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三門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隨著三門峽市區劃調整於1986年成立。所屬作家、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美術家、書法家、攝影家、民間文藝家、詩詞家、影視家等10個文藝家協會和雜文學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門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機構類別:聯合會
  • 機構地點:三門峽市
  • 成立時間:1986年
概況,單位優勢,重大活動,代表人物,獲獎情況,

概況

三門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在線上關編制7人,內設辦公室、創作聯絡部兩個科室和《洛神》編輯部(全供事業單位編制7人)、書畫院(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編制4人)、文藝服務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編制7人)。
轄區內共有二市三縣兩區,目前設立文聯的為靈寶市,陝縣、澠池縣。盧氏縣文聯和義馬市文聯於1992年機構調整時被取消,湖濱區和開發區尚未建立。義馬煤業集團、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總公司第十一工程局和三門峽水利樞紐局分別設立文協組織。
自1992年第一次文代會起,1998年9月和2003年12月又分別召開了第二次、第三次文代會。到2003年年底,全市各文藝家協會共有國家級會員23人、省級會員316人、市級會員1028人。
多年來,在三門峽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文聯認真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團體會員致力於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本著“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原則,深入生活、深入民眾。創作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每年都超額完成與市委簽訂的責任目標,每年出版六期的《洛神》雜誌深受民眾歡迎;享有“中華一絕”的靈寶皮影戲應邀赴法國巴黎演出162場,受到熱烈歡迎;堅持十年之久的“心連心”藝術團下鄉巡迴演出活動迄今已達300多場,觀眾50萬人次,得到社會廣泛讚譽。隨著形式多樣文藝活動的不斷開展,一大批文藝新人也不斷湧現。通過全市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文聯在贏得良好社會形象的同時,一個團結和諧、幹事創業的工作學習環境業已形成。

單位優勢

1.三門峽市地處豫西,連線晉、陝二省,黃河文化積澱非常豐厚。受其影響,民間文藝種類繁多,如靈寶剪紙、皮影、布製品、麵塑;陝縣的社火、高蹺、平垛、蛋雕;盧氏的根雕、民歌等,都因它的粗獷豪放而獨樹一幟。還有黃河第一壩、虢國車馬坑、函谷關、森林公園、豫西天井院、仰韶遺址等,隨著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必將對文化產業有良好的發展和帶動作用。
2.三門峽市雖然人口較少,但它是隨著1958年三門峽黃河大壩的興建而迅速崛起的一座新型移民性城市,全國各地當時為支援三門峽建設而留居的人口比例較大,所以各種文藝形式的傳播和流行都較為廣泛,這就對文藝工作者吸納我國各地區文藝品種精華極為有利,文藝創作的思路也較為寬廣。
3.三門峽市書法創作方面由於注重培養新人,同時每年組織的展評、交流活動較頻繁,所以近些年在全國、全省的一些賽事中獲獎的規格逐年升高。在以張高山、樊貴敏、王忠勇為代表的著名書法家的帶動下,民眾性書法創作活動非常活躍,很有潛力,發展勢頭良好,我市可望在今後幾年的書法創作中能有更好的成績。

重大活動

1.三門峽市“心連心”藝術團巡迴演出活動
1993年7月,三門峽市文聯組建了“心連心”藝術團,該團50個成員分別為各條戰線的文藝骨幹。慰問演出的對象為部隊、學校、革命老區、邊遠山區農村、重點建設工地以及城市居民小區等,為鬆散型組織。每年根據需要編排各種形式的文藝節目,不定期地進行巡迴演出。十年來,藝術團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走遍轄區的山山水水,巡迴演出達350場,觀眾50萬人次。“心連心”藝術團所到之處,民眾敲鑼打鼓、歡呼雀躍,觀眾最多的場次達兩萬人以上,而最少的場次則三五十人。民眾把“心連心”藝術團看做是黨和人民政府派下去的慰問團,他們在欣賞高品位文藝節目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政策法規和傳統道德教育。1997年中央十部委號召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時, “心連心”藝術團已通過藝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配合黨的中心工作方面更加趨於全面和成熟。 以至於在三門峽市城鄉一提起“心連心”藝術團,民眾便稱讚它是一支“文化尖兵”。通過十年來的辛勤努力,而今它已成為一種備受人們關注的文化現象,它的意義早已超出其演出本身。
通過“心連心”藝術團巡迴演出活動,一是更好地體現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方向;二是通過活動,充分發揮了黨和政府密切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三是通過藝術實踐,鍛鍊和提高了文藝隊伍的素質和藝術水準。
990年2月至5月,由市文聯主席白玉國率領的靈寶道情皮影藝術團赴法國巴黎訪問演出三個月,共演出164場,觀眾達5萬人次以上,為弘揚中國民族藝術,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演出期間,法國各新聞媒體、德國電視台以及《歐洲時報》中文版都作了大量的宣傳報導。法國觀眾盛讚靈寶皮影戲為中國民間藝術瑰寶,品味黃河文化的濃重氣息使他們對中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3.黃河金三角文藝聯誼活動
自1986年區劃調整以後,位於晉、陝、豫三省交匯處的運城市、渭南市、三門峽市三地市之間每年一次的文藝聯誼活動至今從未間斷。三地市之間的文藝工作者通過各藝術門類的交流、研討、展演等活動,相互切磋技藝,不斷提高水準,使黃河金三角地區的文藝繁榮發展有了一個厚重的載體。18年來,具有濃郁西部風格和題材的各類藝術佳作不斷湧現,進而也帶動了藝術人才的發現與培養。在三地市政府舉辦的重大節慶活動中,也都分別展示了藝術家們的風采,這對三地市之間經濟發展互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代表人物

1.文學
李清聯 又名馬遵生,男,1934年出生於河南省沁陽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香港銀河出版社特約編審。曾任河南省文聯委員、河南作家協會理事、三門峽市文聯副主席。主要從事詩歌、散文寫作及編輯業務,發表各類作品1000餘篇,出版《李清聯短詩選》(中英文對照本),《我們沸騰的工廠》等專著5部,部分作品被選入《朗誦詩選》、《中國三十年詩選》等多種選本並翻譯成英、德、日文。《短詩三首》獲河南省優秀文藝作品獎,詩集《綠雲彩》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頒發的首屆龍文化金獎。編輯的作品有長篇歷史小說《沙陀帝王傳》,長篇小說《西部壯歌》,詩集《雪浴》、《內陸河》等30多種,其文化事跡被載入《中國文學家辭典》、《中國作家大辭典》、《詩學大辭典》等1 2.種辭書、辭典。
趙團欣 男,1956年3月出生,河南宜陽縣人,漢族,中共黨員,現任三門峽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洛神》雜誌主編、河南省文聯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理事。自1979年發表小說處女作以來,已有近200萬字的小說作品在全國報刊公開發表,其中《啊,黑犍子……》被《小說月報》選載,後又被多家大型圖書收錄,小說《鳥王》獲江蘇省國際青年節“金鴿獎”,另有小說被改編為電視劇,有的被改編為廣播劇,多篇被《小小說選刊》、 《微型小說選刊》選載,2000年被省委宣傳部授予省“十佳文化名人”稱號,2001年被省文聯授予“河南省文聯繫統先進工作者”,已出版小說集《白魚》。
劉安璋 男,生於1940年10月,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大營村人,大專文化。1972年參加工作後,先後擔任陝縣劇目工作組副組長,縣劇團領導成員、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化局局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教委主任、縣人大常委會財經委主任。自幼酷愛文學,青年時就從事業餘文藝創作,在省、地、縣級刊物上發表各種作品100餘篇,1965年光榮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業餘文學創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獎勵。後來在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創作有各種體裁的作品2000餘篇,在國家、省、地、市、縣報刊上發表和排演,同時參加了《陝縣誌》、《陝縣文化志》、《陝縣土地誌》、《陝縣戲曲志》、《陝縣大營村志》、《陝縣曲藝志》、《陝縣民間文學集成》等的編寫,擔任過《陝州報》、《三門峽文化報》的副主編,還被吸收為河南省戲曲學會、省群文學會、三門峽市詩詞學會會員;曾被推選為三門峽市群文學會,三門峽詩詞學會副會長。2000年退休後,又擔任第二屆《陝縣誌》總編。歷年來,在國家、省、市報刊發表數百篇文章,編著出版有《崤陵芳華》一書,2003年擔任《甘棠苑》一書主編。
兀好民 男,1953年10月生。陝縣原店村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三門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陝縣文聯主席、三門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發表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共300餘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紅指甲黑指甲》、《花事以外》、《兀好民小說集》等,作品先後獲“芳草”文學獎、中外文學作品大展一等獎、全國青年佳作、北方六省一市文學獎、河南報刊優秀作品獎等。全國數十家報刊撰文評論他的文學作品。
孫振軍 男,1963年11月出生。1980年入伍,榮立三等功兩次。1986年復員後,先後在洛陽地區廣播電視局、三門峽人民廣播電台、三門峽廣播電視報從事新聞工作,曾被授予河南省優秀記者稱號,其作品多次獲得省級和國家級政府大獎,被評為市級勞動模範和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三門峽第四屆人大代表。1997年至今,任《三門峽廣播電視報》總編輯,2000年11月,被推選為三門峽市雜文學會會長。孫振軍同志的雜文創作始於1995年在《三門峽廣播電視報》上開闢的雜文專欄《孫氏摸象》。幾年來,孫振軍先後撰寫了近200篇雜文,這些雜文由於針砭時弊、一針見血、文筆犀利、一語中的,因此贏得了讀者的共鳴和同行的廣泛認同,其中有近百篇佳作先後被《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羊城晚報》、《雜文月刊》、《雜文報》等國內各大媒體轉載。
茹秋明 男,1962年生,河南澠池人,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洛陽師專中文系。曾任高中語文教師,後調縣文聯從事文藝創作,1995年任縣文聯主席,加入河南作家協會。期間有各類文學作品百餘篇(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似水流年》、主編報告文學集《仰韶之光》(省“五個一工程獎”三等獎)、電視劇《仰韶情》、廣播劇《希望的田野》(三門峽市“五個一工程獎”二等獎)等,2001年調任澠池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兼政研室主任。2002年任澠池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至今。2003年防“非典”期間,被省委表彰為“河南省防非工作優秀黨員領導幹部”。
張志玉 1940年6月生。1966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1975年起,先後任靈寶市電影公司、文化館黨支部副書記,文化館副主任,市劇目組長。1984年任靈寶市文化局副局長,1985年任靈寶市文聯副主席,1986年任主席,1995年任靈寶晚報社黨支部書記、總編輯。曾多屆任靈寶市人大代表、政協常委、三門峽市人大代表。5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以詩、民歌、劇目為主,先後在《河南日報》、《文匯報》、《奔流》、《詩刊》、《人民文學》等60餘家報刊上發表作品近千首(篇),作品入選《河南民歌選》、《河南三十年優秀詩歌選》等多種選本。著有詩集《天籟足音》,劇本《社花》、《追蛋》等。作品先後獲《洛神》文學獎,《河南農民報》、 《河南日報》等一、二、三等獎。其中詩《賣香椿》獲河南省優秀文學作品獎。現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三門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多次被評為三門峽市、河南省優秀文藝工作者。
楊凡 女,中共黨員。1955年出生,河南省靈寶川口鄉人,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三門峽市文聯副編審、《洛神》編輯部主任。三門峽市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三門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河南省電影電視家協會理事,三門峽電影電視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湖濱區八屆人大代表。自1983年發表處女作以來筆耕不止,先後在《河南日報》、《大河報》、《婦女生活》、 《活著》、《時代青年》、《河南青年》、《奔流》及省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小說、散文、劇本、報告文學等作品數十萬字,其中獲國家級獎l次,省級獎兩次。多次獲三門峽市文聯先進個人,河南省文聯先進個人。供職的《洛神》雜誌多次獲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的獎勵,獲河南省文聯先進集體稱號。
2.戲劇
張新秋 男,1933年出生,河南省開封市人,中共黨員。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部隊歷任文工團員、文化教員、炮校教師等職。轉業到地方後歷任陝縣文化局副局長、文聯主席、三門峽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學學會會員。從事戲劇創作50年,創作話劇、戲曲、電視劇數十部。其中11部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20部作品被搬上舞台或螢屏。曾獲國家、省級各類獎勵9次。其代表作有:《粉黛冤家》晉京演出並在《劇本》月刊發表;《風流才子》獲第3屆“文華新劇目獎”、文化部金三角戲劇會演一等獎,河南省十年藝術成果獎;《縣長的家政》獲文化部全國蒲劇會演金獎。其作品曾有豫劇、京劇、呂劇、評劇、瓊劇、川劇等近二十個劇種在北京、天津、台灣、香港等全國二十多個省市上演。並在《文藝報》等國家級或省級報刊上發表其他形式的作品多篇。
姚夢松 男,漢族,生於1952年,曾任河南省澠池縣劇目創作組組長、文化館館長,三門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省戲劇家協會理事。1986年從事戲劇創作,曾創作大型現代戲《一男半女》、《不是冤家不碰頭》、《山村風流事》、《果山戀情》、《遠山鐘聲》,大型歷史劇《深宮血案》、《曹氏兄弟》,大型神話劇《三土地與三公主》、《月魂》及小戲小品23個等。參加省、市戲劇大賽並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另外,他主編的《澠池縣文化志》、《澠池縣曲藝志》、《澠池縣戲曲志》也多次獲省文化廳獎勵。
張懷奇 男,漢族,1944年3月出生,河南省陝縣人,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藝術創作中心特約導演、三門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三門峽市文化局藝術科科長,他九歲從藝、十歲登台。196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河南省戲曲學校表演專業。1961年至1985年他在三門峽市豫劇團工作期間,曾先後在20多部劇中擔任主角,在我省戲劇界有一定的影響,任市豫劇團團長、藝委會主任、導演多年。從70年代開始,他步入導演工作,頗有建樹。歷年來,先後導演了50餘部劇目,在報刊發表導演闡述文章數篇。多次榮獲國家、省級的表彰,他導演的一批優秀劇(節)目走出河南,蜚聲全國,三次應邀晉京演出,有的被錄成電視在國內外多次播放,還被聘請到台灣導演新劇目。先後當選為市青聯常委,湖濱區第四、五屆人大代表,三門峽市一屆人大代表。1998年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授予“三門峽市十佳文藝工作者”稱號,1999年市政府授予“三門峽市勞動模範”稱號。
史茹 女,生於1969年2月3日,河南省駐馬店正陽縣人,本科文化,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學會會員、國家二級演員、湖濱區政協委員、三門峽市人大代表,現在三門峽市豫劇團工作。1991年於洛陽文化藝術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三門峽市豫劇團工作。1998年7月到河南大學聲樂系學習兩年。1997年以來先後獲河南省第六、七、八屆戲劇大賽表演一、二等獎,“香玉杯”獲得者、青年戲曲演員大賽二等獎。參加演出的大型現代戲《試夫》獲國家文化部“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她主演的折子戲《失子驚瘋》、《活捉三郎》被中央電視台錄製經常播放,大型古裝戲《清風亭》被河南文化音像出版社錄製成光碟。1998年被授予三門峽市“三八紅旗手”。
王建業 男,生於1949年2月,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曲學會會員,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員。三門峽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靈寶市劇目工作室二級編劇,三門峽市級勞動模範,靈寶市政協第九屆、十屆委員。創作的現代、古代題材包括蒲劇、眉戶、豫劇、曲劇、揚高、話劇、廣播劇等劇種的大小劇本中,有50多個由省、地、縣級專業藝術團體和鄉村業餘劇團上演,還創作歌曲數十首。先後獲國家級獎2個,省級一等獎和金獎3個,省級二等獎9 個及多個省級三等獎,在中央和省級電台、電視台播放作品約20個。代表作大戲《老縣長說媒》、小戲《追首長》、歌曲《盪鞦韆》等。現已成為靈寶市各類大型文藝演出活動的核心策劃、編導、撰稿、創作、組織人之一。
3.音樂
焦光民 男,1940年7月15日生於靈寶市馮佐村,畢業於鄭州藝術學院。歷任陝縣文藝宣傳隊業務負責人、豫劇團副團長、蒲劇團團長、戲校黨支部書記、文化局副局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化局局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南省音協理事,曾任三門峽市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從事音樂工作40餘年,創作歌曲200餘首,在省以上媒體發表、播放,有20餘首獲獎。另有《剪花花》由大營兒童文化團赴京匯報演出。在劇團戲校工作20年,培養演員、伴奏員等各類藝術人才300餘名。在文化局曾參與組織編寫《陝縣文化志》、《陝縣戲曲志》、《陝縣曲藝志》、《揚高戲音樂初探》在省戲劇專輯上發表。1990、1991年參與組織陝縣參加全國民眾歌詠大賽並獲大獎,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與頒獎,本人兩次獲先進個人獎。現主要致力於鋼琴教學,所教的學生在省市鋼琴比賽中多次獲獎,1991年被省音協評為優秀鋼琴教師。歷年來,不少學生考入省內外各類藝術院校或已成為國家、省、市、縣的文藝骨幹。
南振民 男,漢族,1958年生於河南省靈寶市,音樂本科文化。現就職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文聯,任創作聯絡部副主任,三門峽市文聯委員。自六歲起,他就開始學習音樂,曾在專業文藝團體擔任小號、圓號、二胡演奏員,1986年調入河南省陝縣文化館工作,歷任音樂專乾、文藝部主任、副館長等職,2002年調三門峽市文聯工作。多年來,他創作了各種題材和類別的音樂作品(如歌曲、器樂曲、舞蹈音樂、音樂論文等)共400多件,有近200件在各種演出活動中被使用,有40多件在省級以上的音樂比賽中獲獎,並多次獲得大獎。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三門峽市音樂家協會主席。
楊善式 1948年11月生。1992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專業。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三門峽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靈寶市文化館副館員。他長期在地方文藝團體和文化館從事音樂創作、民間音樂收集整理等工作,歌曲作品曾在國家與省級刊物發表並獲獎,先後兩次被評為省民歌、民器集成先進工作者。1990年開始音樂學術研究,1998年確立以傳統宮調理論與樂學規律研究為方向,已在國家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30多萬字。主要論文有《關於“同均三宮”的論證問題》、《苦音研究: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理論課題》、《調式辨別的根本依據——樂學規律性》、《西北苦音與音樂文化交流》、《傳統實踐與“同均三宮”》、《黎英海的民族調式研究》、《解決“同均三宮”問題,推動我國音樂學術的創新發展》等。著名音樂學家、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應時先生評價:“這些論文體現了作者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修養,篇篇都是佳作。將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理論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書法
張高山 男,1955年出生,河南靈寶人,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現為中國書協會員、河南省書協常務理事,河南省書協篆刻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三門峽市書協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其作品曾入選:首屆國際篆刻藝術展覽,中韓國際書法交流展,中國國際篆刻交流展,第五、六屆全國書展,第四、五、六屆全國中青書展,第一、二、三屆全國楹聯展,第二、四屆全國篆刻展。《中南海珍藏書法集》、《中國書法全集》作品被國內外十餘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在北京、江西、常德、開封、泰山等多家石碑林有作品刻石。曾在《書法》等幾十種專業報刊發表論文、書法、篆刻作品。作品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提名獎,第三屆全國楹聯展銅獎。 ’95華人書法大賽銀獎,“奧斯卡”杯全國書法大賽金獎。
樊貴敏 男,1956年出生,河南輝縣人。1986年河北大學專科畢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三門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20餘年來,樊貴敏先生筆耕不輟,潛心研究書法藝術,其作品以章草見長。近年來作品先後入選全國六屆、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七屆、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屆行草書大展。作品曾獲中央三十部委聯合大展一等獎、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中華文化精粹博覽會大獎賽一等獎、八卦杯國際書畫大賽一等獎、第三屆國際金鵝獎書畫大賽銀獎。作品曾在日本、韓國、美國等地展出,其名錄被收入《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
王忠勇 男,1972年出生,陝縣人,大專文化,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法家、三門峽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民盟盟員。書法作品曾入選第七屆全國中青年書展,第七屆全國書展,第二、三屆全國楹聯展,第二屆全國正書展,首屆全國扇面書法展,西泠印社首屆國際書展,世界華人書畫展。曾獲第七屆全國書展全國獎,第三屆全國楹聯展金獎,世界華人書畫展銅獎。
5.攝影
賈鐵 男,主任記者,漢族,1938年8月出生,河南省欒川縣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欒川高中。歷任欒川縣委宣傳部、洛陽地委宣傳部新聞攝影專乾,《豫西日報》、《三門峽日報》編委、黨委委員、攝影部主任,三門峽市文聯委員,攝影家協會主席,國家、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新聞攝影學會會員。1980年以來,從事攝協的組織工作,撰寫《攝影基礎知識講座》教材3萬多字,主辦地、市級攝影藝術展覽8次,展出作品700餘幅(組),組織攝影作者異地學習創作80餘次,培養了一批攝影工作者。在地、市以上報刊發表新聞、藝術照片3200餘幅(組),有200幅作品參加地、市以上影展和攝影比賽,50多幅作品獲獎,並在省級以上專業雜誌發表論文多篇。業績被錄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攝影家全集》、《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報界知名編輯記者詞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多部辭書。
馬合福 男,1949年10月出生,原籍河南武陟縣人,1986年轉業到中共三門峽市委宣傳部,歷任助理調研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三門峽市攝影家協會主席。1976年在部隊工作期間,開始發表攝影作品,先後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日報》、《人民畫報》、《民族畫報》、《河南畫報》等報刊發表作品2000餘幅,並多次獲獎。1988年以來,多次舉辦個人攝影作品展覽,其白天鵝攝影藝術展覽,在三門峽市展出3次,並於2002年1月到省會鄭州展出,還編輯出版了《三門峽畫冊》三部,白天鵝掛曆一幅,三門峽風光白天鵝明信片一套。2002年4月,其個人專著《仙客麗影——三門峽白天鵝》大型畫冊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並獲河南省第三屆文學藝術優秀作品獎,受到省政府的嘉獎。
6.美術
張海信 男,1938年3月生,山東菏澤人,副研究館員。歷任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花鳥畫研究會理事、河南省文化館學會理事、三門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陝縣文化館館長等職。少年時代受母親剪紙花的影響,開始走上繪畫藝術的道路。50年代末中師畢業留校任教,並被著名畫家賀志伊教授收為入室弟子達5年之久。後入河南省文化廳美術研習班和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深造。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深圳紅荔書畫館及加拿大、溫哥華、日本三重縣、越南等國內外參加美術大展並多次獲獎。百餘幅作品被中外美術館和友好人士收藏。作品和傳略被收入《河南文苑英華·美術卷》、《山東書畫家》、 《中國現代牡丹畫精品集》、《河南書畫名人錄》等大型書典。1996年被中國現代文學會授予國際文化交流獎和銅獎藝術家稱號。

獲獎情況

王紅雲的獨唱《高天上的流雲》1991年獲中國音協、團中央宣傳部舉辦的“中華大家唱”優秀獎。
李犀牛獲1997年文化部舉辦的“龍脈杯”全國書畫賽優秀獎。
王忠勇、張高山分別獲1999年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三屆楹聯書法大賽金獎、銅獎。
王忠勇2000年獲中國書協舉辦的第八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覽三等獎。
史茹、韓孝枝2003年分別獲中國劇協、省宣傳部、省文化廳舉辦的中國紅梅獎大獎。
張高山2000年獲中國書協首屆蘭亭獎提名獎。
王忠勇在中國書協七屆全國展獲獎。
南振民在2001年省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歌曲中獲獎。
茹秋明的報告文學集《仰韶之光》獲1997年省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三等獎。
姚夢松的戲劇《果山戀情》、《白雲深處》、《紅杏樹》、《豆芽夫妻》分獲1997年、1999年、2001年、2001年省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