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渦蟲

三角渦蟲

三角渦蟲是扁形動物門渦蟲綱的代表動物,體柔軟,扁平葉狀,背面稍凸,多褐色,腹面色淺,前端頭部呈三角形。它的體型為兩側對稱,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的形成產生的負責的肌肉結構與外胚層形成的表皮相互緊貼而組成體壁消化道分為三支,原腎管排泄系統,為網狀神經系統,雌雄同體,既可有性生殖,也可無性生殖,再生能力強。

分布國內分布於香港台灣、雲尚到吉林的廣大區域;國外分布在日本朝鮮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角渦蟲
  • 拉丁學名:Dugesia japonica Ichikawa et Kawakatsu
  • :動物界
  • :扁形動物門
  • :渦蟲綱
  • 亞目:扁形動物門
  • 渦蟲綱
  • 分布區域:香港、台灣、雲尚到吉林的廣大區域,國外分布在日本、朝鮮等
  • 體長:通常為10-15毫米
  • :2-2.5毫米
外形特徵,結構與機能,體壁與運動,攝食與消化,呼吸和循環,排泄與滲透調節,神經和感覺,生殖,再生,

外形特徵

渦蟲體柔軟,扁平葉狀,背面稍凸,多褐色,腹面色淺,前端頭部呈三角形,故得名。兩側各有一發達的耳突,司觸覺和嗅覺,頭部背面有兩個黑色眼點,可感覺光線的明暗,口位於腹面近體面後1/3處,稍後方為生殖孔,無肛門,身體腹面密生纖毛,與渦蟲運動有關。

結構與機能

體壁與運動

體壁又叫皮膚肌肉囊,有保護和運動的功能。無體腔,各種器官都埋藏在肉質里。
渦蟲的體壁是典型的皮肌囊表皮外胚層來的柱狀上皮細胞組成,其間有大量的腺細胞桿狀體。桿狀體是由上皮的一種腺細胞(成桿狀體細胞或稱桿狀體腺細胞)分泌的,細胞體常沉入表皮之下的實質中。其他腺細胞成熟時也常沉入於實質,僅其“頸部”留在表皮,他們分泌的黏液有多種功能(如保護蟲體免於乾燥,利於氣體交換,有助於運動等)。桿狀體是渦蟲的一種分泌物。為一種特殊分層的超微結構。當渦蟲受到刺激時排出體表,遇水常彌散出有毒性的黏液,以捕食和防禦敵害。腹面的表皮有纖毛,纖毛之間有短的微絨毛。表皮之下為非細胞結構有彈性的基膜,其下面是中胚層形成的肌肉層,由外向內分為三層,依次為環肌、斜肌和縱肌。渦蟲主要依纖毛擺動,藉助於其分泌的黏液,滑動於物體表面,由於渦蟲具有發達、複雜的肌肉系統,能使其做出不同的運動,如爬行蠕動、收縮伸展、扭動、波動、翻轉和翻跟頭等。
三角渦蟲結構三角渦蟲結構

攝食與消化

口在腹中線後1/3處,口後為,在發生中管狀咽進一步向內翻折成咽鞘及肌肉質的咽,兩者之間的空間稱之為咽囊或咽腔,這種咽稱為摺疊咽。可從口中伸出或縮回。後為,腸壁來自內胚層,為一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其中有大量的腺細胞吞噬細胞分3支主幹,一支向前,兩支向後,分別位於咽囊兩側,每支主幹又反覆分出末端為盲端的小支,無肛門,不能消化的食物仍由口排出。
三角渦蟲三角渦蟲
已知渦蟲的取食行為是由食物放出的物質誘發的。取食時蟲體先後分泌黏液,黏液固定捕獲物,藉助腺分泌蛋白水解酶將咽管插入捕獲物體內,吮其內組織液體,或將食物進行部分消化,然後吸入內,由腸腺細胞分泌內肽酶先行細胞外消化,消化後的碎片由吞噬細胞吞噬,並在小囊泡中由內肽酶低PH下開始細胞內消化。吞噬作用後8~12h,小囊泡變成鹼性,它標誌外肽酶、脂酶和糖酶的出現,進行完全消化。由於分支較多,無疑增加了消化吸收面積,也運輸營養到身體各部分。可見其作用仍屬胃循環系統。

呼吸和循環

三角渦蟲無特殊的呼吸、循環器官,依靠體表擴散作用進行氣體交換,借網狀的是指細胞增加表面面積,由其中的液體運送和擴散新陳代謝的產物。

排泄與滲透調節

排泄和滲透壓的調節是依靠原腎管系統,原腎管是由焰細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組成的。在蟲體兩側有一對彎曲、多次分支的總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細管的末端連著焰細胞(即帽細胞和管細胞)。焰細胞是盲管狀的,頂端有一束纖毛,依靠纖毛的擺動,周圍間質中的代謝廢物和水分流入排泄管,再經絲蟲體背面體表的許多排泄孔排出體外。原腎管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水分的滲透壓,時也排除一些代謝廢物。
三角渦蟲外形三角渦蟲外形

神經和感覺

三角渦蟲特徵三角渦蟲特徵
梯狀神經系統,前端是一對腦神經節,由腦神經節向後伸出兩條粗大的腹神經索,每條腹神經索分出許多分支伸向全身,在兩條腹神經索之間有橫向神經分支相互連線。感覺器官主要有眼點耳突眼點結構比較簡單,由杯狀的色素細胞層和視覺細胞構成,因為沒有晶體結構,所以眼點不能形成物象。只能感受光線的強弱。耳突上富有感覺細胞,能感覺味覺嗅覺觸覺主要由表皮層里的感受器官感受。

生殖

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兩種生殖方式。無性生殖是橫分裂。有性生殖比較複雜,是雌雄同體的異體受精
一、無性生殖
三角渦蟲以分裂方式進行無性生殖。分裂時以蟲體後端黏於底物上,蟲體前端繼續向前移動,直至蟲體斷裂成兩半。其分列面常發生在後,然後各自再生出失去的一半,形成兩個新個體。
二、有性生殖
  1. 雌性生殖系統
    在身體前方兩側各有一卵巢,每一卵巢有一輸卵管向後行,同時收集由卵黃腺來的卵黃,兩條輸卵管在後端匯合形成陰道,通入生殖腔中,由陰道前端向前伸出一條受精囊(也稱交配囊)在交配時接受和儲存對方的精子。渦蟲雖為雌雄異體,但需要交配進行異體受精
  2. 雄性生殖系統
    在體之兩側有很多精巢,每一精巢有一輸出管,匯合在兩側各成一輸精管,到身體中部膨大,一般稱為貯精囊,兩貯精囊匯入多肌肉的陰莖,在陰莖基部有很多單細胞腺體稱為前列腺,開口於生殖腔
三、交配過程
渦蟲交配時,兩蟲各翹起尾端的一段,腹面配合,各從生殖孔內伸出陰莖進入對方的生殖腔內,輸入精子,行體內受精,然後兩蟲分開。對方的精子暫時儲存在受精囊內,當卵巢排卵時,從囊內游出,沿陰道輸精管到達輸卵管前段與卵受精。受精卵附以卵黃腺所產的卵黃細胞移至生殖腔,幾個受精卵和不少卵黃細胞一起被生殖腔分泌的黏液(形成皮膜)裹住,成為卵囊或卵袋,最後從生殖孔排出。三角渦蟲的卵袋是圓球形,有一小柄附於浸在水中的石塊或其他物體上。夏季產生的受精卵,卵袋較薄,幾天后即可孵化;秋季產生的受精卵,卵袋較厚,為休眠卵,翌春孵化。直接發育(淡水或陸地生活者),幼蟲孵出後就吸食卵袋中的卵黃,然後離開卵袋,發育成為成蟲。
三角渦蟲
三角渦蟲結構詳圖三角渦蟲結構詳圖

再生

三角渦蟲的再生能力很強,若將它橫切為兩段,每一段都會再長出其失去的一半,成為一條完整的渦蟲,甚至分割為許多段時每一段也能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渦蟲。還能進行切割或移植,產生二頭或二尾的三角渦蟲。三角渦蟲的再生表現出明顯的極性,再生的速率由前向後呈梯度遞減,即前端生長發育最快,後端最慢。現代研究的中心,在於回答兩個問題:是什麼控制結果類型的重建與再生細胞的來源是什麼。目前看來,實質中的成新細胞是全能的、未分化細胞,它可構成胚基來源的細胞。成新細胞相當於海綿原細胞腔腸動物間細胞。但也有人認為,胚基未分化的細胞可從已分化的細胞產生,如肌細胞通過去分化或細胞反轉到全能的胚胎未分化狀態。現在正研究搜尋尋找控制再生的機制。例如,生長因子可能開始再生。HOX基因控制前後端極性,並可表明前後端、背腹極性的特殊區域標誌(蛋白質)。一旦這些控制因子被鑑別出來,有希望通過刺激再生作用,用於治療人類脊髓損傷等疾病。
此外,當三角渦蟲飢餓時,內部的器官(如生殖系統等)逐漸被吸收消耗,唯獨神經系統不受影響,一旦獲得食物後,各器官又可重新恢復,變成正常的體型,這也是再生的一種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