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中國美術館藏作品)

三顧茅廬(中國美術館藏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該作品創作於清代,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顧茅廬
  • 作者:佚名
  • 創作年代:清代
  • 分類:皮影
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

我國的皮影歷史悠久,相傳其濫觴於 2000 多年前的漢代,最初是用樹葉或素紙剪出各種形狀;到了宋代,皮影的製作工藝和表演形式日臻成熟;明清時期,王公貴胄蓄養皮影家班成風,大大促進了皮影藝術的發展。陝西,被學界考證為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自兩漢、隋唐直至明清,皆以此地為最盛。陝西皮影分為東、西兩路,西路以寶雞為中心,影人高約 40 厘米,造型粗獷凝練;東路以華陰、華縣為中心,影人高約 30 厘米,刻工細膩、紋飾華美,皮影的造型和“推皮走刀”的技藝對山西、甘肅、青海等地的皮影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美術館的皮影藏品中,尤以清代陝西東路皮影藏量最豐、品質最高。這件《三顧茅廬》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作取材於《三國演義》,講述東漢末年,劉備與關羽、張飛三次赴南陽臥龍崗拜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的故事。三國戲是皮影經典劇目,宋代高承所著《事物紀原》載:“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事之像。”可見,宋代就有三國故事的影戲出現了。皮影布景中,茅廬雖簡,卻掩映在蒼松翠柏、山花綠竹之間,每棵樹的形態、枝葉的色彩都不盡相同。茅廬上懸掛著酒葫蘆和寶劍,石桌上擺放著主人所用之筆墨、書籍,充分表現了諸葛亮淡泊寧靜的心志。四位人物均採用正側面,即所謂“五分臉”來凸顯性格特徵,關羽的蠶眉鳳眼,張飛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劉備、諸葛亮的平眉正鼻、大義凜然皆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作品雕繪精緻,色彩瑰麗,布景和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繁簡呼應、虛實相生,顯示出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文 / 周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