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龍·跳鼓

三節龍·跳鼓

三節龍跳鼓是流傳於湖北雲夢縣伍洛寺鎮一帶獨具特色的傳統龍燈舞。是當地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古老祭祀舞蹈演變而來。屬民間廣場舞蹈。三節龍燈分龍頭、龍身和龍尾三節,由三人表演,過去由舞燈三人站在石磙上或板凳上表演,後演變為廣場表演。跳鼓用杉木做鼓圍,牛皮做鼓面,鼓側有柄的雙面鼓。表演人數不限,一手持鼓、一手拿槌配合三節龍投足躍臂,且敲且舞。整個舞蹈以奇異浪漫的扎制塑型,新穎活潑的表演形式,粗獷毫放的舞蹈動作,展現出一幅氣勢磅礴、場面宏大、火爆熱烈的民俗畫面。2006年入選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節龍·跳鼓
  • 分類:舞蹈
  • 地區:湖北省
舞蹈起源,歷史溯源,藝術特色,

舞蹈起源

三節龍·跳鼓原名“太平燈”,它在湖北僅見於雲夢縣的伍洛寺 鎮,是極具地方風俗特色的傳統龍燈舞。
每年正月十二,伍洛寺鎮人紛紛走出家門舞龍跳鼓。這裡的龍、鼓舞新 穎活潑,粗獷豪放。龍燈、皮鼓在人們手中上下翻飛,鼓聲如雷,人聲如潮, 舞出了火爆熱烈的節日氣氛。
伍洛寺鎮的龍燈造型奇特,一條紅色白須老龍,身長12 節,左右相伴的 有兩條三節小龍,一條黃色長紅須,一條黑色長烏須。這兩條小龍由龍頭、 龍身、龍尾3 節組成,長6 米左右。三節小龍的頭為鵝頸頭,頭頂扎一隻蟾 蜍。龍嘴含珠,身披繡花衣,龍尾紮成燕子尾狀,整個形體奇異有趣。
三節小龍舞由3 人表演,在鞭炮聲中,三節小龍翻滾盤旋,眾多的男鼓 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圍在龍的四周,隨著龍舞的起伏且鼓且舞。小伙子們 一邊吆喝,一邊原地跳躍、擊鼓,鼓槌飛勁,鼓聲如雷,煞是壯觀。跳得高、 打得響、吼得歡是跳鼓舞的要求。三節小龍舞有一個獨特的動作“龍咬尾”。 傳說龍喜歡吃燒燕肉,南朝的梁武帝獻燒燕給龍女,龍女吃了以後非常愜意, 送了不少寶珠給梁武帝。後來人們為得到龍的寶珠,將龍尾紮成的燕子形狀, 在龍舞中不斷讓龍回頭自咬,滿足龍的嗜好,好讓龍高興之後吐珠,賜福百 姓。
伍洛寺鎮一帶原來叫“龍鬚湖”,地勢低凹,常受旱澇之災,“三天無 雨到處於,一場大雨遍地淹。”人們生活十分困苦。傳說有一年又發洪水了,水越漲越高,伍洛寺鎮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沒,人們突然看到有一大兩小分別 長有白、黑、紅須的三條魚龍在水中出沒,原來它們是女兒港旁深潭的3 條 黑精在作怪。於是人們紛紛在潭邊擺下香案做祈禱,果然不久洪水退去。從 此人們視這三條龍為神靈,每年春節以後,就紮起一大兩小三條龍燈,每個 龍頭上都扎一隻鎮龍的蟾蜍讓三條龍不能抬頭。一條大龍沿街收香火,兩條 小龍同跳鼓一起舞蹈以乞太平,當地民間叫玩“太平燈”。
每年正月十二,鎮上老老少少齊集祠堂參加請龍的“開光”儀式。開光 由道士主持,當場殺一隻雄雞,用扎有五色彩布條的針蘸雞血點龍的眼睛和 耳朵,這樣龍燈就有靈了,人們對著龍燒香跪拜。儀式結束後即開始舞龍、 打跳鼓。如果去 年收成好,人們歡騰起舞酬謝龍神;如果連年不收,人們認 為神龍不悅,於是裝飾廟宇,龍燈玩得更虔誠、更盡力,跳鼓打得更響。
這裡家家有鼓,龍燈會時,一家操鼓百家回響。人們以鼓聲象徵雷聲, 以此來驅邪逐疫。從前,鼓還是鼓舞族人士氣的工具,家家戶戶都要出人打 跳鼓。龍鼓舞一直舞到正月十五才息鼓停舞。
後來伍洛寺鎮人仍保持了三節龍、跳鼓舞這一種民間娛樂形式,但摒棄了 其原有的迷信色彩和宗族械鬥的劣俗,以歡樂的龍舞、激昂的鼓點催人奮發, 催人向上。

歷史溯源

相傳二百多年以前,伍洛寺只是一條不上三十棟房子的小街,街道沿著縣河蜿蜒伸展,街頭至街尾不到二十丈長。街的北碼頭還有一條小橫街,橫街北面有一座寺廟伍洛寺,廟址就是現 在的鎮政府。當時每年玩龍燈,必須先到廟裡燒香化紙,祈求靈驗。街北就是女兒港匯入縣河的進口,女兒港下游處有一個大龍凼。過去由於水系不通,一遇大雨,水無消路,溝滿塘平,大、小龍凼一片汪洋,把伍洛街淹得像個孤島。縣河上游衝下來的死豬死牛、門板箱子、南瓜冬瓜,飄浮滿河,真像龍五爺過“孽龍”一樣(俗話叫“一掃平陽”),把災難普降給人間。
人們看到了這些慘不忍睹的情景,說是大龍的一條黃鱔精和小龍的一條凼的一條鮎魚精在興風作浪,危害百姓。於是人閃商定,請來世代相傳做紙馬手藝的郭正明師傅,仿照傳說中的龍那樣,扎制黃龍青龍三節龍燈各一條,定於正月十五玩龍燈,求神敬龍,祈求龍王爺不要再作惡多端,替人民行善賜福。據說,嘉慶丙辰那年玩龍燈(1796年正月十五日),伍洛寺家家戶戶設香案,祈禱龍五爺賜福。結果那年風調雨順,莊稼人“打開男缺收谷”,家家糧滿倉、魚滿塘;餵的豬子象牛壯,生的兒子肥都都,男女老少無病疾,個個人面桃花;街上人的生意的確不錯,個個店鋪人涌;真是三陽開泰,萬民同樂。人們都說是今 年龍燈玩得好,所以後來便成了定例,每年正月十五玩龍燈,轟轟烈烈,熱鬧非凡。這叫“唱戲玩燈,生意人賺錢”,不管淹不淹,都要玩龍燈。不淹,玩龍燈,祈求龍王爺大發慈悲,順行順過,行善降福。這樣,全不和寺玩三節龍燈的事,上傳下教,年復一年,日久年深,流傳至今。
伍洛寺三節龍燈的結構,先輩人說法有二。其一是說三節龍燈結構簡略嚴謹,分龍頭、龍身、龍尾,便於三人姿式合拍,玩起來輕便靈巧,舞起來富有模式感。舞龍時甲的腿伸到乙的兩腿間,乙的腿伸到丙的兩腿間,甲已丙三人形成“三A”重疊式,六條腿交織在一起,互相靠托,形成一股團結的力量,玩起來順式使勁,龍燈上下左右翻滾自然生動。
其二是說三節龍象徵“真龍”三鼎甲”,古代人把皇帝稱作真龍天子。皇帝坐朝理政,很注重科舉制度。科舉開考,取得殿試第一名者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這三名合起來叫“真龍三鼎甲”,皇帝坐朝理政就是靠“三鼎甲”來輔佐。所以三節龍燈的龍頭是狀元的象徵,頭名狀元就是這個意思,龍身是“榜眼”的代表,龍尾是“探花”的借喻。
伍洛寺三節龍燈的製作,有郭氏五代紙馬手藝相傳。特別是解放後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今的三節龍燈,扎得活龍活現,遠遠望去就像兩條騰飛的真龍。所以當地有人說:“人活一生,不看伍洛三節龍,等於是條無用蟲。”
伍洛三節龍燈雖說短小,可它的名氣還真大呢!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同志駐點到孝感縣臥龍區,聽說伍洛在三節龍燈玩得很不錯。承蒙王書記對民間文藝的關心,伍洛三節龍燈於1958年10月3日登上湖北省委大禮堂觀禮台進行表演,受到了省委及與會三千多名代表的熱烈歡迎。
1984年春撤社建區時,伍洛三節龍燈代表雲夢縣民間藝術,在孝感地委大禮堂主席台上,為地委召開的會議演出,把整個民間文藝演出推向了高潮,全場爆發出一陣陣的熱烈掌聲。
1992年金秋,伍洛三節龍燈在全國第二屆農運會於孝感舉行的開幕式上表演。三節龍伴以跳鼓表演,別開生面,氣勢磅礴,使所有與會代表大開眼界。通過這次表演,伍洛三節龍燈聞名全國。
1994年初秋,伍洛三節龍燈再一次代表雲夢縣民間藝術出席湖北省“三民”(民歌、民舞、民樂)表演,榮獲表演藝術乙等獎。三節龍燈表演的錄像,還上了中內電視台的聯歡晚會節目。

藝術特色

三節龍燈分雄雌兩條,以色別論雄雌:黃龍雄,青龍為雌。所謂三節龍燈,就是龍頭、龍身、龍尾三節組成一條龍,從頭至尾6米長,身粗直徑0.4米。
三節龍燈的工藝、講究全在龍頭上。龍頭上有六件法寶,即角、翅、蟾、珠、眼睛、鬍鬚。扎龍師根據傳說,在龍頭上安置這些部件,都是有講意的。
龍頭上長的兩角,用來防禦對方作惡,自衛防身。同時也能造潭拱河,供自己在水裡遊玩開道。龍頭兩側長著似耳的兩翅,它不但使龍在水裡能游,而且在空中能飛,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龍頭頂端的蟾是用來專降飛蜈蚣的護身法寶。古時候傳說中的“三怕”足以證明,儘管龍有翻江倒海的神威,但是就怕飛蜈蚣,只要飛蜈蚣在龍身一咬,龍就會口吐青煙,馬上死亡;飛蜈蚣怕蟾噴毒漿,蟾怕龍口吞,因而伏在龍的頭頂上,也就成為龍的保護神。龍口裡含羞一顆分水珠,是龍游深水的“探測器”。龍在江河湖海遊行時,有了這顆分水珠,就能劈波斬浪,進退自如。龍的兩眼放金光,不但能照耀前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穿山透海,各種山魔海怪只要一見龍眼霞光就像觸電那樣焦化滅亡。龍的下巴掛滿鬍鬚是龍修煉的資本。它的每根鬍鬚都是留給人間的幸福和吉祥,傳說如果有人得了不治之病,玩龍燈時偷偷剪幾根龍鬚回雲煎水喝,馬上生靈,百病消除;還有望兒求孫的,只要陰陰地剪幾根龍鬚回家供在神龕上,第二年準保生兒添孫。但是玩燈掌龍頭的人有護龍之責,如果龍頭的構件有損失,必然會遭到龍的懲罰,不丟性命也有一場大病。這些說法,當然都是民間的敬龍祈福美好傳說。
其次是龍身。龍體上長著層層鱗片,這便是它護身的鎧甲。每塊鱗甲金光閃閃,肚皮呈花白皺摺。還長著四足,每隻足舞爪欲登,大有攀雲托風之勢。龍的尾端,弓曲雄翹,虬強張揚,力蓄千鈞,整條龍遠遠望去,活靈活現,猶如一條真龍向你飛來。
扎龍燈也有講究。過去每年元宵節前就要玩龍燈,生意人過年後開市要求吉利,生意大發;農民祈求龍王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扎龍師傅根據祖傳習俗,選定一個吉日,首先到竹篾市場去挑選一棵具有二十四個竹節的楠竹(代表二十四節良辰)。楠竹要直,肉頭要厚,要是峨眉山上長出的那就最好(峨眉山上長的竹子迎風面是竹青色,避風面不淡黃色)。楠竹選中後,要立即搭上一塊紅布或紅紙,把它豎起來,不讓行人(特別是女人)從上面踏過。
將楠竹扛回家中,在劈篾之前,還要設定香案,把篾刀供在香案上,點燃兩支紅蠟,燒四柱香(四柱香是對四海龍王而焚),磕四個頭,作四個揖,口念四句話:“龍王下凡,福降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然後持刀破篾,首先為雌雄兩條龍燈劈取脊骨篾片兩根,用達到沸點的開水,加進食鹽兩斤,浸泡四十八小時。這種脊篾富有彈性,筋絲好,不易折斷,真比龍的脊背骨還堅還韌。
兩條龍燈紮好,還有最後一道程式叫“開光”,也叫“畫龍點眼”。俗話說:“龍不開靈,君子無道亂朝庭。”所謂“開光”,就是把已紮好的兩條龍燈擺放在大堂中央,請八個道土為兩條龍做法事,燒香化水。道土一面口念祭語“四海職彌、龍王顯靈”,一面繞龍燈一周澆撒法水。最後,由一名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的長者,為龍點眼。為龍點眼者的德行越高,龍的眼睛就越亮、越靈、越精彩;反之,龍眼無光,是兩條死龍。沒有一定德行的人,就是請他為龍點眼,他也是不肯的。因為他心中有數,受之有愧。這種為龍燈賦以神秘色彩的程式,實質上是激勵人們行善積德做好事,就是皇帝也要做一個開明君主,否則龍五爺是不會買你的賬的。
龍燈起身時要燃放鞭炮,有條件的還要放銃,以示熱忱歡送龍五爺起身。每條龍燈由善舞龍燈的三個壯小伙子舉著。黃龍在前,青龍在後。前面是紅、黃、綠、藍旗子開道,表示龍風凜冽。後面是三十六個棒小伙子,身著統一黃色服裝,頭裹白巾,手持跳鼓,邊擊邊跳邊吼,跳鼓聲代表著龍而行的雷聲。龍燈玩到哪裡,哪裡就設香案、放鞭炮,迎接龍王爺把福帶到家裡來。龍燈玩到寬敞處,主家燃放長鞭,搬出兩條條板凳,呈“八”字形擺放兩邊,讓舞龍人各站上一條板凳,左右上下揮舞。此時,內見龍頭咬著龍尾在空中盤旋。三十六個小伙子擊打跳鼓,圍著兩條盤旋飛舞的龍燈,有節奏地田賽跳邊吼“喔,伙伙!”隨著“咚咚”的鼓聲,吼聲此起彼落,反覆無窮,一聲高過一聲,一浪催過一浪。此時,鼓聲、吼聲、鞭炮聲,以及人們的掌聲、歡呼聲,交織在一起,真是驚天動地,震撼日月。如果聲浪把塘里的游魚震驚,平靜的水面浪起魚躍,那就真像神話傳說的那樣:“龍王顯靈了,它在水裡興風作浪。”
舞龍師三人同站一條板凳玩龍燈,這還是一般的玩法,讓人叫絕的是三人同站在一個石滾上舞龍燈。六隻腳同站在一個石滾上,硬是腳挨腳、腿絞著腿,邊舞龍燈還要邊踩動石滾向前移動。三人舞龍能夠如此默契協調,得心應手,確實要有精妙的功夫;否則,那簡直是瞎子鏨腰磨—不敢啟齒。站在石滾上面玩龍燈,過去伍洛寺只有六個人會玩,他們是熊福祿、賴運清、郭興旺、聶道本、熊志法、冷成貴。他們都已逝去多年,這種玩法現已經看不到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