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翻四抖
- 藝術類型:曲藝
- 所屬行業:相聲
- 屬性:行業術語
詳介,構成,
詳介
先“複習”一下第一種解釋:“三翻四抖”是包袱構成的基本形式。
這個大家都知道了,還舉個例子吧,例如《小墊話》中:
甲:您是一位老演員嘍!(一翻)
乙:嗯。
甲:老專家。(二翻)
乙:不夠。
甲:老藝術工作者。(三翻)
乙:不敢當。
甲:老油條嘍!(抖)
乙:啊!
這種“三翻四抖”的包袱,有時還可以由甲一氣呵成地說下來,不需要乙“墊”,例如:陳寒柏、王敏的《今非昔比》(2003年春晚版)中:
甲:我們吃上肉了,你們吃開菜了(一翻);我們打上電話了,你們網上聊天了(二翻);我們穿上名牌了,你們露開肚臍了(三翻);我們喝上蜂蜜了,你們開始尿糖了(抖)。
需要說明的,“三翻四抖”里的“三”是個泛指,與“碩鼠碩鼠,三歲慣汝”里的“三”是一個意思,所以,有時多一翻或幾翻,也不能叫“四翻五抖”或“五翻六抖”,還得叫“三翻四抖”。比如姜/李的《如此照相》里:
甲 “‘要鬥私批修’!你說吧!”(一翻)
乙 ……“‘滅資興無’,我照張相。”
甲 “‘破私立公’,照幾吋?”(二翻)
乙 “‘革命無罪’。三吋的。”
甲 “‘造反有理’。您拿錢!”(三翻)
乙 “‘突出政治’。多少錢?”
甲 “‘立竿見影’。一塊三。”(四翻)
乙 “‘批判反動權威’!給您錢!”
甲 “‘反對金錢掛帥’!給您票。”(五翻)
乙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謝謝。”
甲 “‘狠斗私字一閃念’!不用了。”(六翻)
乙 “‘靈魂深處鬧革命’!在哪兒照相?”
甲 “‘為公前進一步死’,往前走!”(抖)
乙 “為公前進一步死”,我這就完啦?
這種包袱有時也被其他文藝形式所運用。記得在《誰說我不在乎》這部電影裡,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用了“四翻”的“三翻四抖”,是馮鞏和那個精神病人的對話,可惜忘了前面的“四翻”,最後的“抖”是:“抽出裡面的猴皮筋,做個彈弓子,打你們家玻璃。”
構成
好,下面談第二種解釋:“三翻四抖”是一個相聲段子的構成方式。
同樣,這種方式也被其他文藝形式運用過,如趙/宋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昨天”、“今天”、“明天”就是三大翻,最後的“用一句話總結”那個“底”就是“抖”,整篇作品就是一個構思巧妙的“大包袱”。還有馮氏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也是這個路子。
這第二種解釋其實也不是半農的發明,記得與鍵客兄在姜昆家修改作品時,姜先生就說過“你改這一翻”、“你寫那一翻”這樣的話,這裡的“翻”可以理解為“段落”的意思。
小胖執政的時候(聽說現在淪落到撂地在野),半農曾呼籲過,建議初學寫相聲的朋友先寫這種“三翻四抖”的相聲。為什麼?因為這類作品寫起來相對容易一些,還容易修改,比如《八扇屏》,可以拿出“八扇”中任意“三扇”演出。
最關鍵的是,這類作品讀起來層次感強,讀者知道你寫的什麼、怎樣寫的(先過讀者這一關,暫不談“立起來”的事)。可目前不是這樣,有的朋友,昨兒個在大街上看見一輛寶馬車撞人,今兒個又聽說一隻螞蟻踩死了一頭大象,於是有感而發,洋洋灑灑,從一睜眼寫到洗了睡,“記敘文”相聲誕生了。看了這樣的作品,網友的評論大多是:太長。實際上,篇幅長並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沒有層次感,讀完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頂多記住幾個笑料,整篇作品從哪幾方面論述的,看不出來。
我們欣賞一篇相聲作品,首先看它的立意和結構,“梁子”沒搭好,即使裡面有個別的包袱是塊“金磚”,也只能埋沒在“碎磚濫瓦”之中,成不了“棟樑之磚”。相聲又不是小說,長了可以加上章回,沒有章沒有回,還要讓讀者感覺出層次來,這就很難。從這點來講,寫相聲和寫作文恰好相反,寫作文最好寫的就是記敘文,而相聲就不行。
關於“記敘文”相聲,不應該放到這裡來講,簡單提一下。不是不能寫,是難寫,有講究,比如“三個雷”什麼的。梁左那樣的大手筆敢寫,《虎口遐想》才叫響。語文課上老師一布置寫作文,心裡就打鼓的朋友,最好先不要寫這類相聲。
廣告費就不收了,下次半農到石家莊,別食宿自理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