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虢國墓地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
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從1956年發現至今,探明各類遺址800餘處,出土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90年代發掘的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數量多、價值高和墓主人級別高,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又被評為 “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02年8月虢國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通過了IS0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8月又榮獲第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尋汗棄品陳列”。
虢國車馬坑,是1956年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在上村嶺發現的,由國家
黃河水庫考古隊發掘,經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科學院院長
郭沫若的建議,予以原地原狀保護。此坑為長方形,坑底南北長15米,東西寬3.82米,深4.1米,坑內保存有戰車5輛,戰馬10匹,由北向南排列。車為木質結構,獨轅雙輪,車上施漆,由車輪、車箱、車轅等部件組成,保存完整,形象清晰。每輛車的下邊壓有兩匹馬,馬頭朝北,排列整齊,系殺死後埋葬的。車箱底下還發現有狗的骨架。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歡連屑的銅車飾、銅馬飾及其它陪葬品。是在取得驚世發現的虢國貴旅墓葬群的中心區域建設起來的一座綜合性、全面展示虢國文化的博物館,由虢國春秋、虢國出土文物展、梁姬墓出土文物展、虢國車馬坑展幾個專題展館組成。
虢國貴族墓葬群總面積58萬平方米,在經文物部門鑽探的14萬平方米內,共有各種貴族墓葬142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9座,車馬坑12座,其它種類的祭祀坑50餘座。在已發掘清理的9座墓葬中,有國君墓2座,
太子墓1座,姬妃墓1座,車馬坑2座。共出土
銅、
鐵、玉、石、
金、危戶符棵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類文物17000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銅禮旋雅探器200餘件,大部分鑄有銘文。綴玉面罩被確認為春秋戰國“瞑目”的祖型。玉組串飾為漢代金縷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鐘是西周晚期墓葬發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組成的黃金帶飾為周代考古中所罕見。大量珍貴兵器,尤其是玉柄銅芯鐵劍的出土辨謎循,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它的發現將中國冶鐵的年代上溯了—個多世紀,堪稱“中華第一劍”。虢國貴族墓地的重大發現,對研究虢國乃至西周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紡織、古代戰爭等各個方面,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景點布局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總占地近15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展廳面積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全館按功能分為:門景廣場區、辦公輔助區、文物陳列區、遺址展示區和發展過渡區五個區域。
門景廣場區,位於館的北側,是博物館和沿黃愉棗森林公園的結合部,為觀眾提供停車、購票店嘗全汗、購物等綜合服務。正對廣場,是由716塊紅砂岩刻繪成的巨型浮雕作品《虢國車馬出征圖》,長57米,寬9.3米,反映了作為當時軍事強國——虢國軍隊東征西討的史實,使觀眾仿佛步入時光隧道,進入2800多年前的虢國,營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辦公輔助區,主要是館內工作人員的區域。集中行政管理、業務研究、文物保管、安全保衛等重要職能。
文物陳列區,即《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主要展出墓地出土的文物精品、
車馬坑遺址和重要墓葬遺址。分為《虢國春秋——虢國文化史》、《虢寶擷英——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車轔馬蕭——虢國車馬坑遺址》、《虢君覓蹤——虢季墓遺址》和《梁姬風韻——虢季夫人墓出土文物》五個展廳。
建館背景
1956年一1957年為配合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水庫水壩與市政建設,由文化部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上村嶺一帶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掘,共發掘虢國貴族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出土各類文物9197件。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是(M1052號)虢國太子墓。1959年7月20日郭沫若同志視察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同時,視察了正在發掘的M1727號車馬坑,建議將此坑於以原物、原狀、原地保護起來。他指出:“虢國墓地的考古發現很重要,為我們研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這段虢國歷史提供了有力依據。”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頒布該車馬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四次改建,並開始對中外重要客人開放。1986年2月正式定名為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1987年5月改名為三門峽虢國車馬坑博物館。隸屬三門峽市文教局領導,從1964年至1984年將原臨時保護棚。
陳列展覽
這裡保存的車馬坑與復原的兵、車、馬雕塑,已成為該館有代表性的基本陳列之一。車馬坑長15.3米、寬4.1米,距地表深4米。內有五輛車,十匹馬,兩隻狗骨架。車為木質結構,獨轅雙輪,車箱安放在車軸之上,後有缺口,車的排列自北向南,馬頭、車轅一律朝北,面向國君兆城區。院四周陳列著歷代碑碣石刻,其中“周召分界石柱”、“大唐孔子廟碑”、唐代“梵文尊勝真言經幢”、唐“佛頂尊勝波羅尼經幢”、唐“金剛般若波羅尼經幢”、唐“佛頂尊勝波羅密經幢”、“北周造像石刻”、唐“線刻華嚴三聖像”、明代“大理寺正卿崔儒秀碑誌”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館藏文物
館內收藏著西周晚期五鼎大夫的陪葬品以及1957年以來所收藏的1318件珍貴文物。共分:
青銅器、玉器、
石器、
陶器、
瓷器、古錢幣、書畫藝術等。其中主要藏品有:虢太子墓(M1052)出土寶石珠串飾、虢太子墓(M1052)出土青銅虢太子元徒戈、虢國貴族墓(M1706)出土五鼎、四簋、四鬲、郭沫若題三門峽詩八首。
門景廣場區,位於館的北側,是博物館和沿黃森林公園的結合部,為觀眾提供停車、購票、購物等綜合服務。正對廣場,是由716塊紅砂岩刻繪成的巨型浮雕作品《虢國車馬出征圖》,長57米,寬9.3米,反映了作為當時軍事強國——虢國軍隊東征西討的史實,使觀眾仿佛步入時光隧道,進入2800多年前的虢國,營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辦公輔助區,主要是館內工作人員的區域。集中行政管理、業務研究、文物保管、安全保衛等重要職能。
文物陳列區,即《虢國墓地遺址與文物陳列》,主要展出墓地出土的文物精品、
車馬坑遺址和重要墓葬遺址。分為《虢國春秋——虢國文化史》、《虢寶擷英——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車轔馬蕭——虢國車馬坑遺址》、《虢君覓蹤——虢季墓遺址》和《梁姬風韻——虢季夫人墓出土文物》五個展廳。
建館背景
1956年一1957年為配合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水庫水壩與市政建設,由文化部與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上村嶺一帶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掘,共發掘虢國貴族墓葬234座,車馬坑4座,出土各類文物9197件。具有代表性的墓葬是(M1052號)虢國太子墓。1959年7月20日郭沫若同志視察三門峽水利工程的同時,視察了正在發掘的M1727號車馬坑,建議將此坑於以原物、原狀、原地保護起來。他指出:“虢國墓地的考古發現很重要,為我們研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這段虢國歷史提供了有力依據。”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頒布該車馬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四次改建,並開始對中外重要客人開放。1986年2月正式定名為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1987年5月改名為三門峽虢國車馬坑博物館。隸屬三門峽市文教局領導,從1964年至1984年將原臨時保護棚。
陳列展覽
這裡保存的車馬坑與復原的兵、車、馬雕塑,已成為該館有代表性的基本陳列之一。車馬坑長15.3米、寬4.1米,距地表深4米。內有五輛車,十匹馬,兩隻狗骨架。車為木質結構,獨轅雙輪,車箱安放在車軸之上,後有缺口,車的排列自北向南,馬頭、車轅一律朝北,面向國君兆城區。院四周陳列著歷代碑碣石刻,其中“周召分界石柱”、“大唐孔子廟碑”、唐代“梵文尊勝真言經幢”、唐“佛頂尊勝波羅尼經幢”、唐“金剛般若波羅尼經幢”、唐“佛頂尊勝波羅密經幢”、“北周造像石刻”、唐“線刻華嚴三聖像”、明代“大理寺正卿崔儒秀碑誌”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館藏文物
館內收藏著西周晚期五鼎大夫的陪葬品以及1957年以來所收藏的1318件珍貴文物。共分:
青銅器、玉器、
石器、
陶器、
瓷器、古錢幣、書畫藝術等。其中主要藏品有:虢太子墓(M1052)出土寶石珠串飾、虢太子墓(M1052)出土青銅虢太子元徒戈、虢國貴族墓(M1706)出土五鼎、四簋、四鬲、郭沫若題三門峽詩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