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和村

三義和村

六合鄉三義和村,1995~2000年屬河口區經濟十強村之一。1997年,被評為河口區“創五好先進黨支部”;1998年,被省建委、省人事廳授予“村莊建設明星村”稱號,被區委、區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1999年,被區委、區政府授予“全面實現小康村”稱號。2000年,被東營市評為“文明進農家活動先進單位”,被河口區委、區政府評為“區級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義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中國山東
  • 面積:111.4公頃
  • 人口:497人(2000年)
  • 地處:東營市河口區城郊
村莊發展,村名由來,發展歷程,解放初期,改革開放後,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文化生活,醫療衛生,計畫生育,村莊建設,社會事業,村政歷史,文明建設,人物簡介,

村莊發展

1950年建村初期,全村總收入10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5.8萬元, 人均純收入7000元。由於該村地處城區,農業、工業的發展速度低於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10%、88%。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00萬元。
至2000年,全村土地總面積111.4公頃。三義和村地處東營市河口區城郊,西、北兩面與城區、油田相依,發展商貿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商貿業已成規模。鄉村建設與河口城區融為一體,成為河口區鄉村經濟發展與建設的新星。
2000年,全村共有148戶,總人口49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有張、王、李、趙、蔣、鄧、高、廉、何、劉、崔、董、葛、寇、陳、薄、周、林、邢、馬、唐等21個姓,均為漢族,其中蔣姓人口最多。

村名由來

1950年, 從山東省東平縣湖區鄉蔣官村因遭洪水遷置到當時的利津縣羅鎮公社協勝大隊北鄰,為表示原籍蔣官村等3個村的村民義氣團結, 取名三義和村。
因為當時有蔣官村、蔣廟、堤子村三個村的人員組成,取名為三義和村。後因所建村址土地鹼化嚴重,於1972年遷於此,村名未變。當時只有37人,1959年6月又遷來83人,當時與協勝村為一個生產大隊,截止到1972年春全村總人口達186人,因耕種土地便利,由原來的協勝村北側遷到此,形成了三義和行政村。

發展歷程

解放初期

1952年辦起了初級社。 1957年成立了高級合作社,糧食畝產達到150公斤, 受到利津縣委、縣政府的表彰。1975年投資15000元購買了長春產28馬力拖拉機1部, 是全縣農村第一個有拖拉機的村。1978、1979年投資50000元,購買了25馬力和50馬力兩部拖拉機, 為農業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5年兩個生產隊均投資8000元辦起了磚廠,年創利潤30000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150元。

改革開放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到1986年畝產達到250公斤。
1995年成立了明達建安公司, 下設4個建築隊。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200人,實現總產值800萬元,創利稅110萬元。
三義和村具有地處河口城區、油田腹地的地理優勢,自1990年以來,各種運輸車輛達到80部, 年收入350萬元。投資87萬元建起2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大樓,1992年又投資20萬元建起了500平方米二層商業樓, 年收入15萬元。村黨支部、村委會緊密團結,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地理優勢, 自1997年至2000年投資1800萬元, 在海盛路兩側建了商飲服務樓,可容納業戶130戶,年營業額11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
1997年, 投資360萬元建起河口蔬菜批發市場, 占地13000平方米, 硬化場地9000平方米, 容納360個攤位,年營業額1200萬元,創利稅120萬元。1998年投資940萬元建起了240間、 容納160戶的五金建材專業市場,占地面積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 年營業額2600萬元, 創利稅300萬元。1999年依股份制形式,投資1700萬元建起了經營、加工、銷售、生活、居住為一體的黃河以北最大的家具城,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可容納100戶,年銷售額1800萬元,創利稅350萬元。 2000年以股份制形式投資260萬元,建起了餐飲服務一條街,占地面積為10000平方米, 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年營業額8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2000年底,實現總產值8550萬元,創利稅97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村初期,民眾文化科技水平落後,該村未有學校,兒童入學率為70%。隨著村經濟的發展,1972年投資3萬元,建成6間教室,成立三義和村國小。1985年,投資近10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建成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的標準國小。1998年,對國小進行第二次改造,投資20餘萬元,建成高標準的國小。 2000年,共有5個學年班210名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16名學生考入大專院校, 其中本科1名,專科15名。1999年,投資70餘萬元,建起文化大院,配備了各項文體娛樂設施,開辦了“文化學習班”、“計畫生育學習班”、“普法學習班”。組織的腰鼓隊、秧歌隊多次參加河口區文藝比賽。在文化大院開辦了村民科技培訓班,多次聘請區科技人員對村民進行科學技術知識培訓。

人民生活

建村初期,由於該村土地鹽鹼化較重,村民生活比較困難,年人均糧食25公斤, 人均純收入35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3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全村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7000元, 全村148戶村民建起了標準化磚瓦結構大院,有各種機動車輛80餘部,成為河口區第一個小康村。

文化生活

隨著村經濟的快速發展,1999年村委會投資75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4600平方的13間二層辦公樓。因工作需要,2002年投資150萬元,建成了占地面積6200平方的辦公大樓,投資10萬元購置了電腦、桌椅等辦公器材,並設立了圖書室、檯球室及容納百多人的會議室,投資15萬元購置了健身器材,建成了村民娛樂廣場。2000年投資12萬元購置了鑼鼓、服裝,成立了村民秧歌隊,每年無霄節都要參加區里組織的鬧元霄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該村體育設施配備齊全,每年青年節,團支部都要組織青年進行檯球比賽、桌球比賽、跳棋比賽等,並進行考核獎勵。

醫療衛生

1967年實行合作醫療,建立了衛生所,備有常用藥品,何敬華任村赤腳醫生。2000年是建造了標準醫療衛生室,村民參保率達到100%,村內成立了近10人的保潔隊伍,集中收集和外運村民的生活垃圾。

計畫生育

計畫生育 60年代,國家開始提倡計畫生育,上世紀70年代起計畫生育堅持“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實行結紮節育措施,自80年代起,在村民中進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宣傳教育,並嚴格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積極採取措施,控制人口的盲目增長,1998年村成立了計畫生育協會,在村內充分發揮作用,真正取得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村內沒有漏、瞞、超生現象,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晚婚晚育率都控制在政策範圍之內。

村莊建設

隨著三義和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村莊規劃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成為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重要任務。1987年,制定了村民住房標準規劃,主要標準為磚瓦結構平房,獨立成院落(16.75米×28米),正房5間;村里制定了獎勵政策, 每建一間標準房獎勵500元。到1995年,建起標準房120戶。1997~2000年, 村里投資300餘萬元,拓寬硬化了村內13條街道,總計5850米,硬化了三大批發市場近10000平方米的路面。 2000年,投資70萬元,建起了辦公樓,改善了辦公條件。村內綠化面積達8600平方米,並有專人負責,美化、綠化了村內環境。

社會事業

1990年以來,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待遇逐步提高。1992年, 村集體為全村18歲以上村民辦理了養老保險,為各戶辦理了家庭財產保險。1998年, 村集體為各戶安裝了程控電話145部。1998年,開通了有線電視。從1995年始,村集體每年從集體積累中拿出十幾萬元,按時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生活補助費,到2000年,總計發放生活補助費75萬元。1999年,投資50萬元建起一處中型水庫,專門為老年人設計修建釣魚台,供老年人休閒娛樂。為確保治安,村委會配合公安機關成立了警務區,村委會選派4人配合巡邏值班,保障村民及外來客商的財產安全。

村政歷史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55年10月,薄艮山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個中共黨員。 1962年成立黨小組,薄艮山任組長,有黨員3人,隸屬中共利津縣羅鎮公社黨委領導。1963年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 支部書記蔣慶福,支部委員薄艮山、蔣慶廣。1 968年,增補蔣慶田為支部委員。1990年,蔣時林任村支部書記。1992年,王榮成、蔣慶福增選為支部委員。自1990年成立新的黨支部以來,支部一班人重視加強自身建設,領導全村民眾,發揮優勢,建起了五金建材市場、蔬菜批發市場、家具市場,成為河口區第一批經濟十強村之一。 1990~2000年,連續6年被中共河口區委評為五好先進黨支部;1998年被評為“河口區農村全面實現小康村”。2000年,三義和村黨支部有黨員13人。
1950年,蔣慶福任三義和村村長。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蔣慶福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羅鎮公社三義和大隊,蔣慶福任大隊長, 下設2個生產隊。1968年,成立三義和大隊革命委員會,薄艮山、王孟山先後任主任。1977年,取消“三義和大隊革命委員會”名稱,復稱“三義和大隊”,王榮成任大隊長,1981年蔣時林接任大隊長。1983年,建立三義和村民委員會,蔣時林為村民委員會主任。1987年,張效武接任村民委員會主任,1990年蔣廷棟任村民委員會主任,1996年張效武復任村民委員會主任。2000年,三義和村民委員會主任張效武,委員鄧傳星、蔣時穩,民兵連長鄧傳星,婦聯主任蔣時穩,治保調解主任張效武,理財小組組長董公營,村委成員蔣延峰、袁凡文。三義和村多次被中共東營市河口區委、河口區政府授予先進村、文明村、經濟強村等榮譽稱號。

文明建設

該村委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文明一起抓,1990年制定了村規民約,認真落實《公民思想道德細要》大力實施文明信用工程,文明信用戶達140戶,每年都要進行“十星級文明戶”、“發媳婦、好婆婆”等評先樹優活動,嚴厲打擊“黃、賭、毒”建立活動,消滅違法犯罪苗頭。投資15萬元在村內安裝了高檔宣傳警示牌,在全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示範作用。堅持從該村實際出發,以“創建小康文明村”活動為契機,大力實施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採取有效措施,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改變了村容村貌,1998年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省人事廳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被河口區評為“區級文明村”,2001年被東營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市級文明單位。

人物簡介

張效武 中共黨員。1944年生於山東省梁山縣小安山鄉,1950年移民至河口區六合鄉三義和村。1980年任三義和村第二生產隊隊長,1987年任三義和村委會主任,併兼任三義和村治保主任、調解主任、紅白理事會主任。村調解委員會2000年被山東省司法廳評為“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在任村委會主任期間,利用三義和村的地理優勢,大搞經濟建設,建成河口區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五金建材批發市場、河口家具城,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成為河口區第一個小康村,被山東省建委、省人事廳授予“村莊建設明星村”。
蔣時林 1958年9月生於山東省東平縣新湖鄉蔣官村, 1959年移民至河口區六合鄉三義和村。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至1990年2月在村任會計,1990年3月任村黨支部書記。自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勇於開拓,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與廣大幹部民眾一起,振興全村經濟,走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道路。自1997年以來,連續建起了蔬菜、 五金建材、家具城三大批發市場,總投資3000餘萬元,吸引外來客商400多家, 經營情況良好。民眾的經濟收入逐年增加,人均分配超過5000元,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改善。三義和村連續幾年被評為區級、市級先進黨支部,獲得全面實現小康村、省級明星村、優秀調委會等稱號。蔣時林也多次被市、區授予模範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先進工作者、優秀人大代表、市級勞動模範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