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切粉

三甲切粉

三甲切粉已有300多年的製作歷史,製作時選用上等優質稻米為原料,配以優質無污染的山泉水泡製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甲切粉
  • 時間:清康熙七年(1668年)
  • 製作方法:以手工生產
  • 原料:上等優質稻米
  • 始制:新樓村婦十二嫂
  • 售賣商家:福記、益記、義興隆、德昌號
  • 特點:米味香濃,嫩滑爽口、營養豐富
三甲切粉已有300多年的製作歷史,有據可查的可追溯到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據說為新樓村婦十二嫂始制。經過歷代精心改良,早已美名遠揚。
三甲切粉原來主要以手工生產,製作時選用上等優質稻米為原料,配以優質無污染的山泉水泡製而成,以米味香濃,嫩滑爽口、營養豐富而著稱,在省內享有盛譽,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1987年,三甲鎮政府投資引進設備,實行機械化生產,研製生產出的銀絲粉、山水粿條、髻仔粉、切粉等系列產品,其品質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在國內占有一定的市場,並遠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三甲鎮現有一定規模的切粉廠三家,年產量達680多噸,產值達230多萬元,稅利達56萬多元,固定資產達62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達270多個。
近年來,三甲切粉已逐漸形成品牌生產,其產品經精心設計包裝,目前已推出“三合一”、“四合一”的禮品裝,有山水粿條、髻仔粉、銀絲粉及即食碗裝粉等8個。“新樓”品牌系列產品,成為當地人年節送禮的佳品。
三甲切粉原是三甲鎮新村各戶人家選用上等白沾米的副製品。做工精細,嫰滑爽口,食用方便,作為送禮佳品,頗為人們喜愛。由於其成品在三甲圩長期出售,故稱三甲工粉。
三甲切粉,久負盛名,舊志在“切粉”條中,稱“三甲圩制者為好”。民間年間,陽春的青年劉傳章在廣州讀書,經常聽到肩挑小販走街串巷喊著“三甲粉”的叫賣聲。那時候,偏僻的陽春縣,廣州人感到陌生,而“三甲”這個名字倒很熟悉,因為“切粉”優質,使它成為一個地方的名片。
解放前,三甲新村的人大多不種田,家家戶戶以做切粉為生。每個三甲圩日,切粉銷售量可達3.4千斤。成品大都由帆船運至陽江,然後分銷各地。逢年過節,各地商人,紛至沓來,到村到戶訂購,銷量大增。良好的經濟效益,使新村樓村成為三甲的一個首富村。
抗日戰爭前,三甲切粉行業最興旺。當時的福記、益記、義興隆、德昌號等名牌產品,遠銷省、港、澳。
三甲切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