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鎮三溪口吳氏宗祠,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克服了資金短缺、技工難尋等困難,歷時13個月,終於把一座風雨飄搖的破舊祠堂修繕成面貌一新,遠近少有的古色堂宇。這些修復好的古老厚重的老祠堂,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煥發著新的魅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都鎮三溪口吳氏宗祠
- 別稱:三溪口吳氏宗祠
- 建立時間:前清鹹豐六年
- 所在地:中國 修水縣
- 交通信息:修水四都鎮三溪口村
- 相關名人:褚陶
- 其他信息:經歷150多年風雨滄桑,壁畫、書法、木雕仍依舊鮮艷如新
簡介,建築特色,修水古祠保護,
簡介
吳氏宗祠始建於前清鹹豐六年(1856年),耗時兩載,費金千兩,成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之作。吳氏宗祠一進兩重,在祠堂左右兩側各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精美壁畫和書法,估計有10多個平方米。書法內容,一塊為褚陶的少作《鷗鳥》、《水磑》二賦。居常以之自娛曰“聖賢備在黃卷中,何必外求!”張華曰,如得二陸,謂東南之寶已盡,不意復見褚生,仕得中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另一首為草書,難以辨識。右側一塊為杜甫的《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詩歌為“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壯哉崑崙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雲氣隨飛龍。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吳松半江水。”此通書法落款為八旬老人劉學俊書。
建築特色
兩幅壁畫一幅大概為松鶴延年圖,另一幅為村居民俗圖,壁畫筆法飄逸、線條流暢、色彩明快,極具功力,有著強烈的民間藝術特色,其繪畫者不詳。
祠堂內木雕不但色彩鮮艷如昨,其取材、構圖、雕刻工藝更具風采。其素材取之於昔日市井街頭繁榮景象,有擺棋的,有賣武的,有說書的,有在一起喝茶品酒聊天的。其中有兩組人物木雕頗有風情,一美少婦坐在家門口,頭戴氈帽,雙腿交疊,袒胸露乳,嬰兒側臥懷中,伸拳踢腿,吮吸乳母,站在一旁的稚童,看到街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高興得手舞足蹈;另一組,四人臨街圍坐八仙桌,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其中一盛情敬酒,而被敬者婉言拒之,好一幅歌舞昇平的景象。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個祠堂一直作為村裡的糧倉使用,並不開放,因此壁畫並不為更多的人知曉。據初步考證,這些壁畫、書法、木雕竣工之後由民間高級書畫師、工匠繪製於兩側牆壁上,建房時間為清鹹豐六年。對研究當地民俗演變等具有很大價值。至於為何經歷150多年風雨滄桑,壁畫、書法、木雕仍依舊鮮艷如新,尚需進一步考證。
祠堂內木雕不但色彩鮮艷如昨,其取材、構圖、雕刻工藝更具風采。其素材取之於昔日市井街頭繁榮景象,有擺棋的,有賣武的,有說書的,有在一起喝茶品酒聊天的。其中有兩組人物木雕頗有風情,一美少婦坐在家門口,頭戴氈帽,雙腿交疊,袒胸露乳,嬰兒側臥懷中,伸拳踢腿,吮吸乳母,站在一旁的稚童,看到街頭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高興得手舞足蹈;另一組,四人臨街圍坐八仙桌,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其中一盛情敬酒,而被敬者婉言拒之,好一幅歌舞昇平的景象。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個祠堂一直作為村裡的糧倉使用,並不開放,因此壁畫並不為更多的人知曉。據初步考證,這些壁畫、書法、木雕竣工之後由民間高級書畫師、工匠繪製於兩側牆壁上,建房時間為清鹹豐六年。對研究當地民俗演變等具有很大價值。至於為何經歷150多年風雨滄桑,壁畫、書法、木雕仍依舊鮮艷如新,尚需進一步考證。
修水古祠保護
修水縣城自唐代(公元807年)闢為縣治所在地至今,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濃厚文化底蘊、名人輩出的地方,古祠堂資源十分豐富,既沉澱著幾千年古風和吳楚文化痕跡,又傳承著江南典型的南派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獨特的修水地方特色,是歷史的見證和縮影。筆者了解到,修水縣城約有80多個姓氏,建有祠堂135棟,面積約3.9萬平方米。古祠堂古時常用於族人祭祀、聚會、議事的重李場所,同時也是鄉下族人入城經商、學子求學時食宿之所。縣城古祠堂以木材青磚黛瓦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南派建築風格,有“青磚黛瓦馬頭牆”稱謂。其木構架結構以立柱、橫樑、順檁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結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其構架有穿斗、抬梁、穿斗抬梁相結合的三種木柱或為石柱或為木柱,柱基多為鼓盆型、八角方座石墩。天井採用“四水歸一”的方式,即四面屋頂均披向天井,雨水可集中於住宅之內,其意,一是以防雨水淋向別人家牆壁而引起爭端,二是有“自家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觀念。
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其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是縣城古祠堂又一特色。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屋蓋)三部分組成。有了單體建築之後,再以單體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庭院也稱進,進與進之間一般以天井相隔,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氣派一些的祠堂都具有“兩天井、三廳堂、四廂房、八承柱”的修水特色。修水縣城古祠堂造型優美,主要有歇山、懸山、硬山、卷棚等形式。屋頂中直線與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僅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大部分山牆檐頂或砌成元寶脊,以示招財進寶;或成翹角上挑,意為蓬勃向上。
古祠堂內裝飾豐富多彩,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具有濃厚的驅邪求吉的吉祥文化的內涵,是修水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如陰陽八卦圖雕刻於石大門橫樑上,龍騰虎躍於廳堂之間,花鳥蟲魚於天井牆壁間,仍然清晰可見。
在有些人看來,保護古祠堂與發展經濟是矛盾的,總是難以調和。當經濟快速發展之時,往往也是歷史遺存消失得最多最快的時候,現代文明是否能與古建築和諧相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古祠堂、古書院、古寺廟、古橋、古井、古塔、古巷、古街,這些歷史“古董”不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累贅,它的存在會極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為城市的發展帶來各方面的益處。“魚”和“熊掌”如何兼得?這就需要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天平上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修水縣在未來的規劃中,明確了城市的性質定位,即以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以新興產業為支撐,山水、文化、生態相融合的現代化都市,美化、綠化、亮化、文化點綴縣城,而文化中,古祠堂便是一道奇美的風景。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修水,在經歷了“建設性的破壞”和“發展中的困惑”後,開始從迷茫中醒悟
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其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是縣城古祠堂又一特色。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屋蓋)三部分組成。有了單體建築之後,再以單體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庭院也稱進,進與進之間一般以天井相隔,室內空間處理靈活多變。氣派一些的祠堂都具有“兩天井、三廳堂、四廂房、八承柱”的修水特色。修水縣城古祠堂造型優美,主要有歇山、懸山、硬山、卷棚等形式。屋頂中直線與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僅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大部分山牆檐頂或砌成元寶脊,以示招財進寶;或成翹角上挑,意為蓬勃向上。
古祠堂內裝飾豐富多彩,注重審美性與政治倫理性的高度統一,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品格,具有濃厚的驅邪求吉的吉祥文化的內涵,是修水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如陰陽八卦圖雕刻於石大門橫樑上,龍騰虎躍於廳堂之間,花鳥蟲魚於天井牆壁間,仍然清晰可見。
在有些人看來,保護古祠堂與發展經濟是矛盾的,總是難以調和。當經濟快速發展之時,往往也是歷史遺存消失得最多最快的時候,現代文明是否能與古建築和諧相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古祠堂、古書院、古寺廟、古橋、古井、古塔、古巷、古街,這些歷史“古董”不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累贅,它的存在會極大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為城市的發展帶來各方面的益處。“魚”和“熊掌”如何兼得?這就需要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天平上尋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修水縣在未來的規劃中,明確了城市的性質定位,即以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以新興產業為支撐,山水、文化、生態相融合的現代化都市,美化、綠化、亮化、文化點綴縣城,而文化中,古祠堂便是一道奇美的風景。有著千百年文化積澱的修水,在經歷了“建設性的破壞”和“發展中的困惑”後,開始從迷茫中醒悟