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臂星蟲

三臂星蟲

三臂星蟲,屬於動物界,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泡沫蟲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臂星蟲
  • 拉丁學名:Triastrum,aurivillii,Cleve
  • 二名法:Triastrum,aurivillii,Cleve
  • :動物界
  • :Protozoa 原生動物門
  • :Sacodina 肉足蟲綱
  • :Spumellaria 泡沫蟲目
  • 亞目:Discoidea 盤蟲亞目
  • :Porodiscidae 孔盤蟲科 
  • 亞科:Euchitoninae 美殼蟲亞科
  • :Triastrum 三臂星蟲屬
  • 分布區域:中國特有
分類地位,形態描述,標本採集,分布,

分類地位

目:泡沫蟲目 Spumellaria,盤蟲亞目:Discoidea
科:孔盤蟲科:Porodiscidae,美殼蟲亞科:Euchitoninae
屬: 三臂星蟲屬:Triastrum

形態描述

兩對臂間距離比對臂與奇臂間距離略短,大多數臂端有一至數根骨針。中央盤很小,有3-4個呈同心的或呈螺旋形的環。
本種在東海的數量多而且變異較大。各個體形和大小不一。若按其形狀大小順次排列,可分三種類型。即:
(1)胖型:奇臂比偶臂粗、短,各臂均呈闊葉形(圖211a-g)。
(2)瘦型:三臂長短相仿,但比胖型略瘦,各臂呈棒形(圖211n-x)。
(3)中間型:形狀介乎胖型與瘦型之間,可以說是過渡型,各臂呈指頭形(圖211h-k)。
只有中間型(圖211h)的體形及其大小相當於Cleve(1901)的標本,其餘的則相距較遠,可見本種如果單以Cleve所繪的略圖作標征,實不足以表達種內變異的情況。
圖中標本,設若單就胖型看來,似可算作瘦型的亞種,反之亦然。因為二者胖瘦懸殊,體形不一,即使個體最小的,胖瘦之分亦異常明顯。顯然兩型個體大者,並非由相同的幼體發育而來,但目前標本中又有中間型,其體形大小介乎前二者之間,並且僅在一地採到。因此,本種體形大小變化似屬“梯度變異”,並無真正亞種。
本種幼體標本大多數有完整的中央盤和不完整的臂(例如圖211x)。一般而言,個體愈大,臂愈長愈粗。此外,臂基處常生出小疣突而逐漸形成小臂(例如圖211a、l、n、p等)。
此外,本種標本臂端骨針容易折斷或失落但臂端結構並無傷跡而仍顯出系完美無缺,聯繫到Haeckel區分Dictyastrum的亞屬或其他屬的亞屬時以臂端有無骨針作根據似乎不甚可靠,因此鑑定時必須十分注意。

標本採集

標本測量(微米) IOAS-R101奇臂長(自盤中心起算)385-907,寬110-797,偶臂長385-1155,寬137-412。
標本採集地 東海28°-29°31′N,122°30′-124°E(1959年10月)。

分布

國內分布:東海西部(1959年5月、10月、12月1961年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