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上墓”。俗稱“上墳”。皇家則稱“上陵”。起於上古,即祭掃先人
陵墓,表示紀念。初無定日,後乃定於清明、社日、臘月等四時節日。漢代自天子至百姓,莫不重其事、惟被刑的罪人不上冢。所上之冢,祖先外,又有故君、故長吏、故主、鄉賢、朋友、臣下之冢。於時更往往會聚宗族、故舊,饗以酒食。《
周禮.春官.小宗伯》:“成葬而祭墓為位。”《
史記.周本紀》:“武王上祭於畢。”畢,文王墓所在地。《
吳越春秋》:“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祠墓於會稽。”《漢書.
朱買臣傳》:“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家俱上冢,見買臣饑寒,呼飯飲之。”《
後漢書.吳漢傳》:“漢振旅浮江而下,至宛,詔令過家上冢,賜谷二萬斛。”《唐會要.
寒食拜掃》:“開元二十年四間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余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宋史.禮志二六》:“上陵之禮。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至唐,復有清明設祭,朔望時節之祀,進食薦衣之式。五代,諸陵遠者,令本州長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過親謁。宋初,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三年,始令宮人詣陵上冬服,歲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