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鬷

三鬷

三鬷(zōng),亦作“三朡”,夏代方國,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尚書》:桀奔三朡,湯伐三朡,俘獲寶玉,遂踐天子位於三朡。三朡即今定陶北戚姬寺龍山文化遺址。《漢書》:湯滅夏,遂改三朡曰曹。夏朝末年,湯伐“三鬷”,更其國曰“曹”。商周時的“鬷夷”就是董父的後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鬷
  • 別名:三朡
  • 出處:《集解》
  • 拼音:sān zěng 
簡介,湯伐三朡,

簡介

三鬷,或作三朡(zōng)。古國名。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孔安國語說:“三鬷,國名。走保之。” 夏朝末年,桀戰敗以後逃奔此國。因而商湯帥兵伐之。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言:“定陶本曹國。古陶,所居。有三鬷亭。” 故址在今山東省定陶境內。

湯伐三朡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正式興兵伐夏。在戰前他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說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商湯還宣布了嚴格的戰場紀律。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山東定陶東一帶)。
三鬷
商湯發揚速戰速決、連續作戰的作風,乘勝追擊,攻滅了三朡。夏桀窮途末路,率少數殘部倉皇逃奔南巢(安徽壽縣南)後被商軍追上俘獲,放逐在這裡,不久病死於此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