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馬尾繡

三都水族馬尾繡

三都水族馬尾繡,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水族婦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她們將自然萬物和民俗事象經過想像加工後,反映在馬尾繡工藝上,繡品上的花鳥蟲魚造型別致,頗富民族韻味和藝術效果。

2016年11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三都水族馬尾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都水族馬尾繡
  • 產地名稱: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色彩艷麗、光澤柔和,繡紋緻密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6年第112號
  • 批准時間:2016年11月0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工藝特色,製作流程,品種分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獨有的以馬尾作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與方法。取馬尾3—4根作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以此作為預製繡花線,然後按照傳統刺繡紋樣或剪紙紋樣,將這種預製繡花線盤繡在花紋的輪廓上,再用7彩絲線編製成的扁形彩線,添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其餘部分按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進行。一件繡品一般需要經過52道工序。採用這種工藝製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而誇張。
這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腐敗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外圍絲線光澤。馬尾繡還有另一奇特之處,就是繡品上綴有銅飾。銅飾形狀做成古代錢幣的樣子,直徑只有黃豆大小,以紅線穿貼於馬尾繡片裡,如星星點點的小花,除了做裝飾外,水族還認為銅有驅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會,銅是鑄幣之物,一些朝代嚴禁民間鑄銅,而水族的馬尾繡里卻有銅飾。這又是體現馬尾有價值的一個地方。
三都水族馬尾繡
三都水族馬尾繡

工藝特色

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繡和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藝也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於背帶等繡品。馬尾秀流傳於水族地區的這一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基礎,藝術造型豐富多彩。水族刺繡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及螺形繡等。
水族刺繡十分豐富,不同地區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獷與精細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長。刺繡工藝有挑花、繡花、補花等,針法有馬尾繡、平繡、十字、打籽、亂針刺。但總體而言,水族“馬尾繡”(有的民族也稱為釘線繡),是水族刺繡中運用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一種刺繡,其工藝精湛,立體感、藝術感強。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繡有“馬尾繡”,尤其婦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帶,穿的繡花鞋,充分體現了水族“馬尾繡”的藝術價值,具有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格,展現了水族婦女嫻熟的刺繡技藝。
馬尾繡工藝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及翹尖繡花鞋(水語稱為“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傑作製品是馬尾繡背帶,上半部為主體部位,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以絲線在彩色鍛料底子上平繡出有嚴格數序規律的幾何圖案。下半部與主體部位相呼應,也繡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製作一件背帶,一般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
馬尾繡工藝十分複雜,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製作流程

製作技藝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繡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水族馬尾繡工藝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方法:
1、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
2、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
3、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4、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製作方法
馬尾繡的製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線繡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製作工序
其製作工序繁瑣複雜,可分為六大步驟:
⑴製作馬尾線。即用絲線(多數以白色為主)將二至三根馬尾繞裹起來,做成馬尾線,完整的一幅背帶大約需要馬尾線20—30米。
⑵固定框架圖案。用一顆大針將馬尾線穿好,再用另一顆稍小的針穿上同色絲錢,一邊用穿有絲線的小針專門將圖案固定在布面,很像繪畫起初的勾勒線法。
⑶“填心”。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⑷“鑲邊”。用橙色和墨綠色絲線在四周挑成“花椒顆”的鑲邊圖案。
⑸訂“金錢”。在繡品空隙處訂上閃亮的小銅片以增加繡品亮度(民間有安裝銅錢狀小銅片以辟邪的說法)。
⑹“裝訂”。為了方便操作,便將繡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後,再用針線將它們按次序訂在一起。
六大工序完工後,一件完整的馬尾繡工藝品就做成了。黑、紅、綠、黃、白幾種顏色對比,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

品種分類

馬尾繡的“歹結”背帶
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繡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誌。馬尾繡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繡片組成,周圍框線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繡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繡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繡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繡花的完整藝術品。製作這樣一件“歹結”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製作“歹結”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製好的馬尾繡線盤刺繡,綜合運用結繡、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馬尾繡”背孩帶
實際上是一塊刺繡華麗的“T”形“帘子”,上端兩邊有帶,“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的突出特點就是不用剪紙圖案做底樣,只憑經驗完成。首先將兩三根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馬尾毛還細的絲線(把絲線剖拆成絲來用的)纏裹成“馬尾線”,然後刺繡者憑著自己的想像,用彩色“馬尾線”在背孩帶上鑲拼成各種幾何圖案和花草鳥雀圖案骨架(圖案主要是極富彈力的牛角花、水車紋、花椒紋、回紋、斜紋、方格紋、魚骨紋),再用針穿上白線將圖案固定。最後用結線繡和螺線繡將圖案骨架填滿,謂之“補花”,再綴上閃亮發光的“金線”,於是便構成一幅結構完整、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縝密精緻、豪華富貴的美麗畫面。黑、紅、黃、白幾色對比,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背孩帶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結實耐用,是母親給女兒準備的最好嫁妝。一件馬尾繡衣服往往要耗費一個婦女數年甚至十多年時間,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紅功底的標準。
“馬尾繡”繡花鞋
是一種翹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製作方法是在鞋幫上先用彩色絲線刺繡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繡的方法,用絲線纏馬尾,捲曲成各種幾何形圖案拼鑲在鞋幫上,然後邊緣鑲補。其工藝十分複雜,但刺繡出的圖案立體性強,精美別致,堪稱精美的工藝品。所以水族婦女也多在莊重場合或走親戚時才穿,配上豆漿印染的藍布上衣、百褶裙和銀胸飾,顯得十分典雅華貴。

產地環境

三都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轄區土地總面積237620.16公頃,境內中小河流屬珠江流域柳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42條,河流總長度906.6千米,河網密度0.38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23.17億立方米。
三都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夏長冬短,春秋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由於地形、地勢、地貌、海拔高度的複雜影響,形成了三都氣候在地域上的差異,全縣分為溫熱、溫暖、溫和三個氣候區域。年平均氣溫為18.2℃,年平均降水量1326.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131.4小時,年平均無霜期316天。
複雜獨特的山地地理,豐富的植物飼料供給,適宜的氣候條件,使三都畜牧業有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為馬尾繡提供了充足的生產原料。
三都水族馬尾繡
三都水族馬尾繡

歷史淵源

關於水族馬尾繡的溯源,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但這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只能從水族的節日習俗里窺見一斑。
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養馬賽馬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在這其中,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
隨著時代變遷,馬尾繡藝術也在變化。兩條背帶主色調發生了變化,解放前的背帶色調主黃色。與封建社會以黃色為高貴相關聯,解放後的背帶色調主紅,與現代人們以紅色為吉利的觀念相同。
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現代馬尾繡的工藝製品質量下降,人們已很少願意使用,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搶救、保護、傳承馬尾繡技法、保護文化的延續性、提供文化研究的材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產情況

2013年,三都水族馬尾繡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產品榮譽

2006年6月,馬尾繡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11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三都水族馬尾繡”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三都水族馬尾繡
三都水族馬尾繡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三都水族馬尾繡產地範圍為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染料質量要求
當地生長的藍靛、板栗根、黃姜等適宜馬尾繡製作的植物染料。
二、馬尾質量要求
選當地馬齡在3—15年的馬尾,長度在20厘米—70厘米,馬尾柔軟、光滑,有韌性。
三、設計要求
以水族文化常見符號元素為基礎,進行意向性、抽象性的藝術構圖及設計。
四、工藝要求
1.工藝流程:
馬尾線製作→定圖→填芯→鑲邊→訂金錢(選擇)→合成→成品。
2.流程技術:
(1)馬尾線製作:手工將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鬆緊適度即可。
(2)定圖:馬尾線穿大針,同色絲線穿小針,將馬尾線按設計圖案鑲在底面上,同時用同色絲線纏繞馬尾線將其固定在底面上。
(3)填芯:多色絲線在圖案空隙區域補圖。
(4)鑲邊:多色絲線在圖樣四周挑花裝飾。
(5)訂金錢:根據需要,在繡面訂上合適的小銅片。
(6)合成:用顏色相近的絲線將繡品依序裝訂。
五、質量特色
1.感官指標
色彩艷麗、飽和度高,對比和諧,光澤柔和,繡紋緻密,浮雕立體感強,極具水族文化特色,耐磨、耐牽拉,長時間不褪色。
2.理化指標
馬尾使用率不低於15%。
六、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三都水族馬尾繡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三都水族自治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三都水族馬尾繡的檢測機構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歷史文化

馬尾繡繡品的影響
馬尾繡繡品在水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深遠影響。馬尾繡背帶、馬尾繡尖角鞋、馬尾繡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禮儀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義。如水族女子出嫁後,生育第一個孩子時,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銀佛童帽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是外婆(或舅母)探視外甥的必備禮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後生育第一孩時,母子才能享受此殊榮。此後,該女子不管生育多少個孩子(在舊社會不執行計畫生育,女人能生多少便生多少),娘家都不會再送馬尾繡背帶,先前送的馬尾繡背帶便一直背孩子們都長大成人(背帶完成使命後如果還完好結實,就會成為該戶人家的“子孫背帶”)。一般來說,每個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馬尾繡背帶,就算婚姻變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會再送。這種做法,一是因為馬尾繡背帶製作工序繁雜、價格昂貴、經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兒從一而終,婚姻穩固,幸福美滿。三是母親對自己女兒及她的孩子們的良好願望。孩子是希望,是未來,母親希望女兒多子多福。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送去馬尾繡背帶和銀佛童帽,代表富貴吉祥,希望外甥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