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跳坑

三級跳坑

“三級跳坑”住房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一種住房現象,由於住房破舊,且房屋不斷沉降,路面不斷加高,從而形成了三級跳坑狀況。所謂“三級跳坑”是指住房地面比院落地面低,院落地面比胡同地面低,胡同地面比馬路地面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級跳坑
  • 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
名詞解釋:,北洋三級跳坑遺址,北洋三級跳坑來歷,

名詞解釋:

所謂“三級跳坑”是指住房地面比院落地面低,院落地面比胡同地面低,胡同地面比馬路地面低。
由於房屋地勢低洼,屋內潮濕,通風條件差,特別是夏季,趕上悶熱天,常常讓人透不過氣來。趕上雨天十有八九屋裡要進水,必須準備好盆盆罐罐往外淘,許多家庭的家具因此泡得糟朽了。這種住房1986年改造完成

北洋三級跳坑遺址

在天津河西區南北大街北洋新里小區內,至今還保留著一排平房。平房殘破不堪,牆面剝蝕嚴重,很多紅磚已經開始脫落。一個碩大的頂棚罩住了整幢平房,一圈鐵質護欄將平房圍住。整幢平房由六間面積不大的房間組成,木質的門框、窗欞,石灰的地面,矮小的房屋,有抵擋雨水功能的石磚門楣,讓人想起了二三十年前老天津人在房前屋後生活的點點滴滴。近前觀察,遺址的門窗全部缺損,窗戶上沒有一塊玻璃。屋頂上更是瓦片凌亂,邊緣處也有不少脫落。在棚頂和平房前方、側方,分別標示著“原北洋工房三級跳坑遺址”、“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改造北洋工房三級跳坑展室”等字樣,向人們昭示了它不平凡的經歷。該遺址早在1994年5月就被批准設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洋三級跳坑來歷

1861年,清廷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簡稱南洋大臣),分別掌管海防關政及中外交涉事宜。“北洋”在清末成為煊赫的詞,如“北洋三軍”、“北洋軍閥”、“北洋大學”等,都與天津有關。河西區的“北洋里”則派生於北洋紗廠。北洋里位於河西區南北大街北段西側,1925年建房成巷,始名東寶興里。1951年北洋紗廠購置此地房產建築職工宿舍,改成現名“北洋里”。附近的“北洋工房”“北洋新里”等巷名,亦由北洋紗廠派生。
北洋工房始建於1920年,原是北洋紗廠童工居住的工棚,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幾十個女工擠在一起居住,陰暗潮濕的房間裡,常常會淌污水。屋外,街比巷子高,巷子比房子高,一到下雨天,雨水就順勢淌進屋。這是80多年前,紗廠女工清苦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條件惡劣的居住環境,也被人們貼切地稱為“三級跳坑”。解放後這裡成為居民區。北洋工房原有10排舊工棚,歷經洪水地震、牆體鹼蝕、椽檁糟朽後,成為路比院高,院比屋高的“三級跳坑”,當地476戶居民急盼改造。1985年,北洋工房成為天津市第一批平房改造區,竣工後更名“北洋新里”,7層庭院式新樓在當時是比較高檔的住宅區。為了讓人們銘記艱苦的歲月,施工方特保留下構造比較堅固的第4排6間平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