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廟

三界廟

三界廟遺址在現在的水南村委會所在地,南臨東江南支流。三界廟是水南十三坊中著名的古建築,與袁崇煥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界廟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據說是水南歷史上的重要建築,原為水南八景之一,供奉的是唐代忠臣魏徵丞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界廟
  • 位於:水南村委會所在地
  • 南臨:東江南支流
  • 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
三界廟,歷史,傳說,經歷,興建,歷史事件,

三界廟

歷史

位於廣西桂平金田村南4公里新圩鎮上的三界廟地處桂平金田平原中心,是“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作戰指揮所。新圩三界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田起義地址”的重要組成部分。1851年7月19日太平軍從紫荊山轉移到新圩(今金田圩),被數萬清軍圍困在新圩和附近一帶村莊,太平軍設前軍指揮所於廟,洪秀全運用聲東擊西戰術突圍成功。8月15日,向平南縣進軍北上,成為太平軍戰史上著名的一次戰役。
金田三界廟始建於清順治18年(1661 年),座北朝南,主體建築四合院式布局,分為前座、天井、后座和廡廊,建築面積302平方米。金田三界廟建築藝術繁縟優美,脊飾為佛山石灣陶瓷人物故事裝飾,保留了清中晚期嶺南地區建築藝術遺風。廟內有清康熙道光年間的官府告示、規條等。碑刻23塊,是研究當時社會的寶貴資料。廟內還陳列了金田村起義歷史的文物資料。三界廟內,現有《重修宣里新圩三界廟碑記》、《安良約碑記》等碑刻20多方,碑文反映了金田起義前夕當地的社會、經濟和階級狀況,是研究太平天國歷史的重要資料。三界廟亦已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傳說

袁崇煥幼時背上生瘡,久治不愈。其母葉氏往三界廟拜神,見瓦面漏雨,水潰泥菩薩脊背,便找了泥水匠修好瓦屋,用灰沙補好脊背。三界廟不漏雨了,袁崇煥背上毒瘡也好了。於是民間有了傳說,認為袁崇煥是三界廟內供奉的三界公的化身。從此水南人民更加常往三界廟拜祭。
袁崇煥曾於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辭官回鄉。鄉親父老找他相商重修三界廟之事,他便慷慨地把原打算在羅浮山築茅廬隱居的銀兩捐獻了出來,並且揮筆寫下了著名的《重修三界廟疏》。

經歷

興建

興建袁崇煥紀念園時,人們在紀念園內右側重修三界廟。三界廟為五開間三進兩廊式結構,青磚青瓦紅石地基紅石柱。第一進為大門,大門正上方正楷橫批“三界廟”。兩側各有兩根紅色石柱。第二進為廟堂,供奉三界菩薩。整個廟宇氣勢磅礴,雄偉壯麗,古樸威嚴。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袁崇煥受宦官排斥,在寧遠大捷後憤然辭職返鄉,適逢鄉間重修三界廟,他特為修廟撰寫碑文《重修三界廟疏文》,文中對“三界”做出了精闢的解釋:“三界者何?蓋天、地、人為三界。”又談及他關於神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人需要高尚的品德,互相勸勉,再順從神靈,就可達到最理想的境界。袁崇煥被冤殺後,人們開始在三界廟中憑弔拜祭他,三界廟便成為了最早的袁祠。

歷史事件

上世紀50年代末,三界廟原廟毀於水災。如今重修的三界廟,一進為山門,二進為三界廟,三進則是一座廊檐飛翹、肅穆莊嚴的袁督師祠。祠堂內朱漆雕梁,一派寧靜。一座威嚴的袁崇煥銅像安放在祠堂中央:身著官服,巍然正坐,雙手扶膝,濃眉緊縮,仿佛憂慮著前線的戰事,又似乎擔心著朝廷的昏聵無能。
三界廟
祠堂西南側與一條蜿蜒的休憩長廊毗鄰,東北面則同一道長長的傳記浮雕長廊相伴。這座浮雕長廊由18幅石刻浮雕組成,浮雕全部由青石鏤空雕造而成,每幅長3.6米,寬1.2米,縱深凸顯0.15米,總長76米,造型立體,文字生動,人物栩栩如生,完整地記錄了袁崇煥的戎馬一生,堪稱袁崇煥悲壯人生的形象寫照。浮雕長廊的前言和每一幅文字說明,都由東莞文史界老前輩楊寶霖老先生撰寫,“督師降生”、“金榜題名”、“登屋救火”、“高塔題匾”……每一個故事都令人動容。
慷慨同仇日,間關百戰時。
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
英雄的光輝形象早已樹立在後人心中,他那報國安邦、兼濟天下的慷慨志向,戎馬倥傯、儒雅風流的偉岸形象,仍然可以從這18幅石雕中感受得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