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項關係論

三項關係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項關係論
  • 外文名:Three relation theory
  • 套用:醫學、心理學
定義,相關解釋,

定義

三項關係論可以稱為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包括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原則,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相關解釋

根據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腦的機能”,理解心理正常與異常應從心理活動本身的特點去考慮。郭念鋒(1986)認為具體標準一時難於確定,但基本原則是可以說清楚的。為此,從心理學對人類心理活動的定義出發,明確提出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
第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就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在怎樣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個人說他看到或聽到了什麼,而客觀世界中當時並不存在引起他這種感覺的刺激物,那么,我們必須肯定,這個人的精神活動不正常了,他產生了幻覺。另外,一個人的思維內容脫離現實,或思維邏輯背離客觀事物的規定性時便形成妄想。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評價人的精神與行為的關鍵,我們稱它為統一性(或同一性)標準。人的精神或行為只要與外界環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第二,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原則。人類的精神活動雖然可以被分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確乎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係,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比如一個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述說自己內心的體驗。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有正常的精神與行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對痛苦的事做出快樂的反映,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稱為異常狀態。
第三,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每個人在自己長期的生活道路上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徵。這種人格特徵形成之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它總是以自己的相對穩定性來區別一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這種修改的相對穩定性出現問題,我們也要懷疑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出現異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作為區分心理活動正常與異常的標準之一。比如,一個用錢很仔細的人突然揮金如土,或者一個待人接物很熱情的人突然變得很冷淡,如果我們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發生如此改變的原因時,我們就可以說他的精神活動已經偏離了正常軌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