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典型冷水魚類耐高溫能力及其機制比較研究

《三種典型冷水魚類耐高溫能力及其機制比較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董雙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典型冷水魚類耐高溫能力及其機制比較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董雙林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主要是研究在黃海冷水團養殖魚類遇到的冷水魚類對高溫耐受機制和誘導耐熱性問題。本項目以江海洄游低溫季節繁殖的大西洋鮭(Salmo salar)、硬頭鱒(Oncorhynchus mykiss)和低溫環境生長繁殖的黑鮋科裸蓋魚(Anoplopoma fimbria)為實驗材料,比較研究備選魚類最高臨界溫度(CTMax)、耐低氧能力、對高溫的生理耐受機制和誘導耐熱性等,目標是了解海洋冷水魚類對高溫的耐受機制和魚類對亞致死溫度處理後耐熱能力提升的效應,為今後實施黃海冷水團養殖冷水魚和開展相關育種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我國市場需要高品質海洋冷水魚類,但制約其養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因子是我國夏季近海上層海水溫度過高,這些魚類無法度夏。然而,我國具有黃海冷水團資源,其夏季底層水溫不高於10℃,我們可憑藉深水網箱設施利用該冷水資源,開展高品質海洋冷水魚類規模化養殖。為有效地開展養殖和為今後優良品種選育奠定基礎,我們亟需了解備選魚類耐高溫能力及其內在機理。本項目以大西洋鮭、硬頭鱒等鮭科魚類為實驗材料,比較研究備選魚類最高臨界溫度(CTMax)、耐低氧能力、溫度升高對備選魚類熱休克蛋白表達的影響以及誘導耐熱性等,以了解備選魚類的耐高溫能力及其機制,為今後實施黃海冷水團養殖冷水魚奠定相應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備選魚類最高臨界溫度;2、備選魚類耐低氧能力;3、備選魚類對高溫的生理耐受機制異同 4、備選魚類的誘導耐熱性比較。研究結果顯示,三種鮭科魚類的最大耐受溫度關係為楓葉鮭>硬頭鱒>大西洋鮭,適度升溫有助於提高楓葉鮭和硬頭鱒的非特異性免疫水平;大西洋鮭在熱應激24 h後出現類固醇和萜類物質合成的相關基因出現顯著變化,熱歷史提高了大西洋鮭過氧化物酶體在應對熱應激的活力,對於鮭科魚類耐受高溫脅迫起到了重要作用;虹鱒和硬頭鱒幼魚可有效應對22 °C和21 °C的引起的氧化應激,且24 h內對機體抗氧化系統未造成損傷;內質網應激反應在硬頭鱒幼魚應對急性高溫應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以上研究結果豐富了備選魚類的最高臨界溫度、耐低氧能力、耐高溫生理機制、耐溫誘導性等,更全面了解海洋冷水魚類誘導耐熱性規律,並為後續研發海洋冷水魚夏季養殖技術奠定理論基礎。本項目比較研究虹鱒和大西洋鮭熱休克蛋白表達規律,為全面了解海洋冷水魚類對高溫的耐受機制和魚類對亞致死溫度處理後耐熱能力提升的效應,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