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鼎立說

三綱鼎立說

三綱鼎立說,是宋代經方派在研究《宋本傷寒論》時,產生的一個很有爭議的學說。因為《傷寒雜病論》至宋代,因為戰亂的逸散和傳抄中的失誤,已經產生很多謬誤,以致對《傷寒雜病論》中某些論述,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三綱鼎立學說既是其中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綱鼎立說
  • 拼音:sān gāng dǐng lì shuō
  • 代表人物:許叔微、成無己、方有執
  • 產生年代:產生於宋金,得名於明朝
基本介紹,爭論點,桂本傷寒,

基本介紹

宋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第三十案》中,記載一位友人患太陽中風症時,友人詢問治法時,許叔微作過如下論述:
"予應之曰仲景論表證,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則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藥對證之妙處,故今之醫者多不喜用。無足怪也,且脈浮而緩,中風也,故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傷寒也,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皆疼、惡風、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於中風脈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何也?予嘗深究三者,審於證候、脈息,相對用之,無不應手而愈。何以言之?風傷衛,衛,氣也。寒傷營,營,血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風傷衛,則風邪中於陽氣,陽氣不固,發越而為汗,是以汗出而表虛......."
而以此產生了後世對此三個重要方劑使用方法的分野,後世對此爭論極大。

爭論點

主要論點在大青龍湯的用法上,宋本《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中,對大青龍湯的解釋中提到: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又有“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因為傷寒論中對脈的論述中認為,脈浮緩是中風之證,而浮緊則是傷寒之證。
所以此處才產生了極大的爭論,前者太陽中風,脈浮緊,之後所述均為太陽傷寒之證;而後者所述傷寒脈浮緩,之後所述均為太陽中風之證,前後有所謬誤。
以致後人在註解傷寒論時,特意在此加註:此為傷寒見中風脈,中風而見傷寒脈,即為風寒營衛兩傷。於是才有許叔微等人,在論述太陽病時,對三綱的論點,即大青龍湯主治風寒營衛兩傷。
直至明代萬曆年間,方有執所撰《傷寒論條辨》中正式將此種用法命名為”三綱鼎立“,至此傷寒三綱鼎立說正式形成,而後世對此研究頗多,對後世豐富及發展傷寒學說,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

桂本傷寒

至光緒20年(1894年),仲景第四十六世孫張紹祖,將自家收存仲景《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贈與左盛德,至1934年前後,左盛德又將此書贈與當時經方名家羅哲初,羅哲初將此書刊印,因左盛德久居桂林,此版傷寒論又被稱為桂林古本。
桂林古本第七章第七條:”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第七章第八條:“太陽中風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與宋本傷寒論恰恰相反,似是可以佐證宋本傷寒此處應是傳抄失誤而至。
但因傷寒論偽本太多,桂本傷寒是否真如左盛德所言乃張紹祖所贈,張紹祖是否真為仲景玄孫,此皆不可證明,所以世人多言桂本亦是偽作可能性較大。
後世研究中,對此兩派均有大量的支持者,所著相關論述書籍更是不計其數,如明代著名中醫喻昌所著《尚論篇》、《寓意草》、《醫門法律》等等。
直至現代,中醫對三綱鼎立學說的研究仍然分成兩派,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
雖然對仲景本意後世均不可能了解,但是在三綱鼎立學說的發展中,後世對太陽症的研究卻是越來越深入,所以不論三綱鼎立說是否正確,確實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