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樂成古石橋是連線旌德三溪鎮南山山麓的獅子山和三溪老街的重要交通樞紐。它橫跨徽水河,南忱獅子山,北架三溪老街,橋縱軸線與水流方向呈正交。它是旌德最大的古橋樑,在皖南地區僅次於歙縣的太平橋,被譽為皖南第二大古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溪樂成古石橋
- 長:150米
- 高:9米
- 寬:6米
建築歷史,建築結構,
建築歷史
該橋於明嘉靖年間由寧國府知府羅汝芳所倡建,後有多次修繕。至萬曆八年(1580),“洪水衝決八垛,三溪大橋幾乎墜矣。”就這樣又延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因大橋年久失修,橋塌難行,路人多有不便。本縣江村人江榔坑宗孔決計重建該橋,“橋長十一洞,石工堅緻。相傳釘樁下腳,上下數里,故歷經大水,迄無他虞。所費十萬餘金。”建成後的大橋,由優質花崗岩砌築,做工考究,接縫嚴密,欄桿整齊,氣勢雄偉。解放後修建三溪鎮至興隆鄉公路時,在橋北端新增一孔作為引橋,使古橋上可以通行汽車。1997年該橋被洪水沖壞橋墩,縣政府撥專款維修加固。樂成橋的南端就是曾店鋪林立的三溪老街,古橋、古渡口、古鎮千百年來演繹著一幕幕悲歡離合。當歷史照進現實,歷史的滄桑和風雨陽光一樣鋪灑在古橋上。無論是漫步古橋上還是遊走古橋下的河灘,開闊的河面和古樸的石橋輝映成趣,充滿著拙樸的智慧。
建築結構
該橋為11孔石拱橋,長150米,寬6米,高9米。橋面兩側欄桿由頂端雕刻為荷花狀的石柱和素麵石板構成,高0.85米,東側現存石柱76根,西側現存石柱74根,雕工精美。清邑人康熙進士,曾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巡撫河南的汪灝,督修河工來到旌德,見大橋造型雄偉,結構牢固,既能抵禦洪水,又平添一道秀景,讚嘆不已,成詩一首:“治宅棟宇翬,築圃松桂森。倏作奉誠園,半化荊棘林。萬古悲金張,空盡千黃金。高人志達阻,長梁駕清潯。七十二丈虹,蛟龍不敢侵。泛綠分眾澗,積翠臨孤岑。春雨漁網淨,秋霜人跡深。何當元凱觴,醉作飛仙吟。”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僅感嘆於石橋的雄偉堅固,更是沉醉在河畔秀麗的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