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稜鏡效應

三稜鏡效應

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複色光;同一種介質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因為同一種介質對各種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通過三稜鏡時,各單色光的偏折角不同。因此,白色光通過三稜鏡會將各單色光分開,即色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稜鏡效應
  • 外文名:Prism effect
計算公式,公式,參數,例題,套用,心理學,原理,問題,困擾,解決方法,

計算公式

公式

測量瞳孔中心距離是完成驗光檢查的最後一步。如測量有差距,可使眼鏡片光學中心與瞳孔中心不一致而形成三稜鏡作用,偏離光心越遠,產生三稜鏡效應越大。其計算公式:
P—D×L/10

參數

式中P——產生的三稜鏡效應度數;
D─透鏡的屈光度數;
L—偏離光心的毫米數。

例題

例20 10 D鏡片,偏心1 mm時,即可產生P=10×1/10=1△的效應。為了克服移位,大腦融合中樞要用過度的調節而產生視疲勞,還可引起度數加深,甚至發生斜視,如:××,男性,20歲,屈光度為:R:一8.00 DS ⌒—1.50 DC×170°。;L:一6.50 Ds_⌒─2.OO DC×180。
由於瞳距過大,發生視疲勞,眼鏡不能戴,改小瞳距後症狀消失。

套用

套用改變近用老視鏡的光學中心所產生的三稜鏡效應,消除老視患者近距離閱讀和工作的肌性視疲勞。
方法:對戴用近用眼鏡後仍有視疲勞症狀的患者,進一步檢查屈光情況、隱斜度、融合力,確定為肌性視疲勞。通過移動老視鏡的光學中心的方法,產生三稜鏡效應,按外隱斜度數的1/2~1/3給予三稜鏡度,平均加在左右2眼。結果:本組病例在試戴相應的老視鏡後,能持久近距離閱讀,視疲勞症狀消失。結論:對配驗老視鏡後仍有視力疲勞症狀的患者,進一步檢查屈光、隱斜、融合力,對有肌性視力疲勞的患者通過改變老視鏡的光學中心,產生三稜鏡效應,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肌性視疲勞。

心理學

時下不少青年人喜歡配戴大框眼鏡。對此,醫學專家提出了警告。因為我國成人正常的雙眼瞳孔距離約在58至62毫米之間,不適度的大框架眼鏡,其光學中心距離必然大於戴鏡者的瞳距,致使視軸只能通過逐漸厚的鏡片邊緣部分,引起“三稜鏡效應”。戴鏡者為努力看清目標,只能大大增加眼睛調節機能的負擔,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視力疲勞,產生頭暈眼花、頭痛、眼痛與不能久視等症狀。這種“三稜鏡效應”,同樣存在於一些青年朋友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他們眼前,在他們的腦海里,選擇的“多方案”攪得他們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結果,“多方案”偏偏成了“無方案”,什麼方案也確定選擇不下來,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困惑、成為願望的阻抗。

原理

問題

這說明,從“多方案選擇”向選擇最優決策方案過渡,並不是輕而易舉、一帆風順的。其原因在於兩方面;一是“多方案”也可能引起信息超載現象。人具有一定的“載流容量”。如果信息量超過載流容量,則信息接收、整理、存貯和傳輸的心理機制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務,會造成混亂,於是就會出現諸多心理防禦性反應,如“遺漏信號”(忽視掉某些訊息)、“錯誤回答”(即在感知時歪曲訊息,或對訊息作出不真實的反應)、“延期回答”(不能及時完成所提出的任務)、 “淘汰信息流”(不管客觀價值就把某種信息降為次要等級予以淘汰)、 “降低信息區分和識別的充分程度”,(把所得到的信息看得過於簡單)、 “拒絕信息來源”(迴避並企圖不要新的信息),等等。二是由於被選擇的方案本身;也會給選擇者出難題。面臨可供選擇的多方案,在是與非之間、善與惡之間、‘有價值的東西和無價值的東西之間進行選擇,就認識難度而言,還比較容易些;而許多方案恰恰是要人們在是與是之間、善與善之間、兩個有價值的東西之間進行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這就往往會釀成是與是之間的選擇矛盾。比如,這幾年在女性中有一個熱門的話題——“什麼是理想的女性”。有人為女強人大唱讚歌,又有人呼喚著賢妻良母,為此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就在於構成兩種類型的人格要素很難共存於同一女性身上,而兩種類型的女性又都是有價值的。這種是與是之間選擇的困境歸根到底可以還原為人的某種需要同另一種需要的衝突。人的需要是多樣性的。人通常面臨著不止一個,而是幾個可供採取的目的,這就必須進行選擇。如果每一種目的都有引人之處,都有某種必要性和可能性,人就會發生.心理上,的衝突,引起心理內部困難,在不同的目的之間舉棋不定。每個行動目的的引人強度越是強烈與相近,這種衝突也就越尖銳,作出選擇也就越困難。

困擾

面對選擇的多方案,“三稜鏡效應”使選擇者往往伴隨著心理上的困擾。但是不能因困擾而不作選擇,否則所有的價值方案將一併被捨棄。這好比出門遠行,飛機雖有速度,卻沒有火車安全,火車較安全,卻又沒有飛機的速度,我們總不能因兩者都不那么如意而乾脆不出門吧。只會停留在困擾中蜘躕不前或者怨天尤人、聽天由命的人是一事無成的。
既然如此,就必須在心理上強化意志的品質。因為這時候不但需要判斷,而且更需要勇氣。採取決策,本身就是在面臨複雜情境時作出選擇的過程,從動力方面看,要求這個過程進行得迅速而有效,才有利於下一步執行階段的順利實現。對人的意志過強而言,這就是意志的果斷性。果斷表現為迅速而合理地採取決策的能力。如果採取決策缺乏合理性,不經深思熟慮就貿然作出選擇,那是草率的表現。反之,如果在各種動機之間,在不同的方案、手段之間搖擺不定,遲遲作不出取捨,那是優柔寡斷的表現。草率從事和優柔寡斷都是意志薄弱的特點。膽小鬼在他正式咽氣以前要死許多次,而勇者絕不以浪費時間的方法來掩飾自己的優柔寡斷。

解決方法

這裡所說的果斷,當然是指要果斷在去選擇“最值得選擇”的方案上。這就是要用意志的力量,學會“限制自己”,以“聚焦效應”驅趕“三稜鏡效應”。猶如凸透鏡可以使萬千條陽光集中到一個焦點,從而引起燃燒一樣,精神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聚焦效應之下,才能形成突破性的成才能量。這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指出的:“一個志在有大成就者,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的確,人的腦子本來象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家具裝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物一古腦兒裝進去。我們應當給自己的腦袋設定“關卡”,對於不利於所定目標的東西,一律限制進入。在通往知識寶庫、成才目標的路途中,東張西望,見這拿,見那也想揀,結果手拿肩扛的都是沒有價值的碎石、野草。而“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東西。”(洛克語)。
如何判斷“最值得選擇”
那么,如何判斷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多方案中的某一種是“最值得選擇”的呢?也就是說,哪些是該限制的,哪些是可作為“焦”而全力“聚”之的呢?這就涉及到一個人生價值的問題。這自然要取決於遠大的理想、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個人的德才學識等等基礎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在這正確的價值傾向確定的情況下,才能談到尋找一些有助於在多方案中確定選擇“最值得選擇”這個方法問題。
可供參考的方法
有什麼方法可供參考呢?方法自然有很多種。在這個方面,有關專家提出的一種分析方法,是頗有借鑑意義的。那就是根據以下八條標準,作為多方案中選擇最佳化的“參照系”: (1)強度,即比較幾個方案中哪一個最有助於滿足我們最強烈的需要。 (2)確定性,即優先的選擇必須是能夠較確定地帶來預期後果,而不是僅僅有一點點可能性的。 (3)持久性,即優先的選擇帶來的預期後果應當是較為持久而不是短暫性的。 (4)遠近性,即優先的選擇應當能較快地帶來預期後果。(5)純潔度,即優先的選擇應當是較少副作用的。(6)繁殖性,即優先的選擇應當有助於其他方案或暫時被捨棄的方案的實現,以增加萬一情況下的“退路”。(7)廣延性,即優先的選擇其預期結果應當對較大範圍的人群有利。(8)機會的再生性,即如果某種機會是難得的甚至是不再生的,那么,當這種機會的出現有助於某種方案的實現時,這一具備條件的方案就應在優先考慮之列。對上述這些標準,在具體權衡時,你可以將符合某一項的記一分,違反某一項的減一分,然後根據積分的多少確定選擇的重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