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是清代官員、貴族的一種冠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眼花翎
- 釋義:清代官員所戴花翎中孔雀羽尾端為三眼者
三眼花翎,是清代官員、貴族的一種冠飾。
三眼花翎,是清代官員、貴族的一種冠飾。簡介三眼花翎,是清代官員所戴花翎中孔雀羽尾端為三眼者。依例貴族中貝子所戴。乾隆中,曾特賜郡王、親王,以為美飾。其後沿以為例。...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
頂翎,讀音dǐng líng,漢語詞語,意思是即花翎。解釋 即花翎。清代冠飾上向後下垂拖著的孔雀尾翎羽,故又稱"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而極燦爛鮮明的一圈,叫做眼。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沒有眼的叫藍翎。清初,花翎只賞給得...
畫面上題詩一首:“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諷刺了那班頭戴三眼花翎烏紗帽的漢族大地主屈膝求榮、投降新主子的奴才醜態。所引用典故 詩中“三耳”的典故出自《孔叢子》里所記的...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
鎮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及三眼花翎 輔國公朝冠飾東珠3顆及雙眼花翎 未成年皇室頂戴 清朝未成年皇室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以銀為底,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及不戴翎羽(皇帝...
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
最後說說“八花翎”。清代時,朝廷用頒發花翎(也稱賞戴花翎)來嘉獎官員。花翎插在官帽邊緣,以示榮耀。花翎是用孔雀尾部的羽毛加工而成的。根據翎尾上似眼狀的彩色斑紋的多寡,花翎又分三眼花翎、雙眼花翎和花翎三種,沒有“眼”的...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十公主封為固倫和孝公主,豐紳殷德授固倫額駙,“戴紅寶石帽頂三眼花翎。金黃帶。紫韁。服色與貝子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命固倫額駙豐紳殷德、在御前行走。”十一月二十七日,十公主下嫁。十二月,...
即下葬時穿的固倫額附朝服。三眼花翎,紅寶石頂冬朝帽,紫色蟒袍,雲龍紋披領,石青起花蟒紋八團對襟朝褂,串有一顆大東珠的紅珊瑚朝珠,青緞粉底雲紋朝靴 (這是固倫額附的標配,但是劇中豐紳的朝帽上是象徵八品官的金頂,胸前...
以翎眼多者為貴,一般是一個翎眼,多者雙眼或三眼,開始時準有功勳及蒙特恩者,方得賞戴,鹹豐後,凡五品以上,雖無勛賞亦得由捐納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賞戴雙眼花翎,宗臣如親王,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