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邁村

三邁村

三邁村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勐宋鄉,地處勐宋鄉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0.00 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36公里。東鄰景洪市,南鄰曼金村委會 ,西鄰曼邁村委會,北鄰糯有村委會。轄朝山寨、石頭寨、椰嗎等19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58.73平方公里,海拔 1,693.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1,500.0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橡膠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邁村
  • 耕地面積:3,242.00 畝
  • 位置: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勐宋鄉
  • 地理環境:種植茶葉、橡膠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42.00 畝(其中:田1,585.00 畝,地 1,657.00 畝),人均耕地 1.45畝,主要種植糧食、茶葉、橡膠 等作物;擁有林地 53,570.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泡果、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11.00 畝,其中荒山荒地 30,523.50 畝,其他面積 648.00 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24戶通自來水,有524戶通電,有2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5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45戶(分別占總數的88.95%和86.24%)。
三邁村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擁有農用運輸車1輛,拖拉機 314輛,機車39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95.00 畝,有效灌溉率為39.9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821.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2 戶;全村有1 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6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8萬元,占總收入的28.57%;畜牧業收入99萬元,占總收入的11.4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80頭,肉牛61頭,肉羊0頭,雞、鴨、鵝3431隻);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32.83%;第二、三產業收入171萬元,占總收入的19.7%;工資性收入27萬元,占總收入的3.11%。農民人均純收入23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人(占勞動力的3.89%),在省內務工36人,到省外務工3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24戶,共鄉村人口2306人,其中男性1173人,女性1133人。其中農業人口2235人,勞動力1170人。該村以哈伲族為主(是哈伲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1597人,拉祜族183人,其他民族6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10人,參合率91.5%;享受低保156人,五保戶156。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42戶,占農戶總數的46.18%。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944.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10 人,在校學生192人,距離鄉中學20.00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7人,其中小學生169人,中學生108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達100%。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505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9,445.19 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 385.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295800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 1740元(勞均10元)。年末集體總收入5萬元,有固定資產 89.3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6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策法規、村規約、村集體財務收支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3人,少數民族黨員57人,其中男黨員51人、女黨員12人。該村黨支部2002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0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8人。該村團總支1999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人文地理

該村現有農戶535戶,共鄉村人口2316人,其中男性1181人,女性1135人。其中農業人口2316人,勞動力1223人。該村以哈伲族為主(是哈伲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1602人,拉祜族 69人,其他民族645人。
節日
哈尼族節慶活動大多與宗教祭祀活動融為一體,較為隆重的節日有嘎湯帕、耶苦扎和合夕扎。
嘎湯帕節是愛尼族慶祝新年來臨的節日,意為"萬物更新"或"思念祖先"。傳統的嘎湯帕節各地時間不一,1987年7月,州六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決定,將"嘎湯帕"節定為哈尼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統一定為三天即從公曆一月二日至四日。從前的"嘎湯帕"節,各家各戶殺雞宰豬、春滋把以祭祀祖先,置辦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同斟共飲慶賀新年。青年男女穿戴一新,邀約上山采鮮花、摘野果,相對對歌,盡情娛樂。節日期間還開展打陀螺、盪鞦韆等活動。"嘎湯帕"節是一家人團圓的節日。從1987年正式定為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後,"嘎湯帕"節比往昔莊嚴,活動內容更健康、更豐富多彩。
“耶苦扎”,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滅蟲英雄阿培明耶而定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六月屬牛的日子舉行。活動內容主要是盪鞦韆、唱歌跳舞等,宗旨是祈求五穀車登。舉慶之時,除殺豬宰牛、春核把宴請親朋外,更重要的是搭架鞦韆,開展盪鞦韆活動。從前的盪鞦韆活動,由"追瑪"主持舉行儀式,他將三片紅泡果樹葉、三片紅毛樹葉、三片山茅草鋪在鞦韆板上盪上三個來回,然後自己再登上鞦韆板象徵性的盪一盪,再一手端酒、一手握鞦韆繩誦念祭詞,並唱歌祝福人們快樂平安。接著讓大家盪鞦韆。圍觀的人邊看邊唱,盪鞦韆者則暗暗展開競寨。夜晚,明月升起,男女青年便雲集在寨場上跳咚吧喳舞、竹筒舞或即興對歌,歡度節日。眨。哈夕扎,意為過新米節。節期在每年金風送爽、稻翻金睡浪的秋收之初。屆時,"追瑪"首先把自家地里的黃谷收回少睦許,碾米做飯,置辦酒席請本寨鄉親嘗新米飯。席間人們只是峨象徵性地吃點飯,然後唱歌頌揚"追瑪"。睡在"追瑪"家嘗過新以後,各家各戶也要做新米飯,備置酒席歡度新米節。 舉行過"哈夕扎,,嘗新活動後,人們便正式投人秋收,開始收割。現節日期間也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服飾
愛尼族喜穿黑色或藏青色土布衣服。勇孔穿寬鬆的無領右枉短衣,下著寬腰褲上世嫌孩兩石大銀片作飾品,以自織的黑布纏頭舊時老任墨手迷春在頭項正中蓄上撮長發,編成髮辮纏繞於頂。愛尼男子成家之後,逐漸取下所戴銀飾品,傳給兒子佩戴。女子服飾複雜,較多地保持著民族特色,多穿無領右襟元福上衣,下穿及膝的百褶短裙。頭戴圓帽,胸掛成串銀飾,腳裹護腿,附加飾物多樣如珠貝、彩羽、彩鱷,女手帽飾、衣飾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少兒時期開始戴有少許銀幣的圓帽,五歲以後鑲紅布、藍布豎條,綴有帽繃;進人青年時期,頭飾一種特別的竹圈帽。這種帽後腦部位裝有一個圓竹筒,用黑布襯裡,帽子前沿兩側分別裝有十八顆圓形銀泡,周圍有許多珠串、級著用絲線或彩色雞毛編成的穗子,帽繩由耳後拉至下額打結,打結處掛彩續或花串。成丁後的青年姑娘要佩戴鑲滿銀泡、銀牌的束胸布,穿後擺並袖口繡有精美圖案的上衣,腰間系兩條繡著彩色圖案的飄帶,腿上裹著繡有幾何形圖案的綁腿,掛一隻綴著彩穗、珠申的翱挎包。 姑娘的這種裝束,一直保持到壯年,進人晚年後,帽飾、胸飾及 其它飾物逐漸減少,穿一身無飾品的黑色衣裙,朴索的穿著襯托出穩重老成。
飲食
愛尼族日食三餐,主食稻米,輔以玉米和薯類。逢年過節喜食福米檢把。愛尼族進餐,無客人時家人同桌共坐,有客人來訪,按傳統習俗,只有男人與客人同桌進餐,婦女一般不陪(在女室重新設席就餐)。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一方為首,由長者坐。在男室進餐,首席由男性長者坐;在女室用餐,首席由女性長者來坐。
建築
哈尼族一般選擇在半山向陽、開闊的山樑上建寨立業,最大的村寨不過200多戶,小的則數戶,其中以數十戶的村寨居多。以大村小村相互交錯,相隔一兩里或三五里路程為其村落分布特點,並以崎嶇山路和林中小徑相通連,呈現星羅棋布的村落格局。村寨後面多為鬱鬱蔥蔥的灌木或喬木叢林,房前屋後闢作菜園,或種植棕櫚、竹、梨、李、桃、柿、藍靛、核桃等樹木。村寨兩側和整個下半山布滿層層梯田,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穿插其間,風光旎麗,景象萬千。

新農村建設

三邁村委會積極回響省、州、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積極組織各村民小組的幹部、民眾自覺參與美化村莊、綠化家園、發展田園經濟。該村的石頭寨、南奔老寨、嘎角寨等村民小組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在省人大的扶持下,石頭寨村民小組修建了一條長415米、寬3.5米的雙面光水溝和花台的衛生路,資金和水泥共投入13萬元,同時還修建了一條長7公里,寬5.5米的沙石路,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出行的條件。並帶動了其他村組,也相繼建設出各具特色的新村莊。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近年來由於水源頭生態林的破壞,造成水源枯竭,人畜飲水總是日益突出,村寨集體經濟實口薄弱;入村寨道路不便,田地間生產路滯後,農田水溝工程欠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的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投入加強生態茶園的發展和管理,利用便捷的交通條件,提高農產品外銷;充分利用亞熱帶高溫氣候條件,加強天然橡膠的科學管理髮展提高產膠量和質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