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觀建於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位於光州(今潢川縣)南城的南海湖北岸。該觀坐北面南,觀內大殿供奉“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義觀
- 外文名:Sanyi Temple
- 建於:清康熙四十年
- 位於:光州南城的南海湖北岸
- 供奉: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
古蹟介紹,鐵旗桿,昔日繁榮昌盛的“山陝會館”,歷史價值,
古蹟介紹
三義觀建於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位於光州南城的南海湖北岸。該觀坐北面南,觀內大殿供奉“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現存的山門(3間,長10.8m × 寬5m),大殿(5間,長18.6m × 寬7.2m),二殿(5間,長18.6m × 寬10.2m),三殿(5間,長18.6m × 寬11.7m),及東西兩邊的配套邊房總計八十多間房屋,總占地面積4556.52m2,足能讓人窺見這處古建築當年的宏大規模。觀內大殿前的一樹鐵旗桿,又為三義觀增添了一處氣勢恢宏的新景觀。
潢川在清代為光州直隸州,水路暢通,小潢河穿過整個城關,上通武漢三鎮,從武漢可直接發貨運到光州。下游從光州上游崗鄉的四個台村可到淮河,那裡是小潢河和淮河的交界處,從淮河直接進入長江流域,水陸交通非常的便利,是豫東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各地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從這裡運往四面八方。優越的區域位置,使得來來往往的草船車馬穿梭於此,各路的商賈也在此進行著貿易往來,光州成為日趨繁華的商阜小鎮。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山、陝客商,他們在沿岸建起了商鋪,同時帶來了成熟的商業文明。精明的山、陝商人,借宣傳儒家學說為宗旨,廣結朋友,並把儒家思想融入到經商的理念當中,以提高自己的商人地位。基於這種想法,他們在康熙四十年(1701)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大觀——“三義觀”,這在當時鄂豫皖三省的邊緣地區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三義觀”是漢民族文化、歷史和宗教為一體的經典之作,成為光州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物。
“三義觀”座落在小南海湖的北畔,背靠繁華的商業街,居五教聖地(佛教、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之中心,占地20畝,房屋82間,有大殿、中殿和後殿,內有樓、台、閣、廡廊、亭、榭等,高低錯落有序,布局緊湊,是豫東南唯一的一座有一定規模的大觀。
“三義觀”分為三殿:大殿高大寬敞,殿內塑有關羽、關平和周倉的全身泥塑像,四周繪有“關雲長釋曹操”、“桃園三結義”和“竹林七賢”的彩繪壁畫。中殿為大拜殿,重檐歇山,名曰:“春秋閣”。關羽捋髯端坐中央,捧書夜讀“春秋”。後殿是“關羽宿殿”,威嚴肅穆,面闊8間的正上方懸掛著黑底綠字的楷書匾牌,上書“聲振雲霄”四個大字,字型蒼勁有力。後殿是不可輕易入室的,遊人只能是遠遠的觀望。在殿的後花園種有許多的奇花異草,青竹滴翠,小溪蜿蜓。三義觀掩映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
宋以後,關羽被帶上了“武聖”的桂冠,明神宗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並列。關羽是山西人,是忠信仁義智的代表人物,蘊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人們對他敬奉有加,並把他當做戰神、財神、農神的化身。山、陝的商人扯起儒家的這桿大旗,一是為了競爭利益的需要,再者就是為了自身地位的改善和提高,這兩點他們都做到了。
鐵旗桿
現存一對完整的鐵旗桿鑄造於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為圓柱體,高21米,重35000斤,直徑28厘米,它鑄造精細,疏密有致,標誌著清代冶鑄工藝的輝煌。旗桿頂端有一對地展翅欲飛的雛鳳,背負風火輪,輪中央有日月二字,鳳翅之下有一對空心火輪,緊接下來的是三個“ ”字方斗,斗的四角設S形勾,懸風鈴四個。在第二個方斗與第三個方斗之間鑄鐵龍一條,第三個方斗之下又有鐵龍一條。一對旗桿的主體盤旋著四條栩栩如生的巨龍,龍鳳之下虎頭蓮花銜著一副鐵鑄對聯,左書:鐵桿頌德高千尺,右曰:銅柱表誠燦九霄。
旗桿的底坐分六面,七層,由下至下,第一層高19厘米,寬43厘米,鐵鑄牡丹花;二層高55厘米,寬42厘米,周飾回紋;三層高45厘米,寬46厘米,飾水波紋;四層高36厘米,寬57厘米;五層高35厘米,寬66厘米,系青石陽刻“龍鳳朝陽”紋飾;六層高30厘米,寬73厘米;七層高68厘米,寬81厘米;六、七兩層均系素麵青石。在第四層及底座均鑄有銘文。
鐵旗桿就像一件飛來的藝術品,高高聳立在小潢河的岸邊。它是用了4年的時間鑄造而成,採用了分段澆注冷熱結合的技術,以鐵為主,添加了銅、錫、鉛等合金的成分,使其更加的堅固和光亮烏黑。古代的匠人用才智和心血澆鑄了它們,賦予了它們鮮活而頑強的生命。特別是日本在侵占潢川時,曾向鐵旗桿炮轟三次。十年浩劫中,砸四舊時用鋼絲繩拉,用斧頭砍,而鐵旗桿仍無動於衷,笑看今日,帶給我們無限的敬畏。
昔日繁榮昌盛的“山陝會館”
潢川原名光州。清代時期的光州非常的繁榮,此時也正逢清代商業興盛時期,各省十餘家客商相繼在城關內設立了“湖廣會館”、“湖南會館”、“江南會館”、“淮慶會館”、“羅祖會”、“老君會”、“魯班會”等地域性商團,一時間,潢川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叫買聲不絕於耳,隨處可見外地商客繁忙的身影,從中折射出光州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始和濃郁的商業氣息。歷史上,因其水陸交通較為便利,又處於山、陝等我國西部區域城市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上,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東西商賈在此雲集,逐漸成為日趨繁華的商埠小鎮。昔日的光州有小上海之稱,可見其歷史上的燦爛繁榮。
山、陝的客商面對各種會館的建立也不甘示弱,他們是一支重要的有實力的商業力量,為光耀門庭,山西、陝西的商號(煙商)打著“國泰民安,諸商興旺”的旗號,標新立異,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在三義觀前殿的門前鑄造了一對威風凜凜的鐵旗桿。同年,又在這裡設立了“山陝會館”,一躍而位居各路商家的首位。清朝早期,山、陝商人借宣傳儒家學說,廣結朋友,以提高自身的商人地位,於1701年在光州小南海荷花湖北岸修建了一座占地20畝、有82間房屋的“三義觀”,大殿內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的全身泥塑像,中殿為大拜殿,後殿為關羽宿殿。清前中期,便利的交通造就了光州的異常繁榮,各地商號相繼在城內建起會館,山、陝商號於1809年與光州本地商人一同在三義觀前殿門前鑄造了一對高約21米、直徑28厘米、重3.5萬斤,威風凜凜、造型精美的鐵旗桿,並在此設立“山陝會館”,並一躍成為各路商家的首位。
光陰荏苒,兩百多年過去了,飽受戰亂、炮火洗禮的三義觀早已面目全非,而鐵旗桿猶如一顆定海神針,任憑時光雕蝕,依然屹立不倒。鐵旗桿的基座為六邊形6層,下三層為石質基座,各面均有刻畫精美的浮雕,上三層為鐵質基座,各面均鑄有各種紋飾和銘文,並刻有鑄造時間、重量,以及捐建者、鐵匠的相關信息。桿頂端各立一隻展翅欲飛的金鳳,鳳下各有一大一小兩條蟠龍,造型逼真。旗桿下端各有一蓮花虎頭叼著一副鐵鑄對聯,上聯“鐵桿頌德高千尺”、下聯“銅柱表誠燦九霄”。
這對鐵旗桿是我國目前僅存的66對鐵旗桿之一,因其保存完好,被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作為展示清代商業經濟的歷史文物,三義觀有著珍貴的研究價值,特別是這對鐵桿旗,精美的圖案和精湛的鑄造技藝,很好地展現了清代的冶煉、鑄造水平。就連記者看到的那片“城中村”,昔日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五大教派融匯,雖然宗教類別不同,興建歷史時期不同,但建築風格各有特色,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曾經在中國享有盛名。如今這些已風光不再,徒留看客一聲嘆息。
歷史價值
三義觀作為展示清代光州商業經濟的歷史文物,有著珍貴的研究價值,特別是鐵桿旗,歷經了二百年的歷史淪桑,至今仍基本完好無損,的確是件十分難得的歷史文物。1961年潢川縣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文物(2001)314號檔案公布為準省保單位。
仰視挺拔的旗桿,那兩條世上獨一無二的巨龍仍搖頭擺須笑看今日,它身上少了許多的霸氣和兇猛,增添了市井百姓喜愛的生動靈活,還透著一些天真和頑皮,顯得情趣盎然。旗桿上的虎頭蓮花,底座上鐫刻的花草、祥雲、朱雀和石座上浮雕的寶相花、蓮花,象徵著國家的繁榮昌盛,風調雨順。而腳踏祥雲的鹿和八寶吉祥等圖案,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清代光州民間的時尚畫風和飽滿的生活情趣。鐵旗桿是清光州商業革命的真實寫照,街道兩旁隨處可見的各類商店的招牌幌子,還有停泊在小潢河上的大小船舶,無不顯示出當時光州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盛極一時,它濃縮著我國傳統經濟文化的精髓,孕育著文明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