比的72把長刀或36把長刀,分別綁在兩棵20多米高的松樹圓木上,刀口朝上,豎立起來之後,祭師繞著刀桿周圍一邊念咒語,一邊跳祭祀舞。結束之後,在祭師的壯行下,由兩名赤手空拳的僳僳漢子,赤腳踩著刀刃,雙手抓住刀梯,十分敏捷地順著刀山向上爬,直到刀山的頂端,然後表演各種高難度的凌空翻滾動作。之後,從刀山的另一面順著刀刃往下走下來。當下到最後一把刀刃時,在刀桿周圍的兩人用一把鋒利無比的長刀,刀口朝上,讓 上刀山人踩在刀刃上,架起後在祭師帶領下繞場一周,同時前後都有人為他舞刀開路。結束時,上刀山的人手掌、腳底板均無傷痕。
“下火海”時,先燒一堆篝火,待見到火炭時,祭師便開始邊敲芒鑼邊圍著火堆跳,然後彎腰捲起褲腳,赤著腳丫,踩在耀眼的火炭上,穿梭於火炭堆中,並用火炭洗臉、嘴嚼和打滾,直至將火炭全部熄滅。結束後由祭師帶領著“下火海”的全部人員,邊敲芒鑼邊唱邊舞,而所有參與者均毫髮無損。

廣東民間絕技

爬刀梯民間又叫上刀山。
用鋒利的鋼刀扎於兩支木柱形成梯,名曰刀梯。梯高18米,36把鋼刀, 刀刃向上,級距約40厘米,組成梯級。刀的擺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放,一種是兩刀交叉。梯的頂端用4條粗纜索拉緊綑紮在木樁或樹幹,使其直立。爬刀梯是個別農村元宵的重頭戲。活動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個部分。爬梯前,村中進行大巡遊,每戶精選派人組成遊行隊伍,繞村而游。遊行結束,三聲震天炮銃響後,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宣布爬刀梯活動開始。6人一組,抬著神轎,繞著未豎立的梯架接力狂奔,你追我趕,十分壯觀,歷時半個小時。接著上香拜祭刀梯,一聲令下,頭人指揮眾人同心合力,緊拉4條大繩索,在呼喝聲中,徐徐將刀梯升起,場面十分宏偉。刀梯立穩,十多名身穿統一服飾悍強壯漢,如離弦之箭,飄然而上,爭先恐後,飛快赤腳踏著鋼刀,登上頂層,然後迅速下梯,再度攀登。圍觀民眾,人山人海,不停喝彩,歡呼雷動。登梯者必須正確使用握力和運用氣功,當手掌接觸刀刃時, 以指掌緊夾其刀,突出掌心不讓割傷;其次爬梯速度要快,手腳只能瞬間停留在刃鋒。表演完畢,個個出示手掌腳板,表明沒有任何傷痕。最後,又在三聲巨響炮聲中,放下刀梯,降下帷幕。
爬刀梯源於古代先人除暴安良的傳說。當時有位名叫張興武的大將軍,到淮南術山拜師,刻苦修煉武功,為民除害。業成後,率兵攻打羅漢城鬼門關,但見城牆又高又厚,便令36名中將築成人梯, 由108名小將手持鋼刀踏著人梯越入城內,斬除妖魔,百姓從此安寧。張興武名揚廣傳,為民所敬。漸漸由人梯36個人演變成刀梯36把刀,爬刀梯也成了民俗的紀念活動。20世紀40年代,雷州城郊的山柑村,每年元宵節還有此項活動,今只有麻章區太平鎮麒麟村—直沿襲至今。

河北雜技

雜技簡介

名錄名稱: 上刀山
序號: 55
編號: 2—6—9
名錄類別: 雜技與競技
申報地區:邯鄲涉縣
屬地:邯鄲涉縣
類別:雜技與競技
台村上刀山是一項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縣井店鎮台村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涉縣境內,地處太行山東麓,為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可謂“秦晉要衝,燕趙名村”,台村距涉縣縣城7公里。

發展

上刀山雜技源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上刀山就是用梯子、繩子、鍘刀捆綁成人字架,由上刀山人赤腳上去。表演內容有口叨一桶水、或嘴咬一口鍘刀、或背小孩、或倒立,並有大鼓、鑼、鈸、鐃等相關器具助興,表演非常驚險,扣人心弦。上刀山雜技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且流傳地域廣泛,當地婦孺童叟皆知,久傳不衰,有口皆碑。逢年過節、廟會祭典著裝、畫臉、打拳鼓、擺場子、上刀山,村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上刀山服裝、道具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按照固定程式分步進行活動,形成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服裝道具、樂器也有很高的民俗研究價值,為人們的文化生活融入了豐富的內涵。

社會價值

上刀山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歷經百餘的傳承流變而至今不衰,表現了這一民間文化的生命力,而且對強化文化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我國古文化中實屬罕見,對它的搶救、傳承和保護有著很高的價值。上刀山是涉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進一步充實文化內涵,使之自成體系,獨具特色,將對當地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地積極搶救上刀山項目,但是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價值觀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給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傳統民俗日益淡化。上刀山文化傳播地域在逐漸縮小,前來觀看的人越來越少,且傳承也越來越困難,瀕危狀況非常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