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龍洞舊石器遺址

三龍洞舊石器遺址

三龍洞舊石器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蘇木吉布圖嘎查北部的三龍山上,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阿魯科爾沁旗文管所周興啟在洞內發現有打制石器,2015 年5 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院、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與阿魯科爾沁旗文化局聯合對該洞穴進行調查,確認了打制石器的舊石器時代屬性,發現了2個包含打制石器的層位,推測洞內堆積為舊石器時代遺存。2016 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上述單位於2017年8 月至9 月對三龍洞遺址進行聯合發掘,清理面積近20 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龍洞舊石器遺址
  • 所屬年代:舊石器時代
  • 出土地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彥溫都蘇木吉布圖嘎查
歷史沿革,現狀,文物價值,
三龍洞遺址2016 年度的發掘明確了該遺址舊石器時代的原生層位,是赤峰地區首個具有明確原生層位的舊石器遺址,將赤峰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推前至距今約5 萬年前。石製品的初步觀察顯示其具有特徵明顯的舊石器中期技術特徵,以存在較高比例的盤狀石核、陡向修理的刮削器、尖狀器為特點。以往中國北方具有明確舊石器中期技術特徵的遺址相對缺乏,學者們因此推論中國不存在舊石器中期石器技術。近年來隨著內蒙古金斯太遺址、新疆通天洞遺址等的發現,此類遺存逐漸增加,而三龍洞遺址的發現則為研究中國北方的舊石器中期文化又增添了新材料。
三龍洞舊石器遺址
三龍洞舊石器遺址
本次發掘為試掘清理,首先對洞內的兩個擾坑堆積(面積約7 平方米)進行了清理,對坑內的混雜堆積進行了篩撿,然後沿坑邊選定2 個區域進行發掘,其一位於洞穴最裡面的擾坑的東側,南北長3 米,東西寬1.5米,命名為T1;其二為洞穴中部擾坑的西側和南側,命名為T2(1.5×1.5 米)和T3(2×2 米)。發掘中依據遺物分布的密度,在堆積層內以5~10 厘米厚度為一水平層自上而下進行發掘;用全站儀測量遺物和遺蹟的三維坐標;對發掘出的堆積物進行篩選(篩孔為1~2 毫米),以探方和水平層為單位全面收集石製品碎屑等。
本次發掘初步釐清了三龍洞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發掘深度約2.5 米,共分5 個層位:其中1~3 層厚度約1 米的堆積為遼代以後的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擾亂堆積,包含大量灰燼、少量磚塊、極少量的瓷片和較多的打制石器;第4 層為舊石器時代原生層位,厚度0.5~1 米,主要為角礫和黃色粉砂質堆積的混合,包含較多石器和灰燼;第5 層為緻密的角礫堆積,在頂部有少量石器和灰燼,中下部無文化遺物。發掘過程中對重要的年代樣品進行了採集,第4、5 層炭樣的碳十四測年結果為距今約5萬年,接近碳十四測年的極限,其實際年代可能更早。
本次發掘原生地層(第4、5 層)內出土石製品約500 件,未發現動物化石;第1~3 層的擾亂堆積中篩選出石製品千餘件,與原生地層中的石製品特徵一致,應為歷史時期人類平整洞穴地層、破壞了部分舊石器時代層位所致。初步觀察顯示,石製品原料主要為各類火山岩;石核主要以向心剝片的盤狀石核為主,石片以普通石片為主,台面少見修理痕跡,未發現技術特徵明確的石葉;石器類型以橫刃刮削器和尖狀器為主,未見舊石器晚期流行的端刮器、雕刻器等器型。石器毛坯以厚石片為主,修理程度較高,並多為陡向修理,部分石器帶有莫斯特文化基納型(Quina)石器修理特徵。概括而言,三龍洞的石製品與歐亞大陸中、西部舊石器中期的石製品組合較為相似,而與中國北方同時期的遺存差別較大,我們初步認為該石製品組合為技術特徵明確的舊石器中期組合。

文物價值

三龍洞舊石器中期的石製品組合與內蒙古金斯太遺址、蒙古戈壁地區地表發現的部分石製品、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等的相關遺址具有一定相似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為研究東亞舊石器時代中期技術的歷時性演變、區域多樣化等提供了條件,也為理解歐亞大陸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的區域適應方式、人群交流和技術傳播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