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三稿
- 作品別名:顏真卿行草“三稿”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爭坐位稿》三稿
- 文學體裁:書法
- 作者:顏真卿
簡介,祭侄文稿,爭坐位稿,祭伯文稿,
簡介
“三稿”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書法家把奔騰激昂的真情實感,傾注於作品的字裡行間,賦予沒有生命的線條以極強大的生命力,用它濃郁深沉的情感洪流,衝擊叩打著觀者的心弦。書法藝術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藝術,它是書法家精神意緒和美感的表現,它能使觀者生髮感情的共鳴。“顏書三稿”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祭侄文稿
是顏真卿悼念從兄顏杲卿的幼子季明所寫的。杲卿父子在“安史之亂”時和顏真卿同舉義旗,並肩奮戰於河北,不幸城破被執,英勇就義。乾元元年(758),顏真卿特地派人去河北一帶尋找杲卿一家,人沒找到,結果只從常山帶回季明的頭骨,顏真卿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寫下了《祭侄文稿》。見到侄兒頭骨,顏真卿深受當年鬥爭經歷的激動,既懷著同仇敵愾的義憤,又感到自己家族“巢傾卵覆”的悲痛。臨文時,激昂悲壯的感情一發難收,書寫時毫不拘謹地將長期積累的高超書藝充分發揮出來。書風雄姿勃發,有驚心動魄之氣,無矯揉造作之跡,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爭坐位稿
是顏真卿廣德二年(764)致定襄王郭英乂的尺牘稿本,其內容是反對郭英乂為了討好宦官魚朝恩破壞朝廷儀注,斥責郭英乂驕橫諂媚的行為,固有爭坐位事,故稱《爭坐位稿》。此稿全篇正氣磅礴,氣勢充盈,勁挺豪宕,沉鬱蟠曲,呈現一種耿然怒氣。《祭侄文稿》表現一個“痛”字,《爭坐位稿》則發泄一個“怒”字。這兩者雖然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旋律與不盡相同的情感,但給人的感受同樣是十分熾熱的。
祭伯文稿
也是非常感人的作品。宋代書法家錢勰說《祭伯文稿》“初不用意,實為奇蹟。”應該說“三稿”都是“初不用意”之作,因為顏真卿寫書稿時並未把它們當成“妙絕一代”的傑作,只是出於悲壯,發於義憤奮筆而書的。正是“初不用意”,才使真情實感毫不掩飾地傾瀉於作品中,使這類作品在“顏書”藝術寶庫里占有重要位置。元代張晏在《祭侄文稿》跋文里對這一點有更具體的闡述,張晏說:“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如繩約。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這段話說得相當精當中肯,正是“無心”反而更顯得自然天趣,真情四溢。當然,這種“無心”是建立在書法家的高度藝術修養之中的。藝術巨匠正是憑藉這點,才能在規矩法度之中自由馳騁”,這種“自由馳騁”,並不是天馬行空那樣放肆,這種“規矩法度”也不是作繭自縛的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