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環星盤”是以出土的巴比倫泥版文書中一類星占學文獻。在阿蘇而爾(Assur)、尼尼微、烏魯克(Uruk)和巴比倫城等遺址中都已發現這類文獻。它們通常三層同心圓環組成,再由六根直徑將之作1四等分,形成12欄36格。由於每格中標有一星,所以又得名為“一欄三星”(Three stars each);謂之“星盤”(astrolabes)其實並不確切,專家們已特別指出這一點,但囿於習慣的表達方式,也只好姑且用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環星盤
- 屬性:星占學文獻
- 來自:出土的巴比倫泥版文書
- 遺址:阿蘇而爾(Assur)、尼尼微等
簡介,與星占學的聯繫,
簡介
現存各件三環星盤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約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已是殘片。但由於12欄36格極其重的星、標示數字等大都有一定規律可循,因此專家們已有辦法將之復原出來。
三環星盤上的36星,可分為三組,每組12光。外環12星是“埃阿之星”。應是較南面的諸星;追環為“安努之星”,系黃一赤道帶上的12顆光;內換則是北京的12粒“恩利爾”之星。據文獻上的陳述,每欄中的三顆星都只有在該欄所代表的月份(12欄對應—年12個月)中才能被看到,但這種說法與實際情況並不相符。事實上,此36星中竟有3顆行星--金星、火星與木星。
有的三環星盤上標有數字,這些數字按一定的規則構成序列,在外環、每格中的數字從12開始,每次增加20,增至240時,又每次減20,再減至120。正好歷12格,繞外環一周。中環的情形完全一樣,只是所有數字都減半。內環也是如此,但數字再減為環的一半,也即外環的四分之一。學者們在這些數列中法了巴比倫“折線函式”(linear zigzag function)的早期例證。折線函式是一種線性周期函式,在塞琉古王朝時期的巴比倫數理文學中大放異彩,幾乎被用來處理一切課題,而且能夠達到飛機精確的程度。比如我們在本屆四中所舉行的星周期,水星運動表等實例,就都是使用折線函式處理的。然而在三環星盤上出現這種數列,究竟有什麼具體用途,還在猜測與研討之中。
與星占學的聯繫
三環星盤與約成於公元前700年時的巴比倫星占學文獻《綱要》之間,也有著內在的數理聯繫。這種聯繫至少反映了巴比倫星占一天文學的系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